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播2014:跨界的信息技术课程

2014-04-29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创客跨界融合

王爱胜

平时,我很少引用IT大佬们的名言,原因不是马云说的这四条,而是作为IT教育者,又是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我,一直认为IT界本就如此,也本该如此,只是一般人很难完全避免这四条,再说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没有他说的问题的人也并非就会成为赢家。可是,马云说的这是很多人输的原因,我相信,所以开篇就引用他的话,作为回播2014信息技术课程的序言,并权作影像剪辑线索。

● 第一辑:看不见

我们一直朗朗上口着一个原本高端而近来被大众娱乐化的词汇,那就是“跨界”。当然,这也不是新概念,早在2005年前后的营销领域已经大打跨界牌,国内的“创维+华帝”案例是2007年最深度的跨界联合。但是有多少人在娱乐之余考虑过跨界的价值呢?今年,更亲民的“融合”概念从跨界这个高端概念中脱颖而出。商界是逐潮的,教育界是滞后的。滴滴打车软件一出,成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经典。教育界呢?严重呆滞的教育思维,加上门派林立的教育阵营,以及三流或不入流的教育公司的恶意运作,对云计算、计算思维、3D打印、创客、电子书包的价值泛化,让更多人不是看见而是模糊了其价值与优势。出版界呢?教材是教育的根本,其发展是左右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由于集团利益和地方主义的限制,不少教材的视野极不开阔,思维深度与创新趋势缺乏。不用说对历经深入研究的任务驱动、主题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式盲目抛弃,对稍新的项目学习、STEM、微课程不甚关注,对融合因特网的手机阅读、作业帮等小东西更不入法眼。

总之,在教育界,因没有太多利益,或因要守着利益,所以不易看见。由于看不见,所以新兴的物联网教育局限于小范围的实践活动的观察、记录等课外应用,而缺乏向科学设计方面的进展;由于看不见,所以引进的创客教育,局限于少部分人在重复机器人教育走过的从学习操作、模仿制作、组合创意三步曲,重在学习而缺乏创造;由于看不见,所以对社会化的微信等终端教育环节缺乏应用……还有很多诸如智能穿戴等最新发展我们更看不见了。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有没有去看新发展的开放心态、创新思维?

让我们援引企鹅智酷新发布的《2014年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融合与碰撞》中的一幅图,可以看见教育的跨界还远未开始,试看谁能在这信息与效益的融合中先胜出(如图1)!

● 第二辑:看不起

技术到底能不能改变我们的学习?怎样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学习?这正是传统教育看不起技术的一个盲点。而作为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这样的盲点就十分不应该。因为,我们并不完全着眼于技术对学习的意义,更应着眼于教育学生现在如何合理应用新技术,未来可能参与创造新技术,至少现在应具有一些创新意识的启蒙。

我们继续回播这一年应该看得起的几个画面:一个“脑(计算机思维)”、两条“路(创客与物联)”、三个“融合(课程、工具、活动)”和四类“模式(传统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教育渠道架构、教育软件等,如图2所示)。

我们不仅不要看不起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更要看得起信息技术课程要尽快融入到这些发展之中,不论是基于常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的新兴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融合是课程的必要选择。例如,对计算思维,现在我们并没有在课程中很好地引入,也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这主要的原因是计算思维本身只是一种对原来的数学模型构建、算法设计结合现代技术与管理学的融合的新认识,也可以理解成对原来算法概念的一种更有工程统筹设计意义的发展。对我们来说,计算思维的显性表现自然不是在算法上的教学,也不仅是编程教学,学会运用现代技术作为工具,如网络在线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等有效挖掘数据进行决策这类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效、快捷、民主等诸多新思维也是基于计算思维的应用。

从对计算思维概念的误解,就能看出我们存在看不起新概念的根源之一正是没能有效地去应用它,要看得起就需要在实践中体现技术价值,从而把这种价值落实到教学中。

● 第三辑:看不懂

看不懂很正常,任何新事物的学习、接受、应用、反思、发展的过程都是漫长并且是反复的。这一方面,更需要专家们多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去清晰阐述,让一线教师容易看得懂。当年,任务驱动因为概念难懂,后来的信息素养也由于概念难懂,让一线教师游离于理论与实践中间,盲目探索,走入了相当多的误区,有形的代价常见在课堂教学中,无形的代价是巨大而隐性的。

