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蹲下身子,再看“小组合作学习”

2014-04-29杨静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同伴成员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正日益被各学科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推崇与运用,被视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是否转变的重要指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并在小学阶段即开始对团队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在小学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它的存在方式因研究模式的不同,团队构成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秧田式座位为基础,组建的四人小组合作团队,这种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经常看到。另一种是基于研究兴趣组建的小组合作团队,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已经成为常态建组的基本方式。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究竟如何?在学生眼里,成功的小组合作团队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不成功的小组合作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完善与改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将课堂作为实验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各小组的合作过程与效果,重点关注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了粗浅的研究与思考。

一、成功的小组合作团队的基本特征

(一)和谐的团队,有能干的“领军人物”

通过观察发现:一般在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特别稳定、不用老师操心的研究小组,这些团队的成员有的本身都是比较乖巧的孩子,有的则是由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他们平时就喜欢在一起玩。前者组成的合作团队是以情谊为基础的,后者组成的团队则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在这些成功的合作团队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能干的“领军人物”,成员一般都会推荐这样的人当组长,也愿意服从组长的指挥。

(二)合作的规则,有明确的“相互约定”

在这些成功的小组合作团队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显性的规则、制度之类,但通过询问发现:这事由谁负责?那事怎么做?小组内都会有一些约定。他们会根据成员的特长分配工作,成员也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争取工作,对于不是特别能干的成员他们也不排斥,一般都会让某一个人跟另一个能干些的共同做某一件事,成员间比较包容而不排斥。

(三)同伴的互助,是“自主自助的援助”

如果碰到有些成员需要帮助时,同伴们也会及时地伸出自己援助的手。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者并不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劳动,不要求老师表扬自己。被帮助者也会觉得很自然,而且更愿意与帮助者成为好朋友。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自主自助式的援助,在他们看来就是自然的同伴互助。

(四)积极的表现,是“成员的共同进步”

在他们眼里,优秀的小组合作团队就是要有积极的表现,而积极的表现就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在工作、都做事情,小组的事情做得快、做得好。因此,他们会相互提醒,相互帮助,有时也会向同伴求助,同伴也会尽自己的能力提供帮助。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进步,把小组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二、不成功的小组合作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员的整体学习习惯差——缺乏团队领头羊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人群的分布相对来说总是会分好、中、差的,班级一般难管理,指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感觉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人们常说,物以类聚,其实孩子们在成立小组合作团队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孩子喜欢以“好朋友组”“共同研究兴趣组”方式建组,学习能力较差的也有“好朋友”,他们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但这样的团队往往缺乏能干的“领头羊”,因而活动常常因为种种原因推行不下去,计划也会因为成员的拖拉完不成。

(二)成员个性强、协调能力差——不愿服从指挥

其实,细细观察,不和谐的小组也不都是因为学习习惯差、自控能力差造成的,有一些组恰恰是因为成员个性太强,谁都不服谁。个性太强的孩子常常不服管理,而且会“强词夺理”“推卸责任”,自我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差,动不动就与人争吵,组内的氛围常常带有火药味。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小组的合作成效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三、有效介入并引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调整心态——理性看待学生行为

作为指导教师,当发现学生的行为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问题寻求对策,疏导是关键。毕竟这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也切忌在没有了解实际情况的背景下挫伤他们的研究热情和自尊。在小学阶段,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本身就是“团队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的过程,我们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了解团队合作精神对一个“社会人”所具备的意义和价值。

(二)及时干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不和谐的小组合作团队或成效低微的小组合作团队,教师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以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成立手拉手的帮困小组。手拉手的帮困小组由强队和弱队组成,基本模式是强队带弱队。在结对的两队中,要求强队能主动关心弱队,能对弱队成员经常进行友情提醒,督促弱队成员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也鼓励弱队成员碰到困难时主动向强队求助,寻求同伴的互助,以及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成立能力相近的竞争组。能力相当的竞争组可以由实力相近的小组团队进行自主结对,目的是通过竞争,促进小组团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意识,为强者更强、中者向上、弱者不弱打造积极向上的、传播正能量的成长平台。

3.成立以强带弱的共进组。以强带弱的共进组主要是强组带弱成员,如果班级中某一个小组特别麻烦,用这种方法进行干预,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以将“麻烦组”打散,成员分到各小组,然后请各小组对这些成员进行重点关注与帮助,促进良好合作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重点关注——即将被边缘化的儿童

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说道:“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能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吸纳并分享他人的智慧,提升自我。我们在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领头羊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那些逐渐被边缘化的学困生。他们为什么不愿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是他们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还是合作学习能力不够?为什么一旦碰到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他们就可能会寻求一切机会发泄体内的能量,而影响了大家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如何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表达与展示的机会?假如在课堂上,这部分孩子能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或倾听或发表见解,那将是多么美妙的教学情境、多么和谐的合作课堂啊!也许,在课堂革命中,我们现在首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些被边缘化的学生愿意参与到合作情境中,在群体中成为大家欢迎的对象和合作的伙伴。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作为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师,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是为了在儿童中培育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纽带。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确立儿童立场,从儿童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这样,也许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会合作学习的孩子。

(杨静娟,常州市实验小学,213002)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同伴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