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的困惑与对策
2014-04-29付晓验
付晓验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这些困惑是制约学生习作能力的至关因素。
一、学生习作的困惑
1、语言表达的困惑——言之无神。教师指导习作时,总是强调要写具体、生动。而学生困惑的是不知怎样用语言来具体生动的描述。明知道瀑布美、壮观;景色诱人;节目精彩……就是写不出来。.如:学生在描写人物心理害怕或高兴时,总是“我很害怕”、“我很高兴”一句了之,难以找出合适的语句来描述当时的害怕、高兴的心情,语言显得非常贫乏。
2、选材的困惑——言之无物
学生习作,教师要求学生选择有意义的事来写。而学生头疼得不知写什么。虽然他们经历了许多的事,但从没有留心观察和思考,这些事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学生从“上学、放学、做功课、看电视、睡觉”的程式化事件中难以发现一两件有意义的事,因此常常觉得无材料可写。
3、立意的困惑——言之无意。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求学生所写的文章意思要集中,不能随意散开,可孩子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出来的习作不是短小就是冗长,写完就了事,根本谈不上文章的意思集不集中。有的只是空洞、无意义。
综上所述,学生的习作困惑与老师的指导和学生平时的积累、观察、实践体验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教师在习作训练时,要着重从积累,实践体验、文章修改等几方面入手。
二、训练指导策略
1.强化语言的积累,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写,其重要原因是平时对语言的积累太少。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鲁迅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吕淑湘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书看的”。可见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多读书、多积累才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与摘记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办法。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着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一句话,每周积累一首诗,每月读一本课外读物。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研究型的读书笔记。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长期坚持,学生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积累的习惯。久而久之,当学生语言积累、储备达到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学生作文时也会如涓涓流水,洋洋洒洒,下笔有神。
2.注重实践体验,观察思考,真情表达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其次是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以获取真实的感受。教师要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教学与阅读、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有机结合,在参观、访问、游览、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不怕写不出好作文来。如:一位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跳绳》中有这样一段:“开始跳绳了,我很害怕绳子打在我的身上,我不敢跳,后来,我看见同学们跳得那么开心,我也壮着胆子去跳,跳着跳着,我很快学会了。我一会儿单脚跳,一会儿双脚跳,一会儿蹦着跳,一会儿跑这跳。头上那条黑亮亮的辫子,随着身体有节奏的荡着,真是好看极了。”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的体验,能写出这么纯朴生动的作文吗?
3.引导学生多表达,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教师可以提供学生多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养成有话就说,有想法就写。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表达,思想不受限制,从而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提高作文能力。
4.改革习作批改方式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所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教师在修改作文时,要改革习作的批阅方式,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记得哲人波利亚讲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我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以学生为本,先采取面改的形式,一问一答,师生间平等交流,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得到保护和张扬,同时也渗透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相互修改,长此以往,学生从中摸索到一些规律,逐步会改作文了,习作水平也就有了相应提高。如:一孩子在《美丽的绿梦广场》中写到:“绿梦广场有许多鲜花,还有喷泉,美丽极了”。我问他:“你觉得广场最美是什么?”“是喷泉”“如果你能把喷泉的颜色、形状描写出来,作文就丰富、生动多了”学生喜形于色,立即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片段是:“我们来到喷水池边,只见一柱柱水花冲向天空,一会低,一会高,一会像瀑布洒下,一会像涓涓细流,缓缓流下,还有的像一朵朵喇叭花,五彩缤纷,形态万千”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小学青年教师》
[2]《小学教学设计》
[3]《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