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话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4-29杨彬
杨彬
过去的语文教学也有交流,但不是一种真正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对话,它缺乏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活性交融。语文对话教学,不能筒单地理解为“老师问、学生答”的谈话法,它是指师生、生生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合作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它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自我对话构成。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形式主要有一下三种:
一是人本对话。它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过程是一种对话过程,学生阅读一篇篇课文的过程,也应该是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文本向读者开放自己,表达意义;读者解读意义,提升自身。在不断的阐释与被阐释中,文本以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不断地验证并丰富着读者的认识,作品可以常读常新,正是由于读者与文本之间无尽的对话产生的。正是读者连续不断地参与阅读,给作品注入了新意,作品的艺术生命才得以常青不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他所能做的只是与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接受就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面对一篇篇作品时,他们就能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二是师生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问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提问与问答、交流与探讨。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定的差距,要消除这种差距就要靠教师。教师应该适时地、深入浅出地与学生一起对话、交流、分享,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如果我们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则会缺少对话的机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对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倾听。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这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也只有这样的倾听才能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
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习作活动。而教师所作的评语也是一种倾听、对话,教师在倾听中,可以发现写作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根据出现的问题、学生发展的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整指导策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提倡交流对话式的评语,老师和学生通过评语相互接触、交流沟通。当然。这种交流和沟通不是单向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的评语与学生见面后,学生如果对教师评语有意见或不同看法,包括教师的评语引起了学生新的想法,都可以通过下次作文或评语后记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是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史密斯认为:“自我理解的真正提高是四重行为的不断递进,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正是在自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中进行的四重行为,肯定了解构工程的深刻的道德意义,为人与人之间真切的交往提供了基础。”[14]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反省认知,就是促使学生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反省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是跳出一个系统后再观察这个系统的认知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回答问题或练习的过程进行认知,即自我对话,它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比如在评讲试题时,有些老师讲解选择题,先告诉答案,再逐题讲解,而我却先让几位同学回答他们的错误答案,然后再说说做这道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他们“说错”,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然后根据回答的具体内容讲解知识,总结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所做题目的再认识和教师的总结,掌握的知识就更牢固。
语文教学的这三种对话状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成和转换的。其中师生对话起着关键作用,师生对话可以促成生本对话与自我对话,而生本对话与自我对话又会转换成师生对话,这三种对话.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交织在一起的。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激活学生。学生是语文对话式教学的主体,只有激活学生,才能激活语文对话式教学。为此,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读文本,使学生能够提问质疑,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与老师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
其次,还要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尊重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教师万万不可用自己(包括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允许学生把自己的富于个性的理解讲出来,并尊重其理解,这样才能使对话持续下去。
最后,要激活学生,教师应增强对话频度,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摒弃成见,主动、有意识地增加中等生、差生的对话频度。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提问、回答,给予具体评价,增强学生对话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在备课时,教师要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探究文章的美学价值等。语文对话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要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课改教学不适宜的地方,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以求更好地再现教学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让学生在认可教师的人格中,接受教师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