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圆不同的认识
2014-04-29庄赛文朱成科
庄赛文 朱成科
【摘要】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课,不同的教师面对此教学内容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吴正宪与黄爱华是小学一线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可谓同课异构.
【关键词】 圆的认识;同课异构;吴正宪;黄爱华;小学数学
【基金项目】 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本体理论研究(NO.ZW2013005).
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会带来不一样的韵味. 为方便对吴正宪与黄爱华的“圆的认识”一课进行比较,将各自的整个课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课程的导入、生成、应用与外延. 一、课程的导入——直奔主题
与吴正宪的人文教育思想比起来,黄爱华老师的数学课堂以“智慧”为核心理念. 黄爱华老师以直接导入法开始了课程,他拿出一张用硬纸板做成的圆问大家,这是什么图形呀?学生凭借以往生活经验回答出了圆,黄爱华接着说,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它!
二、课程的生成
(一)做中学
吴正宪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直径的测量,看一看圆中的直径都有什么关系,很快,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开始汇报了,然后,吴正宪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板书:同圆中,每条直径都相等. 这时,吴正宪又邀请大家看吴正宪量圆的直径,吴正宪拿出两个圆展示给大家,然后说,下面我要测量这两个圆的直径. 在投影仪下,大家清楚地看到吴正宪量的第一个圆的直径是13厘米,第二圆的直径也是13厘米,吴正宪疑惑地说,我量的不是同一个圆呀,为什么直径会相等呢?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把刚才的板书补充完整:同圆或等圆中,每条直径都相等.
学会了这些之后,吴正宪趁热打铁,把提前准备好的练习题出示出来,巩固直径相关的知识. 练习之后,吴正宪又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小小问题,向学生们“求救”:我想要在纸上画一个与黑板上这个圆一模一样的圆,请大家帮我画一画. 同学们拿出纸,有的边看黑板边描的,有的走到黑板前面用手量圆的半径的,还有的凭借自己的印象埋头画着……学生们怎么也画不好画不像,嘟着小嘴对吴正宪说,老师,这个对我们来说太难了. 吴正宪笑着示意大家停下来,说,对不起啦同学们,老师的这个问题确实有些为难大家了,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专用工具——圆规!经过刚才的难题,吴正宪自然地把圆规的使用引出,并使学生们对圆规的用处更加明了,学习起来更加认真.
吴正宪秉承着“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这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杜威的教学论相吻合,儿童亲自动手做一做,使知识更加有意义,也增加了其生动性. 鉴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的學科性,想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亲自动手做数学是必经途径.
(二)动态生成
与吴正宪给学生预设各种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不同,黄爱华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 黄爱华通过一端绳子固定,另一端转圈的形式,引出圆规的概念,然后开始了对圆规的讲解,通过运用定点与定长这两个概念,讲解更加易懂.
圆规的使用讲解完毕,黄爱华通过投影仪在白纸上画圆演示给大家看,他边演示边说,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而中心不动的这一点就叫作圆心,我们用“O”来表示. 画完一个圆之后,黄爱华说道,圆上一点是哪里呢?哪名同学上来给我指一指?说着,圆内指了一点,黄爱华又指向圆外,同学们这分别为圆上和圆外一点. 总结完这些,学生们对圆上一点的概念了解得十分清晰,黄爱华指着投影仪上的圆对学生们说,其实呢,从这一点到圆上一点的距离都叫作这个圆的半径,哪名同学能总结一下圆的半径的概念是什么呢?这种直观的教学,使学生们看着投影仪上的圆,就能把半径的概念总结得十分全面、精确. 半径讲解完毕,自然要进行直径的讲解,黄爱华问学生们,想要画直径,尺子该怎么摆放呢?黄爱华请了几名同学上前来摆放,每一名同学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时,有心急的同学举起手来,说只要经过圆心,尺子怎么放都可以,在这种引导下,学生们又总结出了直径的概念. 最后,黄爱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O”“r”“d”的卡片,与之前在黑板上写的“定点”“定长”相联系,问学生该把谁放在一起,很容易的,学生明白了圆心O就是定点,而半径r就是定长.
之后,黄爱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在同一个圆中画出直径与半径,并探究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小组内得出结论,向班级同学汇报.
三、课程的应用与外延
把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学完之后,吴正宪提问为什么平时我们见到车轮都是圆的呢?吴正宪出示了方形、椭圆形、圆形几种车轮的运动轨迹,并且让学生在座椅上想象自己坐在各种车轮上的感觉,孩子们模仿得十分活跃,最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名同学总结道:车轮是圆的,因为轴心为圆点,圆上的每一点到达地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行走起来特别平稳!
吴正宪善于将自己的课堂与生活相联系,而黄爱华喜欢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展,并能够在生活的各个角度通过数学的方式来进行创造. 黄爱华的课堂上,在学完基础知识后,黄爱华出示了准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掌握得更加明晰. 完成习题后,黄爱华又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的. 同学们开动脑筋,说出了很多,于是黄爱华总结道,同学们对于学到的知识,要懂得运用,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拥有价值.
在课程的最后,黄爱华为学生们出了一道思考题,就是在一个正方形中,怎样能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水平都是不同的,而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不同的长进,黄爱华紧紧抓住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把“低水平”的学生照顾好,再把“高水平”的学生喂饱,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