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孩子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2014-04-29翁成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文化

翁成敏

摘要:千年古镇桥林在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的精髓乡土精神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明因”文化就是古镇与校园融合提炼的特有文化。学校尝试让“明因”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学校教育中适性植入,逐步形成了“打造校园、开展活动、建设课程、渐染课堂”并行的“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明因”文化;乡土精神;建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9-0034-05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部作品中,以一种融散文、随笔、思想批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笔法,记录了在田野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述了许多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文化,这部作品就是《乡土精神》。那“乡土精神”指的究竟是什么?是故乡情结,是民族意识,更是精神家园。丰富的乡土资源,对于新课程教学来说,是天然的、丰富的补充教材,更能让学生感受乡土的亲和感,有着潜在的、无声的教育熏陶与感染功效。我们力图通过“农村学校乡土精神的培养实践研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实践等活动,有效地挖掘乡土文化的精髓——“乡土精神”。历经千年的风雨,古镇桥林商贸繁荣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桥林人同仇敌忾,现今安定的生活欣欣向荣,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让桥林人分外勇敢、勤劳、朴实、乐观。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家乡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将桥林人优秀的精神品质传承和发扬?

桥林小学位于明因山麓,石碛河畔,古明因寺的旧址,因此“明因”二字在桥林人的心中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我校校训明确提出“明因、明性、立德、立行”,并在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结合乡土精神和学校特点,提炼出有生命力和乡土气息的“明因”文化。明因文化是追溯本源的文化,探究的文化,也是过程文化。

通过多年研究,我们尝试让“明因”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学校教育中适性植入,逐步形成了“打造校园、开展活动、建设课程、渐染课堂”并行的“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策略。

一、一枝独秀的“明因”校园

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场所。实践证明学校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学者、教育专家都非常关注学校环境的建设问题,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让明因文化成为校园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

为了更好地营造适宜学生成长、学习的环境,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空间都能传情,我们加强了明因校园的打造。

刻有“明因”二字的大石伫立在校门旁,这是校园的文化标志。大厅两侧是对“明因”精神的诠释,这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学习中不忘理解、思考和探究。水池边的墙壁上印有桥林十二景及相关的文字介绍,它在向学生诉说桥林的悠久历史,这是每一个桥林人的骄傲。大厅内侧墙壁上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学生在诵读中既学习现代文明也不忘文学经典。桥小的教室里悬挂的是桥林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作,古桥林人的学识和才气,凝聚成了文化瑰宝,更成为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我们的楼梯成了艺术长廊,每一层楼梯墙壁上都有各个艺术社团活动的照片和学生创作的作品。它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你们身上都有巨大的潜力和无限可能,只要你愿意行动起来。每间教室外都有一句学生自创的“名言”:有关于学习的,有关于做人的,有关于环保的……在积极参与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主人,在用自己的智慧建设和管理学校。黑板报是班队活动和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这里介绍的是古桥林的美食美景、乡土风情、名人轶事、优秀诗书画作品,展示的是学生的优秀习作,表扬的是学习生活中涌现的优秀榜样。

文化碑林,诗廊报林,展示橱窗,宣传展板,青绿的小草、挺拔的大树、整齐的桌椅、干净的地面,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强大的,这些文化教育资源,每一个细节中都蕴藏着无穷的教育智慧,都在诉说着历史,咏唱着赞歌。桥林的景美、物美、人更美,美的是执著建设桥林的信念,美的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二、一举多得的“明因”活动

要传递和交流桥林人的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既谨记过去,又关注未来。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实践探究活动,其固有的道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始终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生自觉不自觉的交互碰撞,从而得到积极的提升和发展。丰富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坚持和努力的艰辛与不易,体验了奋斗后迎来成功的快乐,唯有丰富的体验才能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

1.成立“明因书苑”,开展经典诵读

“明因书苑”虽是独立于行政之外的群众团体,但却有自己的章程和明确的职责,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六位语文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诵读活动。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古诗词,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千锤百炼,蕴涵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并积累古诗词的热情,培养良好的诵读能力,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学校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们将古诗文作为学生诵读活动的主要内容。每周二早读课必读古诗文,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助手进行检查和督促,每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诵读篇目及要求。另外学校还不定期地举办诵读比赛,奖励表现优秀的教师、班级及学生,以此带动更大的诵读热情。在此基础上,评选出表现最为优秀的学生,授予“明因小苑士”称号,颁发证书和自制徽章。“六一”展演活动中,特设古诗文诵读篇章,将朗诵、音乐、演唱、舞蹈等元素与传统诵读有机结合,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其中《三字经》节目被区团委选送参加南京市“国学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获得最佳表演奖。

