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2014-04-29燕佳妮
燕佳妮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区域合作发展迅速,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欧元的成功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是国际货币合作最成功的典范,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东亚地区货币合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东亚地区各国在政治、文化、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进程十分缓慢。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唤起东亚各国政府对货币合作的关注,欧元的顺利启动和拉美国家的“官方美元化”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 货币;合作;东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2. 044
[中图分类号] F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2- 0069- 03
1 当前东亚货币合作的紧迫性
1997年7月爆发的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经济、金融受到严重冲击。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所具有的传染效应。这场金融危机先后在东亚冲击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而后又袭击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再西进俄罗斯和欧洲,最后影响美洲,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经济体系遭到巨大破坏,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带来全球金融危机。亚洲最敏感的韩国是亚洲第一个金融风暴的受害者,而越南却是此次受到冲击最严重的亚洲国家,同时日本2008年第二季度增长率是负6﹪,长期以来经济有骄人成长的新加坡第二季度也出现0.8﹪的负增长。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也难以幸免,股市、楼市价格下跌,经济增长缓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地区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国际贸易收支情况明显恶化,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货币合作可以看成是金融危机促成的产物。
2 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者蒙代尔、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哈柏勒与弗莱明、托维尔与威利特等经济学家分别从要素流动程度、经济开放程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通货膨胀率、政策一致性角度来分析研究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考虑东亚各国(地区)的现实和数据可得性,本文从生产要素流动性、工资和价格弹性、经济依存度等角度来分析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2.1 东亚各国(地区)生产要素流动性
导致各国(地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和劳务在不同国家间进行转移,使得进口与出口不相匹配,这会给一些国家带来通货膨胀却给另一些国家带来失业状况。在各国没有形成货币区时,大多采用改变汇率的方式来缓解通货膨胀或失业,但在各国间形成统一货币区后,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满足,因此可以避免汇率的经常波动。所以区域内要素流动性越大,各国使用汇率来调节外部失衡的必要性就越小,区域内就越适合使用固定汇率制,且在该区使用单一货币的效率就越高。对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流动性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
(1)从劳动力流动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迅速发展,80年代初,东亚地区区域内移民只有100万名,而到1997年则已经增加到650万名。1997年,在日本登记的来自东亚区域的人口达108.6万名,占日本全部外来人口的73.4%,而印度尼西亚的74.6%的劳务输出在东亚地区就业。另外,从东亚区域的劳动力自由度来看,2010年,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日本劳动力自由度已达到了自由级;泰国、马来西亚劳动力自由度为较大自由;越南自由度为中度自由;老挝、菲律宾、中国、印度尼西亚劳动力较大不自由;中国台湾地区、柬埔寨、韩国、缅甸的劳动力自由度属于限制自由级。虽然由于以往东亚地区劳动力管制程度不同,导致出现上述各国(地区)的劳动力自由度有较大差异,但从东亚地区整体劳动力自由度来看,即使与欧元区国家相比,东亚地区劳动力自由度也并不低。(欧元区国家劳动力自由度也有较大差异且自由度没有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日本的劳动力自由度大)随着东亚地区金融、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移民规模的日益庞大,东亚地区劳动力流动性会不断加大。
(2)从资本流动角度来看,由于目前东亚各国(地区)存在资本账户的管制以及金融业准入的限制,资本在区域内并非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1997年东亚各国(地区)加大了资本账户的开放力度,增加了资本在区域内的流动速度。例如,1996年日本投往亚洲的FDI(对外直接投资)比重为27.8%,而到了1999年,此比重上升至52.7%,这种投资区域化倾向会增加区域内的金融、经济依存度,有利于货币一体化进程。同时,东亚各国(地区)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均放松了对金融管制的限制,使得资本流动性得以提高。
从上述对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分析可知,虽然无论是从劳动力流动角度还是从资本流动角度来看,目前东亚地区并不具备形成单一货币的充分条件,但随着区域内经济联系的愈加密切,生产要素流动性不断提高是必然趋势。
2.2 东亚各国(地区)工资和价格弹性
价格、工资的高弹性会对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各国(地区)实现内外均衡,可以减少调整汇率的必要性。而且一国的工资、价格弹性越高,保留自主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就越低。东亚地区所具有的下述特征使得其工资、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①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部分国家刚刚完成工业化,而大部分国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区内大部分国家(地区)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并且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偏多,加之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供给充分,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弹性。②东亚国家(地区)在劳动保障方面存在欠缺,最低工资标准、雇员税法、就业保障法对其约束性不大,劳动力价格大多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一般不会出现劳动力市场失灵现象。③东亚各国(地区)工会大多独立性不强,并不具备欧美国家工会的强大力量,社会福利水平不够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使得其工资刚性较小。④作为东亚国家(地区)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日本,虽然法律、制度方面较为健全,但由于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经济衰退时,企业并不裁员而是降低工资水平,使得工资具有充分弹性。工资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的较高弹性可以确保产品价格的较高弹性。由于工资、价格的较高弹性,东亚各国(地区)可以通过调节工资、价格来实现内外均衡,减少对汇率的调节。
2.3 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依存度
东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经贸往来有不断扩大、经济依存不断加深之势。近几年来,东亚各国(地区)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大多集中在区域内,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国家非常重视的出口地。同时,东亚各国的“雁行”发展模式也极大地加强了各国(地区)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因为日本较早地完成了从重工业化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属于区域内的“雁头”。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在东亚区域进行大量资本输出,同时将东亚地区作为其原料来源地,在向区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不断从区域各国进口能源和原材料。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产业结构略落后于日本,有较先进的技术,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多主要出口机器设备和中低端工业产成品、半成品,属于区域内的“雁身”。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输出原材料、能源、初级工业产品并接受外来投资的国家,属于区域内的“雁尾”。这种“雁行”发展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东亚地区所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区域货币合作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对区域投资依赖性较强,有利于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加强贸易与金融合作;另一方面,国际投资对汇率不稳定地区的投资下降,也从反面促使东亚各国(地区)更加重视汇率稳定局面,在区域内贸易一体化和投资区域化的推动下,东亚地区通过加强货币合作以促进经济、金融将成为区域内的共识。
3 总 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东亚地区在经济开放程度、出口产品结构相似性、生产要素流动性、工资和价格弹性、政策一致性、经济依存度等方面目前虽然没有达到最佳标准,但合作基础并不是十分薄弱,随着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彼此经济往来的不断加深,经济政策的不断协调,货币制度的不断完善,东亚地区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实现货币一体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喻晓平.东亚货币合作:可行性及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何慧刚.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万志宏.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4]程传海.次区域货币一体化:东亚的机遇与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梁一唯.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中国外资,2010(3).
[6]杨胜刚,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J].财经科学,2002(4).
[7]廉洁.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师,2012(6).
[8]王倩.东亚货币合作可行性的经济数据检验——基于OCA理论的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4).
[9]沈军,谭庆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探索及其前景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3(9).
[10]樊纲,黄益平.亚洲区域合作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