APP下载

“刺有三变”之义析

2014-04-29喻桂姣邹圣勤

医学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灵枢针灸疗法

喻桂姣 邹圣勤

摘要:"刺有三变"语出《灵枢·寿天刚柔》篇。本文结合原著及各家善解,着重以"变"字来探讨分析,认为其涵义包括刺须辨证、刺贵多变及刺要创新三个方面。从针灸的辨证论治,多种疗法,传承与创新来思考针灸的学习、临床运用及未来,对针灸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灵枢;刺有三变

“刺有三变”语出《灵枢·寿天刚柔》篇“黄帝问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卫者,有刺营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问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黄帝问曰:刺寒痹内热者奈何?伯高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药熨之。”

昔有贤者,对此多善解。马莳注:此言刺法有三也,法之不同,谓之变也。张介宾注:刺营者刺其阴,刺卫者刺其阳,刺寒痹者温其经,三刺不同,故曰三变。《素问·调经论》亦注:焠针,火针也。所以也有诸多医家认为"刺有三变"是指针刺、放血、火针或药熨三种刺法。以上注解,观点正确但不够深刻全面。本文着重从"变"字入手,探讨"刺有三变"的深刻内涵,浅文多拙,望知者指正。

1刺须辨证

变,”辨“也,即辨证论治。“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刺有三变”从营、卫、寒三者体现了针灸的辨证,通过辨病因、病位、病性来选择相应的施治方法体现针灸的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基本特点,针灸又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治疗已成为针灸传统主导模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居易,乃可治也",《灵枢·经脉》:"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穴",《流注指微赋》亦曰:"观虚实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是见取血之法……须晓气血而深沉",可见针灸临床应用需要辨证论治,只有在了解患者的脉证,知其虚实、性质、部位后,才能确定针灸的法则和治法。依方取穴,依法施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平其阴阳,和其脏腑,最后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和丰富完善下,我们更应该在针灸的学习和临床运用上注意这一点。加强自身诊断、辩证能力的培养,牢固掌握脏腑经络辩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中医辨证理论。在针灸学习运用中,笔者认为不能热衷于针灸秘方,不能一味追求奇穴等简单招数,不能死记硬背穴位和施治方法,不能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忽视辨证论治,影响了针灸疗效,从而也损害了针灸治病的形象。再者,在坚持精确的辩证论治原则下,从症状、辩证、立法到配方取穴的内容形式,并从中找出规律,来研究和提高中医针灸的效应[1]。

2刺贵多变

《白虎通》曰:"变,非常也",《古汉语词典》亦将"变"作动词解释为变通、灵活应变之意。"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药熨之",充分说明在辩证的前提下,用针刺、放血、火针或药熨3种施治方法回答了三变的问题,这充分体现针灸施治方法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三在古文中常作象数而非具数,笔者认为刺有多变不能拘泥于"针治百病",要具体患者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甚至配合其他各种疗法。如原文的药熨之法就体现了针药并用,针药变选。医贵变通,针灸临床应用要实现高效、速效、久效,不能受限于传统单纯针刺,要善于灵活变通、运用和创新多种疗法。黎开幸等[2]认为多种方法在针灸临床灵活运用和配合,具有疗效短,治愈显效率高的特点。霍则军[3]在治疗慢性挥鞭样损失临床研究中,电针配合放血疗法20例对照单纯针刺20例,症状改变有明显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魏睦新[4]在治疗带状疱疹研究中将电针、皮肤针、艾灸、刺络拔罐、梅花针放血疗法联合应用,相对单纯针灸围刺疗法,疗效有很大提高。因此,针灸除了辨证论治外,在施治方法上也要灵活多变。在针灸学习和临床运用上,除了灵活运用传统的针灸方法,也要不断的吸收一些新疗法,如浮针疗法、平衡针疗法、反阿是穴疗法、温针导阳法、多种刺血法、埋针法、穴位敷贴等。针灸有许多优势病种,也还有一些弱势病种和一些未涉及的治疗领域,应在多种方法下让其治疗范围更广,更普遍。

3刺要创新

《说文解字》亦曰:“变,更也”,《小尔雅》曰:“变,易也”。如何做到“刺有三变”,要传承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更要变通创新多种针灸疗法,因此针灸就必须在易在更,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针灸是我国发明的医疗手段,传承至今。但是传统手法的失传,创新手法的缺失使针灸发展受限,对传统理论的研究也没有突破瓶颈,使人们对针灸的认识也不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针灸学也迅速走向了世界。近些年来国外明显加大了对针灸研究的投入,韩济生院士[5]曾担心说:"针灸的大旗也许会落到别人手里,那时候中国仅仅是针灸的故乡",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国粹针灸發展的内在要求。石学敏院士[5]强调运用现代技术研究针灸,与国际接轨,反对片面强调"中医纯化"做法,王雪苔教授[5]更注重保持中医针灸传统特色。笔者很赞同这些针灸大师的观点,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丢失特色,必须在传统特色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如王文远教授在传承阴阳五行、气血精液、脏腑经络等中医传统理论上,又结合现代的神经交叉学说和靶点靶位学说创新出平衡针灸法;贺普仁教授在传承中医针灸传统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的贺氏三通法等。现代研究创新中,张小兰等[6]提出了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建立较细的分科体系、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针灸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四个方面来创新发展针灸。笔者认为除了继续坚持在针灸理论研究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临床成果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多在针灸治疗工具上创新,针灸教学上创新,针灸认识观念上创新。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传承中稳固,在创新中发展,针灸才不会踏上"创造--继承--毁灭"的道路。

总之,只有在中医辩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在传承中稳固,在创新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刺有三变,才能更好地丰富发展针灸学。

参考文献:

[1]邱茂良.中国针灸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9.

[2]黎开幸.针灸临床应用多种方法治疗疾病的几点体会[J].中国针灸,2002增刊,173.

[3]霍则军,张秋实,郭佳.电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慢性挥鞭样损伤临床研究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9):642-644.

[4]魏睦新,冯小可.多种针灸疗法联合运用治疗带状疱疹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4):2999-3000.

[5]陈少宗.论针灸学的创新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0,31(4):63-65.

[6]张小兰.试论针灸的创新与未来[J].中医药导报,2005,11(1):16-18.

编辑/肖慧

猜你喜欢

灵枢针灸疗法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