除了古诗文外,古今中外优秀文章都成为诵读的首选,特别是我校“十一五”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石磧文韵》,收录了千百年来桥林文人的经典诗文,更是学生诵读、学习的上佳选择。

明因书苑的诵读导师精选内容,明确分工,定时定点对学校评选出的明因小苑士进行诵读指导:既有课外阅读的推荐和指导,也有朗读技巧的培训和提高,还有对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学校网站特设“明因书苑”版对学生的优秀习作和活动掠影进行专项展示。

读经典著作,写多彩生活。学生爱上了阅读,在优秀文字的引领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善良宽容,坚韧豁达,懂得互助和感恩。

2.组建“明因社团”,绽放艺术光芒

在体育组、音乐组、美术组、科技组多位教师的通力协作下,学校组织成立了多个“明因社团”,每周定时定点对社团学生进行精心指导。

武术健身操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团体武术操气势恢宏,成为浦口区小学生运动会的开幕表演节目,荣获优秀表演奖。武术队的精彩表演不仅在“六一”展演中获得家长好评,还在浦口区迎青奥表演中大放异彩。

虽然地处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高,但初具规模的校合唱队勤奋练习,演唱的歌曲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学生的素描、水粉水彩画栩栩如生。活动的照片张挂在校园的墙壁上,仿佛是每个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孩子绽放的笑脸。社团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他们离艺术更近了一步。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涂抹色彩,即便身处农村,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学习甚至创作。古镇赋予他们自信、勇敢、坚持,他们也用骄人的成绩回馈家乡水土的滋养。

3.开展“明因活动”,探寻成长足迹

桥林的山水养育了桥林人,桥林的文化滋养了桥林人,桥林的精神激励了桥林人。每一个桥林的孩子都应该从身边的人和物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中凝聚的是桥林人杰地灵的智慧。每一个喝着桥林水念着桥林儿歌长大的孩子,都能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更能立志建设家乡。

“我爱桥林”班队会上,学生们从桥林的历史、美景、美食、杰出人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示了千年古镇的转变。虽然历史悠久,但绝不故步自封,总能在开拓进取中不断发展。

“最美桥林”亲子摄影展中,古老的石磧河、斑驳的木雕花窗是美的,它们讲述了桥林悠久的历史;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幽静的林荫道是美的,它们展示了桥林的美丽风景;河面上的清洁工、马路上的交警是美的,他们承载了千万桥林人的勤劳和专注……

“走近老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走进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从关心陌生的老人开始,他们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而不是撒娇和耍脾气。

这样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可以由教师安排,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共同策划组织。我们力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家门、校门,用眼看桥林的山水美,用心悟桥林人的精神美。在勘察、测量、欣赏、绘画、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尘土、阡陌中的乡村柔情如烙印一般深深留存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那是一份对“家乡”的记忆,总有一天涓涓细流会融汇成对“故乡”奔腾的眷恋与热爱。

三、一脉相承的“明因”校本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古镇桥林也有自己的文化,独特的地方文化滋养着不同时期的桥林人,无形地指导着人们向真、善、美靠拢。因此,把桥林的地方文化与我校的乡土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载体,是当务之急。

早在“十一五”课题研究中,我校就搜集整理了多位桥林文人的优秀诗文,编印成集——《石磧文韵》,将它作为我校的校本教材。这本教材获得南京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我们最大限度地使用好这本教材,制定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具体的教学建议,每周固定安排一节课作为学习时间。我们选用语文教师承担这套教材的教学任务,在《石磧文韵》的学习过程中,用桥林优秀的乡土诗文浸润学生心灵,给他们桥林水土独特魅力的熏陶。用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学生根据诗文自创的宣传画、手抄报、改写的文章、开展的“桥林的旧貌与新颜”小调查等实践活动,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校本教材。用各类活动竞赛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诵读乡土诗文,增进对桥林文人墨客的了解,对桥林山水的了解,对桥林文化的了解。

