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更具趣味性
2014-04-29杨继东
杨继东
在新課改思想的指导下,思想品德教学遵循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或知或不知的状态中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地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课前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前备课。亦即认真对教材进行研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事例出发,结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特点及其心理特征,找出本课教学的目标、重点及难点,从而提出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这些方法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了解和分析学生,引入生活事件,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典例,让学生探讨、发表其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内在知识和情感、价值观。例如,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春节回乡大军图片、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图片、有关一次性木筷影响的资料等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由思想上的震撼转化为持久的行动。
二、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设计好一堂课后,教师以一个合作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出现,组织学生对事例、案例及生活事件进行交流和讨论分析,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可以分成小组开展活动,可以组织课堂的辩论和讨论。例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社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调查,分析现状及其原因,并形成一份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来丰富课堂教学。这样做既有说服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实践和操作的能力,养成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真正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但是,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由于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方式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让学生有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完成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的社会实践
常言道:学以致用。学习知识,最终目的是在于应用,学而不用,那是白学,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也如此。学生在掌握知识后,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真正体现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成功所在。因此,教材的“实践与评价”为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供帮助,为学生培养社会适应性、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不断地深入生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琐事,真正做到从心理、道德、法律上受到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将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总之,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开始发生转变。学习思想品德课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处于“乐中有学,学中有乐”的愉悦心情。“教”与“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单一、乏味、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也变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