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4-04-29陈立文

中国市场 2014年28期
关键词:安全

摘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这项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提升软实力,各项工作影响大、难度高。中国海关做为特殊监管区域的法规授权管理机构,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签署《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即 《京都公约》)中自由区附约,在国际法规框架的高度调整和优化海关监管模式,理顺管理机制,以适应“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自由贸易 ;便利;安全

中图分类号:F752.8

一、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概念论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差异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缩写为FTA,也称广义自贸区)是指两个以上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多数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加入了不止一个自贸协定,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达500多个。而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缩写为FTZ,也称狭义自贸区)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类似于世界海关组织前身——海关合作理事会所解释的“自由区”。按照《京都公约》的解释,自由区(FTZ)系指缔约方境内的部分领土,进入这一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费而言,通常视为在关境之外。有的国家还使用其他一些称谓,例如自由港、自由仓等等,全世界约有1800多个狭义自贸区,其中发达国家占35.4%,发展中国家64.6%。

“FTA”、“FTZ”同属自贸区定义,也是被国际公认的,两者区别在于:一是框架不同。广义自贸区(FTA)分属WTO(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充分授权“最惠国例外条款”,狭义自贸区(FTZ)分属WCO(世界海关组织);二是区域不同。广义自贸区覆盖缔约方全部关境地区,狭义自贸区覆盖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关境地区;三是约束力不同。广义自贸区条款对缔约方约束,狭义自贸区条款有标准条款和建议条款,并不对主权国标准条款之外的法规突破和创新有约束。

(二)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FTZ关系上存在不同认识

20世纪80年末,由于当时改革开放程度及政治因素等多种原因,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文名称未能直译为“自由贸易区”,而使用了“保税区”的称呼。之后为区分广义自贸区与狭义自贸区,将狭义自贸区单独表述为自由贸易园区,更是引起许多误读和曲解,如一些媒体认为“海关特殊监管区≠狭义自贸区≠自贸区”。笔者认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中国特色的狭义自贸区,应纳入国家自贸区战略,其中国特色是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遵循了狭义自贸区规则,参照了其框架内容;但又未签署狭义自贸区条款,不是完全意义的狭义自贸区。而在许多方面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同国外自由贸易区是相同或相似的: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设置隔离设施;对区内均实行相对自由贸易;进口货物暂不征税、入区设备免税、出区货物征税;可开展仓储、物流、加工、展示等;进口货物仅限于生产性消费而不允许用于生活消费等。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定性定位、立法设区和管理体制设置等方面又有明显差异,在功能上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园区相比,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发展。

(三)《京都公约》和我国履约情况

《京都公约》是由海关合作理事会1973年5月18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41/42届年会上通过,1974年9月25日生效。1999年6月26日,海关合作理事会在布鲁塞尔通过了《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修正案议定书》。《京都公约》是海关合作理事会在简化和协调各国海关手续方面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一个国际文件,由主约和附约两部分组成。附约有30个,称为《京都公约附约》,供各国分别签署参加实施。每个附约涉及一项海关业务,附约中提出的“标准条款”为简化和协调该项海关业务制度必须普遍实施的条款;“建议条款”为促进各国简化和协调海关该项海关业务制度可能广泛实施的条款,签署加入《京都公约》必须至少接受一个附约,并把该公约附约中的原则规定转换成本国立法加以实施。这些原则规定为各国海关业务制度的简化和统一作出了规范,已经成为各国海关制度的通常做法。中国于1988年5月29日交存加入书,同年8月29日正式生效。2000年6月15日又签署《京都公约修订案议定书》,接受了附约4中的第一章海关仓库,未签署第二章自由区。由于我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公约》附约自由区(狭义自贸区)条款,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在运用国际规则上,以及在国内法规制定上都遭遇了不同程度困难,现行各部门涉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规定许多条款背离自贸区规则,有的距国际自贸区规则渐行渐远,弊端逐渐显现。诸如:多部门参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区域“一线”进口不断增加的配额许可证等。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又要应对新挑战:一方面,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具有历史积淀、地理区位与经济实力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外部基础条件也逐渐具备;另一方面,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及二战后兴起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多携“先发优势”,已快速实现了向全球性网络中心节点的转型,而中国和上海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也迫切需要上海建设高级形态的国际贸易中心。韩正市长在2009年上海两会期间提出了把上海建设成为“投资便利、商业繁荣、流通发达、行政高效”的国际国内贸易中心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具有技术、功能与制度三个层面的“节点”特征,基本都是“信息港”、“服务港”、甚至“自由港”。从技术与功能上来说,新时代的国际贸易中心,逐步承担了全球性一体化综合资源配置的高端贸易功能。在制度上,主要表现为相关管制的弱化,或者说贸易便利与自由化的促进,这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转型与提升在制度层面上的决定因素和主要推动力。上海要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还取决于最终能否形成以网络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能力,取决于能否形成在电信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基础上的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的控制能力,取决于能否尽快出台并落实吸引全球资本与高端人才等要素流动集聚的宽松的服务性便利化制度与政策。