《石磧文韵》仅仅让孩子们领略了诗文的精髓,更多有桥林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又该如何呈现呢?“农村学校乡土精神的培养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教育资源。桥林方言说起来是那样亲切悦耳,桥林多样的美食吃起来风味独特,桥林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农谚、开发的游戏,都是智慧的结晶……我们把这些就在孩子们生活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开发,形成了集“多彩的乡村生活、舌尖上的桥林、浸润人心的美景、烽火中的岁月、江山代有才人出、经济腾飞在今朝”六个板块为一体的新的校本教材《乡村生活,家国情怀》,表现了桥林人生活的多姿多彩、忙碌充实,更为完整地呈现了桥林人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套教材图文并茂,既有桥林知识的介绍,也有相应的知识链接,同时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中知识的接收,他们可以走出教室玩游戏,走进厨房烹饪美味,走进乡村掰玉米,走进古巷访老人,走进企业看工业发展。

乡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乡土环境,传递家乡文化;欣赏乡土风情,激发爱乡情怀。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乡土实察的能力,改进学生户外活动的做法,强化学生对乡土问题的关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及乡土的热忱。两本校本教材只是乡土文化和精神传递的载体,学习的宗旨不以吸收乡土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热爱家乡、理解家乡、立志开拓和改造家乡为教育重心。我们重视但不局限在那些古老的、传统的、朴素的民俗特质中,因此学习不只是传承,更要包含批判和创新,这样乡土文化才有可持续的发展,并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一室生春的“明因”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培养习惯,形成能力,锻炼品质。“明因”课堂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思维、创新、探究、合作等能力得到培养和进一步提高,让“明因”文化里的敢于质疑、锐意进取、寻求突破在课堂上能更为鲜活地凸显。

“明因”文化本就是探究文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提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被动听讲学习学科的概念、规律,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教师要从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入手,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还需要持续激励,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课上问题的提出,课后练习的巩固,多层面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做好组织活动的同时,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实施积极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长期开展和有效巩固。

明因文化也是过程文化,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更要重视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乐于分享的人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课堂上的分享则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分享让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自主的、基于体验的、交流互助的活动。当一个人的智慧在群体中蔓延发酵,就会出现质的变化,这就是分享的力量。当然,分享要建立在高效合作的基础上,它取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训练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会自学、会讨论、会发言、会倾听是课堂常规的重要部分,对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质量非常重要。

以学习桥林的历史变迁为例,教师给出“昨天、今天、明天”这样一个活动主题,学生首先自主探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访问老人等方式搜集各类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收获,课堂上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小组进一步梳理后选择要点进行汇报。学生的信息来源、观点获得来自于自己的搜集和总结,来自于集体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开放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这只是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的材料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古镇桥林曾经的繁荣原因何在?后期为什么一度衰败?将来桥林的发展前景如何?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生活中去,通过资料的比对分析、实地查访等方式了解了桥林的地域特点:河道众多,四通八达,交通的便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了解了桥林的经济形势除农业外主要以手工业为主,这些有特色的作坊在工业不发达时期一度占领了古镇的市场,成为有吸引力的招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旧的桥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交通方式忽略。生产形式的不断改革也让小型的手工作坊受到了工厂大规模生产线的冲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桥林固守着原有的劳作方式,没能与时代的变革齐头并进,因此才会慢慢被淘汰,从繁荣走向衰败。

那么桥林的发展前景如何?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学生不能做重要决策,但他们能够根据现有的资料做出合理的评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有的学生家长或亲戚在工业园区工作,他能设身处地感受到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水平在提高,并且对工业园的规模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提出工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古镇的经济发展。有的学生一直住在古镇街道,最近这一区域正准备拆迁,重新改造。他们提出,重新打造的桥林镇既能保留老桥林的文化和建筑底蕴,又能注入商业发展的新活力,桥林的发展指日可待。同时,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关注到了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的问题:工业园的进驻会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应该怎样防范?老桥林的文化古迹很多,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开展保护?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各自提出合理建议。有的同学提出有创意的宣传标语,有的建议成立宣传小队,有的提议将我们的讨论结果用书信的方式向镇长反映……

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合作交流、分享互助,把学习当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把桥林的盛衰也当成自己关注的事。课本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和研究资源。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也许会重要一阵子,但在课堂上培养的品质和习惯,却会对学生重要一辈子。培根曾说:“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明因”文化中的正能量通过课堂传递给每一个桥林的孩子。知识或许会遗忘,但坚持养成的习惯、形成的能力、培养的品质将与每一个学习者如影随形,让他们受益终生。

乡土精神的培养实践研究,让孩子们能以更敏锐的心体验和感受生活,会用新的眼光审视和判断,能以最大的热情尝试创新和改变。孩子们或许因为求学、工作、生活而离开家乡,不过乡土精神已然成为了每一个桥林孩子的精神名片,成为每一个桥林人立足自我成长的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