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表

2014-04-29梁莉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观察点维度量表

众所周知,一切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观察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不仅在收集和积累各种事实、资料,仔细观察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阶段会使用到观察法,而且在对事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验研究实践效益的高低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因此,科学观察不仅是打开课题研究之门的“敲门砖”,而且是检验科研成果含金量的“试金石”。观察法固然不可小觑,但是,很多老师最犯愁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如何通过观察来判断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低等等。一系列问题,让这块“敲门砖”非但没敲开门,反而变成了“绊脚石”。如果能够找到一把打开观察大门的“金钥匙”,这些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那么,这把“金钥匙”到底是什么呢?

一、目前量表开发存在的两大问题

我们知道,很多课题研究都是围绕“基于课堂,在课堂中,为了课堂”这个主题开展的,因此开展课堂观察是从事课题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观察法的主要载体是量表,那么,由此出发,开发量表进行观察,无疑是寻找“金钥匙”的明智之举。开发量表的意义在于能够让老师们通过使用量表,在课中知道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改善什么。一句话,让问题浮出水面,让方法有据可依,让成果真实可信。但是,目前量表的开发存在两大问题:

1.“拿来主义”。大多老师将别人的量表直接拿来或稍加修改就为我所用,缺少自主开发。由于记录者对别人设计的量表背后的意图不得而知,导致观察针对性差、指向性不明。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课的观察量表,每一位教师所面临和所关心的教学问题都是具体的、不同的,因此他们根据自己对观察点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特点的认识所编制的观察量表也是具体的。当我们借鉴这些量表时,必须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其作出修正,只是照搬他人的观察量表,无法实现我们全部的观察意图。

2.“盲目主义”。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自主开发的量表。表现有四:一是缺少观察点,往往是先有量表后有观察点,导致观察盲目无主,认识不明;二是观察点繁多,既要观察学生又要观察教师,还要对现象做出判断,往往让记录者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三是设定的有些观察指标,既不好观察,又不好记录,更不好推论,导致有观察无结果;四是依赖主观经验设计观察指标,往往导致设计的观察量表逻辑性差,以偏概全的现象突出,导致观察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科学设计量表

如此看来,开发出科学有效的量表是决定观察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开发量表呢?依笔者之见,要把握以下几项基本步骤:明确观察维度——明确观察点——明确观察指标——规范呈现量表。

1.明确观察维度。我们知道,课堂主要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及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构成。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先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确定观察的维度究竟是什么,这样才可以为具体观察明确“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状态。通常,我们可以参照以下视角进行判断:从预习、倾听、互动、自主、达成等视角看,观察维度是学生学习;从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等视角看,观察维度是教师教学;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等视角看,观察维度是课程性质;从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等视角看,观察维度是课堂文化。

2.明确观察点。在明确观察维度的前提下,研究者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设定观察点。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观察点,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设立观察点。如研究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可设定“学生课堂提问情况”作为观察点;开展问题驱动教学研究,可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观察点;开展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可设定“教师讲解行为”“教师指导行为”等作为观察点。

3.明确观察指标。确定观察维度和观察点后,研究者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三原则,确立观察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即观察内容。这里,可观察是指观察指标通常是指向具体行为的,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理念、思路、内心思考等头脑中的东西因其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不能作为观察指标;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以小组合作为例,可以从下面的内容中有选择地设立观察指标:

小组交流时,每一个成员能不能表达明白自己的意思?

交流时学生是不是关注他人的发言?

弱者能不能参与交流?他们的意见是不是得到尊重?

小组合作是不是按时完成任务?

最后是不是有小组的总结?能不能形成集体的意见?

集体交流时,小组的汇报员是不是汇报集体的观点?

是不是关注其他组的观点?

……

4.规范呈现量表。研究者根据以上步骤,先自主开发出量表初稿,经由课题研究组合作审议,对量表提出修改意见后,研究者开发二稿,在课堂试用,课题组再次审议完善,最终完成量表定稿。

三、科学解析量表

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的相应位置上进行记录,记录结束后,观察者对信息依次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分析。

第一步——数据统计。对于简单的、一目了然的数据,可以通过百分比、频数或排序等方法进行统计;对于复杂的数据,如师生语言互动分析,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图表,也可以利用Excel等电子制表软件来开发数据表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步——文字整理。对于文字记录资料,可以按观察量表的设计意图对所有记录人员记录的信息进行合并、归纳、分析,力图完整地囊括众人的记录,真实地体现当时的课堂情境。

第三步——归纳陈述。在数据统计和文字记录整理的基础上,寻找、发现可以陈述的问题或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对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解释作好准备。

第四步——分析解释。分析解释的任务在于对发现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教学特色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数字的具体含义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解释,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但必须依据课堂实录,针对此人此事此境此课,不要进行过多的经验类推或假设。下面以一份完整的观察量表为例加以说明:

观察结果及教学建议:

一是评价指标的频次统计。结果如下:

二是对统计结果的分析:(1)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2)提问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3)理答方式有待改进。当然,研究者在具体分析时,应结合课堂记录情况,此处只做简析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时对其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种历史性的考察,明确这些数据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以致对课堂教学做出错误的观察结论。

三是提出相关建议:如对于如何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可从提问所起的作用方面提出合理化、改善性意见。

量表是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一种工具,当教师学会用专业的研究目光审视课堂、解析课堂的时候,就为教师走向专业化研究寻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梁莉,苏州市吴中区教研教科室,2150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观察点维度量表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法治思维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以河南省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为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