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元反击战
2014-04-29朱肖晨
朱肖晨
光绪二十四年初,亚东税关的工作人员开始统计上一年关口的进出货价值,入口货值总数673,139卢比,出口货值总数820,300卢比,共计1,494,439卢比。
别以为看到卢比就以为身处印度。亚东,清朝西藏日喀则的一个下属县。可为什么当时清朝的亚东税关会用印度的卢比而不是用本国的银两计数呢?原来当时在西藏地区,卢比已经渗透到藏族市场的方方面面,而银两则被抛弃。
卢比入侵
“敌国入侵——签订合约”,作为清朝中后期历史中屡见不鲜的桥段,在西藏地区同样上演。
卢比入侵西藏的最早开端可以追溯到一场战争。咸丰五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人在英国的支持下武装入侵西藏。内忧外患中的清政府显然无力调兵抵御,西藏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此签订,其中规定“西藏政府每年以一万卢比付给廓尔喀政府”。
赔偿对于清政府来说并不新鲜,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此番赔偿不以清朝的银两,也不以廓尔喀币,反而卻以第三国的货币来结算。显然这里面藏着英国政府的一个图谋,把卢比借此机会打入西藏市场,强迫西藏政府用商品换卢比。
英国人接下来依旧选择了战争让卢比成为西藏市场的主流。光绪十四年和光绪三十年,英国两次大举武装入侵西藏,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签订了《藏印条约》与《拉萨条约》,实现了用武力打开了西藏通商大门,建立亚东、江孜等三处商埠的目的。
可以自由贸易,又不用缴纳关税的英印商人把大量的商品带到西藏,用茶砖、丝织品等藏民日用品换取麝香、羊毛等等。印度逐渐成为西藏贸易的最重要的对象。面对卢比的入侵,西藏当地政府却扮演着一个相当愚蠢的角色。
西藏当地不是没有自己的货币,当地造币厂制造一种“章卡”的银币。不过他们早已经改变了制定的钱法,从“用纯银铸造”变成“用铜一银二的比率”,多余的银子则进入了当地官员的腰包。这种货币,《西藏通览》给其“品质甚粗恶也”的评价。
与之相比较,卢比含银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且完全采用机器铸造,便于携带,面对着优势如此明显的卢比,西藏本土货币毫无还手之力。卢比一元乃至可以换章卡四十余枚,乃至七八十枚,这样的比率使得西藏本土铸币行业完全无利可图。
最赚不过铸卢比
铸造卢比对于英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
卢比全面侵占了西藏市场,它的价值被英商有计划地抬高。每元卢比重达三钱二分,其中含银量基本为百分之八十。但是流通到市场之上,每元卢比折合银两为三钱八分至四钱。每个卢比的铸币盈利就有八钱左右。
“卢比每元三钱二分,作四钱行使,康民称便而乐用之。”印度卢比数十年流行于藏族地区,至少应当在四千万元之上,每月卢比以盈利八钱计算,仅在铸币盈利一项就有三百二十万两之多。
一方面抬高自身的币值,另一方面则通过过高的汇兑费用,赚取利益。清政府汇兑到西藏的白银均得换成卢比方能流通,在兑换过程中,清政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从印度汇丰银行汇款四万两至拉萨。“印度向用卢比,进来高抬其价,汇款折合卢比,不知如何计算,扣款甚巨。计原汇银四万两,扣去银一万五千六百一十八两,实在兑收银两万四千三百八十一两。”
“有散失利权,莫此为甚。”面对着卢比在西藏地区的全面垄断,白银的大量外流,清朝的有识之士们痛心疾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他们奏请朝廷铸造银元,来直接面对卢比的挑战。
来自川铸藏元的反击
四川的川铸藏元一开始就有极强的针对性。
川铸藏元是仿照印度卢比的款式而建造。印度卢比的正面铸有英国国王侧面头像和英文国王名字,背面有一印度卢比及铸造年份。川铸藏元则正面采用光绪皇帝侧面头像,背面是四川省造字样。两种货币的大小相近,质量无疏,都是三钱二分之重。
市场之上,藏元的比价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康定地区,“三钱五分或七八分不等”,在拉萨市场上,由于英商“任意贬价”,每枚藏元只合三钱使用,彼此可谓悬殊。
赵尔丰为了使川铸藏元行使于西藏,主动降低其比价。“务照本位三钱二分使用,定于宣统二年正月初一日起,官民一律尊用。”质量与卢比无甚差异的川铸藏元就此变得更加受欢迎。过去卢比在康定地区的价值高达四钱,藏元按照三二本位使用之后,卢比则随着被迫节节降价。
行政命令也是必不可少的补充,赵尔丰规定川边藏区的税收机关采取相应措施,在征收赋税时只收川铸藏元,不收印度卢比;边务当局政府机关以藏元为本位货币计算,不得接受卢比。卢比在川边市场遭到藏民的排斥,流通量便越来越少了。
虽然在康藏等地区,川铸藏元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是在西藏大部分地区,卢比的价值依然保持着稳定。
与印度庞大的贸易量使得西藏切不开与卢比的关系。“因携(藏元)往印度购货,英商认为分量不足,只肯作一钱八分之三钱计算,而印度卢比仍作四钱。西藏与印度交易极大,因此影响,遂亦只作三钱算。”
辛亥革命以后,川铸藏元反抗卢比的使命被军阀们所遗忘,反而成为掠夺人民的手段。军阀们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大量铸造藏元,藏元的含银量从七成降至五成,到了民国二十八年,含银量只有百分之十,三年之后,曾经风光无两的川铸藏元在当地群众心中已经变得名誉扫地,彻底停止了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