近年来,尽管上海的内外贸易量快速增长,但仍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和中级制造类货物贸易中心,向高级专业性服务贸易中心转型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上海要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就路径而言,一要厚实的腹地,二要国际化公司与人才的集聚。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提供了广阔的腹地,不断集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不断推出的吸引全球化高级人才的制度创新,使上海的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和高端服务贸易功能逐渐发展并成长起来。

(一)洋山深水港使上海逐步转变为世界第一集装箱大港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南汇芦潮港,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浙江嵊泗县的小洋山岛。全长32.676公里,为6车道,按高速公路标准建造,一期投资约为130.7亿元。东海大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大桥。在世界现有30多座跨海大桥中,东海大桥是最长的一座。以往,中国大桥的寿命都以50年为限,而东海大桥的设计寿命是100年!这意味着它创设了中国造桥的新标尺。而在这背后,靠的是科技进步,其中专利申请已有20多项。建设者们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创造了国内吹填施工的多个“之最”。据悉,东海二桥的开建时间预计在2015年左右,极有可能建成铁路和公路两用桥,目前东海大桥只能通行集装箱卡车,其运输服务范围是500公里以内,不适用更长距离的运输。

上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长期的正确政策的指引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随着全球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上海也不能满足现状而停滞不前,认识到深水港口已经成为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必要。在未来20年内,中国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对全球货物的供应量都将急剧扩充。但如果国家航运受制于其他地区或国家,不但贸易成本提高,中国整体经济也将受到影响。世界航运中心的重心正从欧美向东亚转移,而东亚尚未形成成熟枢纽港的现状,让该区域对航运中心的争夺分外激烈。上海、香港、高雄、釜山、神户、横滨都在暗中较劲。

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建设洋山深水港这一世界性大港工程,必将对上海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广大建设者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海上建造港口和大桥,创制的工程建设标准对国内外同类项目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培养出一批“帅”字头领军人物和优秀技术人才;在艰苦环境中工作,锻炼出具有坚定信念和甘于奉献的建设队伍;用心血汗水培育和体现的“洋山精神”,即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任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又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大家坚持团结奋斗、克服各种困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工程建设,在小洋山海域形成现代化港区雏形,在茫茫大海上筑起东海大桥骨架,临港新城也进入建设发展阶段。洋山深水港工程是上海“十五”期间启动的重大战略项目,对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际航运、贸易中心建设对口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促进服务经济发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建立“单一窗口”制度

近年来,各口岸管理部门均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由于口岸执法部门较多,事权较为分散,口岸通关事务协调比较困难,社会各界对于口岸通关的整体效率仍不十分满意。提高口岸通关整体效率最理想的方式,是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口岸通关事宜。但这种方式涉及口岸管理体制和国家机构设置的重大调整,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单一窗口”制度,企业向一个部门或一个信息系统申报,即完成所有口岸通关手续,将大幅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由于口岸通关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建议以推进报关报检“一单两报”为突破口,先行整合一些关键部门信息和操作流程,发挥“单一窗口”制度的优势和效应,逐步建立健全统一信息系统,将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有序纳入,最终实现完全建立“单一窗口”的目标。

2.发挥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叠加优势

自由港是迄今最受推崇的自由经济区模式,最大程度地叠加整合了转口贸易、保税物流和口岸功能。目前,世界自由港功能正在经历从单一贸易型向综合型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展的态势非常明显。诸多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优势,提出相应的自由港政策。如香港自由港政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和汇兑自由三大方面。而汉堡自由港的特色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运输自由,将对进出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从货物卸船、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运、销一体化,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配送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往荷兰等欧洲国家。一般认为,自由港最大的优势在于,进出口的商品不征或只征少额关税,并可在港内自由进行装卸、储存、分类、改装、买卖、加工和制造等。事实上,自由港还具有除减免关税,简化海关监管之外的其他重要优势,比如减免企业经营税收、不受外汇管制、企业注册简便、金融活动自由等。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政策最为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与自由港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见表1)。

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尚不适宜完全实施自由港政策,但可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成熟,在一些具体领域完善、创新甚至突破现有政策和制度,有序地向着建成自由港的目标不断迈进。海关可以重点通过推动“三区三港”联动发展,积极推动电子口岸新开发的联网项目在“三区三港”先行先试,切实提高“三区三港”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特殊监管区域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企业在“三区”内跨区开展业务,努力实现资源使用效能最大化,切实提升上海的整体贸易服务能力。

3.保障国际贸易安全

一是大力提高实际监管效能。充分发挥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及各类检查仪器的使用效能,尽可能减少对货物外包装的破坏,逐步实现非侵入式查验继续开发完善现有智能化手段如GPS、电子关锁等在物流监控中的使用效能,对承运海关监管货物的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车辆的路线和时间,有效防范非监管车辆承运海关监管货物及可能出现的迂回运输和偷换货物的风险,杜绝监管场所偷货、换货行为的发生

