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说服技术:深度思维,体验构建大数据
2014-04-29王爱胜张立强
王爱胜 张立强
在信息时代中生活,首先是适应于技术环境的生活,进而为了生活去发现技术、运用技术和创造技术,这是比信息活动更接近技术层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很散乱,可能缺乏规划,但是现代技术已经让各种技术碎片化的生活集成在一起。阅读、欣赏是最常见的一类,不论是基于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或手机的,海量的技术与缺乏深度的阅读这类素养瓶颈值得关注。我们可以从亚马逊等网络书店以及优酷等视频网站得到启发,其相关链接、主动推荐无不包含着计算机说服技术,通过记录人们的浏览、购买等行为进行推荐相关或最热、最新图书,更深度地影响人们的阅读体系。这样的思想,其实从心理层面是引导人的比较倾向、联想心理。我们通过数节信息技术课,在全年级建立一个大的图书及音乐数据库,以便让学生在参与构建、共享、分析大数据中得到深度的技术思维和阅读思维的锻造。
● “数据库”教学转向“大数据”的教学变革
本学期的高一教学,我们以“大数据”教学为学习方向,把“数据库”作为技术内容,打破信息技术必修课本的章节顺序,特意将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安排在了开学伊始进行授课。因为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工具是“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对数据库零基础的高中生,要想上好这部分课程,已非易事,再以全年级共建一个数据库为主题任务,让学生初步体验“大数据”的来龙去脉,就更增加了一层难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了技术为引导、建构意识为主体的学习方针,同时将教学方案在不同班级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实验,使“数据库”教学在曲折中前进。回顾这一个半月的“大数据”授课经历,简要记录分析如下。
◇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行为与思考的深度。
例如,在课程的导入阶段,做过三种实验。
实验1:视频展示数据库的强大功能、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等。
实验2:运行课本光盘的数据库程序,体验数据操作的乐趣。
实验3:学生自制数据库体检,录入本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教学发现,实验1带给学生的只有一声“哇”的惊叹;实验2中学生用鼠标、键盘随意输入数据,更像是在玩打字游戏;实验3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切入点,学生不仅在输入自己或同学的数据,还在进行相互的分析和比较,对于数据库的设计也相当渴望了解。更重要的是,因为关注输入的内容(如图书),增强了问题(如阅读)的深度思维(如比较阅读)。由此说明,贴近学生的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团队合作构建,体现出技术设计的魅力,行动与思考更易形成共鸣。
在数据库课堂设计任务中,有这样一个任务:分组或者自己设计一个数据表,图书、音乐、商品等内容不限制,只要求表中的字段数不少于5个,记录数不少于10条;表中各字段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填写。
通过任务检查发现,凡是采用分组设计的班级,主题明确有特色,表的逻辑性都不错,更贴近于事实依据。而以个体为单位设计的班级,表的逻辑性一般较差,或者局限于教师上课举的几个案例。
通过班级对比不难发现,团队合作、小组分工,更适宜信息技术建构意识教学,而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培训。
◇ 微课程及网络的运用,使分层教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技术领域,将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使用方法制作成基础操作篇和进阶提高篇两个微课程,供学生自学使用;在数据库设计、构造等方面,则允许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
这样做的效果相当不错,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的讲解不能满足其数据库设计的技术支持,通过微课程,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而有的学生技术水平高一些,通过进阶提高篇,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功能。例如,有的小组或学生通过进阶提高篇的学习,把数据库的查询、报表功能做得相当不错。
通过网络检索,有的小组或同学对于“表的设计和结构”有了更合理的认识。例如,很多同学不再局限于图书、销售、成绩等表的设计,而更倾向于科学技术项目、军事、历史等方面的数据表设计。
也有的小组或同学,使自己设计的表内的数据更加准确、更有说服力。例如,有的同学设计了“常见转基因农作物数据表”,通过网络检索,呈现给师生们的数据是相当具有说服力的。
虽然,在曲折中还算成功地完成了“数据库”的授课,也能找到几个很不错的教学亮点,但也的确存在着很多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如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关注度不跑偏?技术支持到何种程度,才能满足学生需求?课堂评价体系如何构建?
● “大数据”说服技术与比较阅读的体验
在经历了3节课的教学之后,从数据库的建立、修改、录入到查询、统计,结合了FTP、云盘提交作业、共享数据,再到使用搜索引擎、图书网站和电子书库软件的检索,共同分享、比较阅读的兴趣和状况,引发思考与改善阅读。其中,加强数据共享与数据合成,接近“大数据”。
◇“大数据”管理文件资源,引发行为良知,在技术说服中改善素养。
大数据形成的过程中,在各种人员、力量的演绎下数据从混乱到规范发展,这其实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通过对比实验,在FTP中建立文件夹的过程发现技术说服的正方与反方的力量。
实验1:建立文件夹
第一次课,在6个班,要求建立个人文件夹,各种权限全部放开。两个班由于班级管理好,序号、名字命名文件夹全部规范。有两个班混乱,尤其一个班因为个人问题修改他人文件夹名为搞笑名称,其他同学效仿,导致整班的文件夹都很混乱。还有一个班,一半同学命名多是网名或自己的小组个性化组名。另外两个班进行了公开观赏其他班的文件夹,有整齐有混乱的情况使得学生深受教育,后期适当进行了权限设置,以小组方式进行命名,从技术与思考双方面保证了后期资源管理比较规范。
实验2:提交数据库
在向自己文件夹提交数据库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开始对文件名的直观性相当忽视,通过纠正大都得到了改善。数据库的数据量开始较少,后期数据逐渐增多。
通过前后两个实验,主要是在比较、欣赏中学生体验到了大数据规范的必要性,也增强了个人荣誉感,大数据的规范、数量素养得到初步培养。
◇集成共享数据,在数据比较中引发思考,改善行动。
通过技术学习我们将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技术,同时也要注意在运用之中如何影响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就数据库技术来说,体现在规划数据结构、构建大数据、规范管理数据等方面。
实验1:比较阅读大数据共享
一个班、几个班及至一个年级的阅读数据放在一起共享,再加上一起讨论、推荐,很多学生首先是心动了,然后是行动了,这就是比较阅读的素养启动。有的分班主题是推荐“我喜欢的图书”,写明推荐理由,有的班是推荐“我喜欢的音乐”,写明推荐原因等。有的班自由推荐,包括图书、音乐、动漫、电影等,传媒形式不受限。
实验2:展开阅读与观赏的大辩论
分享数据,讨论问题,争论观点,展开有关主题的讨论。例如,有的针对日韩动漫的区分、优劣进行讨论,有的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学生读书的变迁等问题进行讨论。基本的原则是根据共享数据库,以小组和个人方式提出议题或者质疑其他人。学生受到信息搜索的影响,开始多数通过百度搜索进行观点表达,后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根据表达自主观点。个别问题能够引起广泛讨论,如玄幻小说、动漫人物等。
通过两个实验,学生对提供自己喜欢的图书、音乐、动漫等的感受、推荐理由有较大的主动性,通过数据分享也有极强的意愿。但是在观点的表达上是相当欠缺的,尤其是基于网络技术把资源搜索技能拓展到信息利用技能的表达存在不足。如何克服网络技术的影响,加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价值,这需要在后续的筛选、统计、查询等教学中进一步研究。
总之,通过大数据的合作构建,经历了数据的来源与分析,能够在行为上促进资源管理、阅读等相关信息的比较分析,增强资源管理、阅读等信息应用行为的质量。我们在明确技术与技能的支持下的思维与行为进步,让技术影响思维与行为,这是基于人本发展的需求,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