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语文复习策略 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2014-04-29王磊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材探究

王磊

语文复习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科学而严谨的“三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探究精神的课程理念,既是优化语文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语文修养的必经之路。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语文课程的价值指引、教学思路的整体规划、字词句章的积淀和应用都要依托于复习课。在巩固知识、深化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等方面,语文复习课比新课肩负着更加艰巨的使命。它既是“旧问题”的总体“温故”和“回访”,又是重、难点的再次厘清与“知新”。为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宗旨,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语文素质奠定基础,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语文复习策略,使教学行为更具有实践理性。

一、遵循“三备”规律,保证语文复习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准备过程是围绕“三备”来展开的,即“备考纲,备教材,备学生”,在复习课的准备过程中,三个层面的备课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备考纲”是指在复习课中教师需要研读课程标准并以之为基准,解读考纲中的具体规定。语文课程标准展示的是国家层面对语文教学价值的归属和设计,起着高屋建瓴的引领性作用,依循而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们常说,“心有考纲,备考不慌”,是指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它是组织复习、迎接检验的纲领。

其次,在“备教材”中,我们要突出语文教材的基础作用。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体现,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正视复习课中与教材有关的素材和题目,让学生认识到二者所存在的“流”和“源”的关系,体现“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深刻内涵,其价值不言而喻。例如,在某阶段的文言文翻译复习试题中,“不与则放怒,与之则两蛮坐大”考察到“与”和“坐”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坐”只有近1/10的学生答出“因为”、“因此”的意思,9/10的学生都丢了分。而这个词在《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和《苏轼传》“副有罪,当相坐”都出现过。因此,适当提取类似的专题可以突出教材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内在价值。总体看来,为使学生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吃透教材,博采约取,做到文章中典型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这种能力对教师难能可贵。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好教材,不仅在知识点方面能得分而且还能丰富自身的文学内涵、积淀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第三,在“备学生”方面,科学的学情分析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障。透彻掌握学生对复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期望值和当前的精神状态,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保证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前提。教学中,我们需要强调“目中有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语文修养”,而“目中有人”即是提醒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需求和基本情况出发开展教学。如此,我们的所讲所练才会入木三分、有的放矢,这样教学才会尽可能避免盲目性,保证实效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复习课的教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系统而科学的“三备”,可以促使我们坚定自身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做到讲解与研习的深度结合。在三者之间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不可偏度。

二、尊重个性需求,彰显复习过程的主体性

复习课堂不同于新课教学,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不宜布置统一化的“读”或者“写”,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个体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可以遵循这样的教学思维——“哪些字(或者问题)难记、难写?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准备如何解决?”将学习的主动权释放给学生。例如,在复习阅读部分:“针对你所读的课外读物,能提出哪些问题,该怎样回答?如何与大家交流”阶段性的“复习心得”,成功的“复习方法”,在全班内互相借鉴。这样的开放式复习,师生都能受益,教师也了解到更多的学情信息,使指导环节更具个性,更具实效。

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的实际状况各异、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说的便是此事。如果一道题的正确率高达90%以上,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否则,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挫伤学习积极性。而如果一个题目的正确率只有50%或更低,而这道题设计的又是一个重要的达成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的专题,我们就很有必要解析学生失分的种种原因,在客观上有针对性地加以纠错,并适当补充同类型题目,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形成,从而体现课程目标的理念。在语文复习课堂中,教师应该改变“一言堂”的做法,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拓展更宽的空间。以开放的态度实施复习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研究主题和范围内自选内容和形式,适当的“掌控、调节”,“引导”、“点拨”、“因材施教”成为这一过程的主旋律和关键词。

三、善用课程资源,重视语文复习的探究性

复习课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系统地整理知识、清晰地建构知识,形成有效的探究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融会贯通。

精心利用试题中的素材,引导学生领悟语文的精髓,在多元视角下突出复习课的探究价值成为一种必然之举。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围绕课程标准而出现的各种素材都将纳入学习的视野。通过研读考纲、考试说明以及全国多份语文高考试卷,发现在很多省份的高考试卷中,无论是结构还是考试内容均增加了探究能力测试与选考试题,灵活性、探究性的内容受到重视,提示我们要重视复习课程中所涉及到的课程资源,意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其形成思维缜密,塑造内蕴深广、覆盖面广的语文修养。这里,我们提出了3个复习策略:教师设置问题→全班完成;学生汇总问题→小组共同完成;针对个别问题→学生自主完成。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現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其相对空白的阅读世界;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解自己的收获。通过关注外界的社会发展,关心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整理自己的思想,最终将社会的、人生的一些积极因素和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素材开发出来。此种集体探究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的过程,促使学生的热情高涨、神情专注、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复习过程的渐进性、层次性和主体参与性。

在此机制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分解了重点,缓冲了难点,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观察力和语文感知力。在提升分析力和判断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渐渐形成了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素养。

总之,复习过程的系统科学性、主体参与性以及应用探究性形成了完整的语文复习体系。三者分别从教学策略、人文关怀以及思维训练等三个角度诠释了语文复习课的宗旨,为改善复习策略、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提供了启示。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