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4-04-29杜春红
杜春红
现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对如何学好数学感到无从下手. 《中国青年报》也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反思.
一般地,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其他原因我们常常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所以新课改提倡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张嘴讲数学
课改主张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放活学生的嘴和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用嘴说出他们的想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持续交往,共同发展. 我在平日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初二代数分式除法一课,由于分式乘除法与分数乘除法相类似,因此上课初我领学生做了几道分数乘除法运算后,直接拿出分式乘除问题,让会做的学生独立做,不会做的学生可先问同桌,然后再做,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讲是怎么做的,并说明为什么,学生之间再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在课堂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动手做数学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或不同水平.
1. 表征理解的水平. 这一阶段学生获得有关字、词、句或公式、定理等最初的或最直接的字面意义. 2. 解释性水平. 也就是在表征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旧知识诠释新知识,并用新知识补充或概括旧知识. 3. 批判性水平. 即在上述两种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的性质、价值、精确性与真实性等方面提出质疑与判断. 4. 创造性水平. 即摆脱所学知识的局限,形成超出所有知识之外的新观念、新见解,以及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是理解的最高水平. 质变需要量的积累,要达到最高水平,只动嘴讲是不够的,还需要动手做. 几何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用眼睛看往往是不行的,在我的几何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和亲自尝试.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什么是平移变换,什么是翻折变换,什么是旋转变换. 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以动态的观点学习几何的意识. 再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带领学生亲自剪裁学过、见过的几何图形,如任意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等等,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到底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在几何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充分动手的机会与时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几何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三、用感情学数学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侧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原大纲的条条框框,因此教师也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广、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例如:(1)利用多媒体让美育走进教学课堂
初二几何“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中,当我把彩喷的蝴蝶用投影仪打出后,同学们无不进行了审美教育,告诉学生蝴蝶的美不仅仅是色彩上的绚丽,这还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协调美、平衡美,而在我们数学中这就是一种对称美. 同时我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漂亮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成轴对称的图形都是很美的. 这样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具体的,无处不在的.
(2)打破学科界限
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应是复合型教师,要有打破学科界限和旧的知识结构的能力. 实际生活中建水站的问题,相似图形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还有函数图像在化学中的应用等等,这些知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傳授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偏科,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激发学生自豪感
如在讲勾股定理前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资料:在2002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上,到处可以看到一个简洁优美的图案在流动,那个远看像旋转的纸风车的图案就是大会的会标. 这是采用了1700多年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
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证明的几何定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几何学的根源,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前人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今天不但要以此为荣,还要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现代课堂追求效率,而如何提高效率,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