例如,计算思维虽然也不是最新的概念,但它本身难懂是因为它更接近计算机内部特征,它也许并不适合初学者和低龄者深入学习,但其表现出来的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科学性和哲学意义是值得关注的。要更明白一个概念的内涵,我们尽量去寻找其发端,从学术初心才能更懂深度价值。以下引用微软副总裁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21世纪的计算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人机间的信任理论”中的原话,从此再次理解。

“在我看来,计算性思维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计算性思维能够将一个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它是一种解决问题切入的角度。现实中针对某一问题你会发现有很多解决方案的切入角度,而我所提倡的角度就是计算性思维角度。计算思维我认为它包含了数学性思维和工程性思维,而其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抽象话语模式。”

“2006年,我就在《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发表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也称计算性思维)一文,将计算思维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和普适思维方法提出。它的运用将引导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去推动社会变革不仅仅限于计算机领域,如当前各个行业领域中面临的大数据问题,都需要依赖于计算算法来挖掘有效内容,这意味着计算机科学将从前沿变得更加基础和普及。”

限于篇幅,我们只取两段,您如果上网阅读其全文,就会发现作者并非是把计算思维当作一种唯一的解决方案。她首先是确认计算机科学是主体,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部分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去应用,仅是从大学本科进行了阐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到何种程度,并没有涉及。如果在基础教育领域借鉴,还需要根据实情和对未来的预计而进行合理评估与优化。

再如,物联网在中小学中应起怎样的作用?是用一部分物联技术进行植物观察等实践活动即可,还是需要针对物联网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一些数据采集方案设计,或者涉及传感器等关键元件组合应用,提高物联网教育的内容品质,让物联技术更切合课程学习而非局限于活动的工具性,也需要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的基础之上研究,我们才能看得懂。

● 第四辑,来不及

科学教育永远没有过时,不会来不及,问题是不能新科学技术来了我们不着急。明年,或许后年,或许若干年之后,会不会是创客走进教育创造新时代呢?很多人会说,创客早已有之,孔子时代杏坛讲学开创平民教育模式即是创客教育。这么说,创客已是历史久远,那为什么我们教育越来越缺乏创新了?为什么我们又把创客视作新潮呢?可见,不是来不及,是不着急。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了自生产工具,他们是一群新人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来源于百度百科)

2014年,某些地市的教育发布会涉及了基于3D打印的创客表演,各地也出现了一些教育创客工作室,这为创客理念进入教育开了先河。既来之,则安之,这样的活动如何持续下去,如何真正去影响教育,还需要更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接纳与发展。

创客活动来源于社会,不仅基于3D打印、机器人制作,在国外更多涉及工程机械等实体创意与创造;创客教育也要有更宽的视野,让创造也要深入到理化、文体,让创客成为一种创新的文化和创意的信仰。这样,我们的课程接纳创客,也不仅仅局限于是不是有争议的机器人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是不是受到有条件局限的3D打印。今年已经有教育先行者开始发挥我们信息技术教育的媒介和工具作用,向平面设计、手机编程、手工DIY等领域尝试,这都是给课程增加活力的积极探索,他们是跨界融合的先行军。

作为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在2014年里,大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探索,如对生活算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水准大幅提高;如对信息哲学的可行性论证;如对微课程的积极推进;举办的各类课程融合大赛;对深度思维、计算机说服技术、大数据的认识与实验,这都如一祯一辑的影像记录在我们课程发展的年历之中。

世界原本就是变化的,在教育中稳定的、核心的课程要素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形成,社会人文进程的沉淀,迫不及待地过于人为、大一统地强力推进却会破坏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马云的话是对新事物把握的观点,更主要的是批判消极对待的状态,批判顽固保守的对抗,他所言的确是制约性要素,但并非是阻碍科学发展的根源。

对新事物、新课程、新技术、新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将不会看不见,也不会看不起,虽然常有看不懂,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不能来不及,更不要太着急,要在看得懂的基础上马上开展实效行动,给2015年一个高品质、有深度、创新式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创客跨界融合
跨界
跨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是小创客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