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研究
2014-04-29王永兰
王永兰
教学是科学,艺术是美,教学艺术是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传播美、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和智慧。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能力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掌控存在问题,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和教学审美。
一、教师教学艺术现状
(一)教学艺术认识偏差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等,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不同的人对教学艺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的偏差必然影响正确教学艺术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来自灵魂的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单纯的教学技巧当作教学艺术,这是不全面的。技巧本身只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单纯或刻意讲求教学技巧而冲淡教学内容就是哗众取宠,是本末倒置,这样的“技巧”本身和“艺术”无关。
(二)教学理念及实践偏差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是教学艺术和教学实践的方向。在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产生教学艺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偏差。教学理念的偏差导致教学关注点的偏差,会偏离教育目的,也就无从谈教学艺术。
(三)学科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学科知识储备。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决定了教师不但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离不开对学科知识的深厚积淀。在知识讲授中,讲解怎样总结归纳,才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怎样的问题设置才更有效、更高效,都需要教师有足够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
(四)教学基本功欠缺
教学艺术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展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是体现教学艺术审美性的基础。普通话、“三笔字”、好口才、好方法等教学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给学生带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启迪智慧,使学生得以美的熏陶和享受。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好些老师对多媒体的作用认识偏颇,课堂充满了“现代”气息,学生眼球被知识以外的“炫美”吸引,大脑被“纷杂的信息”填充,课堂教学活动被一种浮华掩盖,毫无艺术可言。
二、教师教学艺术探究
(一)教师教学艺术的内涵
在目前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以生为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教学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学艺术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要求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分三个层次:经验性教学——科学性教学——艺术性教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高度辩证统一的。首先,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次,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秩序或规律:精确的、严格的秩序和混沌的、奔放的秩序,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这就是科学和艺术。再次,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等。
(二)教师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艺术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形象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则主要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要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就要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等手段,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形象描绘。其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最为重要,通过比喻、类比,可使学生立得要领、触类旁通、顿开茅塞。
2.情感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而教学艺术则是运用情感,以情感人。教师热情、乐观、和善、满面春风的教态,与冷漠、忧郁、严厉、满面愁云的教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表现出情感性教态,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这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3.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教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学艺术特别要求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教学艺术中的创造性,除了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以外,还应具有应变性。及时、巧妙地处理教学中事先未意料到的偶发事件。“应变”是教师一切创造中最复杂的创造之一,是一切教学智慧的艺术结晶。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是否具有“应变”的创造才华,是区别“平庸教书匠”和创造性教师的重要尺度。
4.审美性
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扳书的美等方面。教学设计的美表现为教学方案新颖、别具一格又具有可行性、富有成效。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引人兴趣、环环紧扣,能令人豁然开朗,发人沉思。教学语言的美表现为生动形象、精确明快、富有情感。教态的美表现为衣着打盼美观大方,仪态端庄,态度真诚,举止潇洒等。板书的美表现为布局设计比例协调,对比鲜明,有系统而又重点、难点突出,书写规范而且漂亮、工整等。
5、表演性
课堂教学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台富含科学性的文艺演出。教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诠释着表演艺术的理念,显现出表演艺术的延伸和升华。教学表演艺术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所在,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所蕴含的各种美转化为师生可感知的外在形式的过程,达到外形、情感和内蕴的统一,是 "教师和课程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课程之间"的精神能量转换。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有三方面的功能,即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整体培养人的功能。
1.优化教学。教学艺术作为整体教学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优化组合,实现愉快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优化教学,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好导课、上课的艺术,将教学过程分解组合,使整个过程紧密衔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学效率。优化的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弊
端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学效率偏低。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教学时运用教学艺术,注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学生,重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这一切能提高教学效率。
3.实现整体培养人的功能,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教师美的形象与品格等教学行为都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感觉,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心理品格。夸美纽斯人为,由于上帝在人心中播下了三颗种子:知识、德行、虔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它们。“要想成为一个人,那便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三、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策略
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会把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一个客观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应试性,与他们的生活、兴趣关系不是很大。教师对它的兴趣也不大?这主要是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经验、理解,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一般而言,越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的客观性越强,主观性越差。什么时候教师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融入到教学中,而且越来越多,什么时候教师就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一、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教师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行动研究一般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艺术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对理论运用的自觉性、经验的积累以及经常的反思与总结。许多特级教师成功的经验表明,教师要形成教学艺术,就必须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因此,行动研究法在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也意味着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理性,即善于对实践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实践理性是教学实践主体性精神的充分体现。实践主体只有不盲目、有计划,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理论的理解靠理性,理论的产生也要靠理性。理论主体在一定的理论理想的鼓舞下,去掌握理论,去创造理论。实践主体在理性的自觉行为中,去践行自己的理论。当理论与实践统一在一个主体身上时,理论与实践便出现了很好的契合。与纯理论思考者不同的是,实践性思考者内涵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中去完成社会使命的。对于他们来说,理性是实践的开始,也紧伴随着实践。实践结束了,理性有可能还在延续。他们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着自我,实现着自己完美人格的发展。教师在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理性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应具有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意识与能力。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与理论胸怀是培养他们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前提。
三、群体研讨
在教学艺术形成中,必须形成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制度或模式,要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教学艺术形成,不能孤立地从单个主体的角度去考虑,而应当从群体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在群体中,教师才会你追我赶、互相观摩,共同提高。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在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校长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一批教师的教学艺术在逐渐形成,产生了像刘可钦等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教学专家。
群体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为个体教学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在现代社会,任何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不能不受到其他教师教学艺术表现方式的影响。即使是著名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也离不开这种方式。魏书生出了名以后,应邀四处讲学,他在给别人讲教学之道时,他自己未必都是输出,而无输入。首先他在给别人讲解时,他的思路更加理清;他对自己的理论更加充满自信,听众就是他的理论的最好验证者;同时,别人意见的反馈对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这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理论的一个重要机会。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倡导“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学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学艺术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要求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和教师本人的实际出发,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艺术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应该从教师的人格修炼和知识积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