二是强化口岸打私力度。根据上海口岸特点,以打团伙、办大案、办精品案为主攻方向,以谋略性案件经营为重要手段,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各类恶性走私活动,适时组织开展打击走私专项斗争和联合行动,进一步加强对非传统走私物品及渠道的查控,努力实现缉私办案的法治效果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支持国家品牌战略,加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对国内名牌商品、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商品、科技含量高的商品和自主创新类的产品进行重点保护,坚决打击进出口领域内的假冒、盗版、侵权等行为,建立健全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制度,保障相关国际贸易货物快速通关。进一步发挥各有关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探索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为目的的反走私综合治理新模式和新途径,发挥整体威慑作用。

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现实思考与发展展望

上海自贸区实行“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上海自贸区简化监管手续、降低成本。经过3~5年努力,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贸易发展充分、贸易投资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离岸业务发达、监管高效便捷、透明度良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我国深耕亚太,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范围包括上海综管区“三港三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其特征可概括为“三大自由” :一是货物进出自由:凡合乎国际惯例的货物进出均畅通无阻,免受海关通常监管;二是投资自由:投资不会因国别差异带来行业限制与经营方式限制(负面清单);三是金融自由:主要包括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出入与转换自由。其功能定位在于:国际投资规则的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的引导区、离岸型产业体系的集聚区、对外投资服务的先导区、监管方式优化的先行区、政府管理创新的示范区。

专家对于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上海开辟自由贸易区利好上海与全国经济发展;二是人民币开放程度不高,生产力不高,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不大;三是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上海资源环境压力、推高上海房价;四是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造成更大的区域不平衡;五是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得香港的影响力被削弱;六是可以在江苏或浙江建立自由贸易区,利于形成城市群。其包含五大领域政策创新:(1)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2)自贸区将争取 15%企业所得税优惠;(3)贸易领域将实施创新监管新模式;(4)构建离岸金融中心需行政法规创新;(5)借自贸东风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或有新突破。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包括:一是外汇和税收政策改革:自由贸易区需要有便捷的资本进出通道;税收政策更加需要有国际竞争力,在关税、所得税和流转税层面有更为宽松自由的变革。二是转变整体管理思路:需要有关部门从现在的以监管为主,把自由贸易区看成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来经营。三是利益平衡:如果浦东退税后产品价格仍明显高於香港,结果必然是政府削弱浦东免税店的竞争力;但如果完全自由放开,包括内地等二三线城市高端零售业也会遭遇冲击将难以分流香港消费者。四是带来金融风险:若浦东区域内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港币的地位将会被削弱。若今后自由兑换进入内地,则人民币可能受到海外资本的恶意做空。

对此,建议各政府部门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中注意准确把握安全有效监管与支持促进、先行先试与“可复制、可推广”的关系,切实采取措施确保有效监管、风险可控。具体而言: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监管方案(试行)》等重要文件,制发政策解读和试验区监管实务操作指引等辅导材料,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在安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试验区建设。二是完善配套机制,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完成试验区监管信息化系统开发,为各项试点项目提供有力的信息化作业平台。实现车辆过卡时系统一次完成车辆GPS信息核销、车牌及集装箱号自动识别、货物信息扫描验核及卡口自动抬杠验放等程序,并在卡口实施无人工干预随机布控查验,正确把握“安全有效管住”与“支持促进”关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营造良好执法环境,稳妥、合力推进试验区建设。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上海贸易、航运、金融等服务业发展,而在上海进行试点先行取得突破为以后能在全国推广打下基础,另外自由贸易园区获批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从而通过投资体制的突破来激发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上海自贸区若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于上海打造金融中心意义重大,甚至将引领中国金融业新格局的形成。对于香港来说,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有助于帮助香港缓解内地客流带来的压力。但港币的地位将会被削弱,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动摇,由于整个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模式的改变,香港的影响力会变得越来越微弱。上海自贸区会使内地二三线城市乃至香港的高端零售业遭遇巨大冲击,其负面作用值得警惕。站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基础。此举有利于缩减与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的差距,加大贸易开放程度,防止中国消费力外流。

参考文献:

[1]姚梅琳. 中国海关概论[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丁煌. 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世璐. 欧盟海关促进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1).

[4]蔡少琼. 浅谈对“由企及物”监管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思考[J].海关研究,2011(1).

[5] 陈棋.2013中国经济展望:复杂局面里稳中求进[J]. 对外经贸实务,2012(1).

[6] 于广洲. 把好国门,做好服务,落实稳中求进——在201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海关,2012(2).

[7] 陈立文,马永飞.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海关监管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 .中国市场,2014(23).

(编辑:韦京)

猜你喜欢

安全
热电公司发电机励磁系统改造
浅谈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管理
中国民航HUD的应用和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