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合作 建民族经济新高地
2014-04-29翟占一
翟占一
“凉山要大发展,一定要大开放”,要坚持开放兴州不动摇,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抢抓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机遇,发挥放大资源、产业、区位等比较优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相互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打造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和民族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为追赶跨越发展、同步全面小康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着眼全面小康建设
凝聚发展新共识
近年来,凉山州坚持对内对外并举,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区域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为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东部沿海及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凉山州发展环境不优、物流成本较高、经济外向度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具有优势特色的全域开放格局尚未形成,外贸、外资、外经规模较小,开放型经济带动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凉山追赶跨越发展、同步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内经济正进行转型发展重大调整,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投资拉动型、资源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拓宽发展空间,抢占市场制高点,已成为西部内陆地区抢抓新机遇、创造新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切入点。凉山地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腹地,是四川南向大通道和连接东盟“桥头堡”,既有蕴藏丰富、便于开发的优势资源,又有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有区位突出、连接周边的地缘优势,又有彝族聚居、文化独特的人文优势。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中,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格局,是凉山州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加快凉山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一定要树立和强化大开放、大市场、大招商、大发展的观念,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更加注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更加注重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着力深化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更大范围寻求发展机遇,在更宽领域聚集发展要素,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努力走出民族内陆地区开放合作、转型发展之路。
务实推进交流合作
拓展发展新空间
——推进国际产业合作,打造对外经贸交流平台。坚持把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着力重点,瞄准国际市场和资源,坚持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巩固和深化与津巴布韦、荷兰、泰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业合作,继续推进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及地区的合作关系,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发挥放大比较优势,积极开展与西亚、东欧国家的合作交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支持西昌等州内城市与国外开展城际结对活动,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与国际化组织的友好往来,拓展凉山国际合作交流的领域和空间。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区域共赢发展格局。着眼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加强与周边市州的协调与沟通,促成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共荣。抢抓成都创设西部内陆自贸区机遇,落实成都经济圈“8+3”区域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双边多边合作新途径,推动成凉互为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生产消费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加大与攀枝花的区域合作力度,推动攀西资源同享、产业同构、城镇同建、基础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文旅同兴,携手共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强川滇黔12市州区域合作,巩固和深化与浙江、广东珠海的东西扶贫协作,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区域协作关系,构建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多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加强厅(局、办)州合作、区域合作、商协会合作,广泛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打造开放合作新局面。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提高直接利用外资水平。坚持招大商、大招商、选好商,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经济500强和国际国内行业旗舰等战略投资者,努力在产业链招商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促进优势资源科学开发、集约利用、就地转化,使凉山特色优势产业尽快迈上国际相关产业高端领域。重点围绕培育经济核心竞争力,策划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精深加工和制造业发展等招商项目,抢占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制高点;围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策划推出农业开发、交通物流、市政设施、商贸流通、旅游文化等招商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引资引智并重,注重管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引进,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物流、金融、商贸、旅游等行业国际化管理公司,通过委托管理、授权管理等方式提高行业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构建优势产业体系 强化发展新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内陆开放型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地。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凉山州“7+3”产业发展规划,瞄准电力、矿冶、农业、服务业等行业高端,做大做强战略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千亿水电、千亿矿冶、百亿绿色农业、特色旅游文化“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优质烟叶花卉蚕桑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四川旅游次中心。
——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外经外贸发展的主载体,按照“开放立区、整合建区、创新强区、提升兴区”的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配套功能,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和聚合力,真正把产业园区打造成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坚持整合要素资源,推动重点产业园区扩容调位、上档升级,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州级外向型产业园区或外贸出口基地,努力把西昌钒钛产业园、冕宁稀土产业园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把西昌成凉、会理有色、雷波磷化工、盐源循环、德昌银厂和西昌太和等产业园区建成省级产业园区、省级开发区或外贸出口基地。
——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分产业选择和确定重点培育的优势骨干企业,加大项目安排、要素保障、环境配套等倾斜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上大项目、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实现超常规发展,打造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出口为一体的企业“航母”。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和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与大型骨干企业开展配套协作,走“精、专、特、新”的特色优势道路,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推进自主创新,创建出口品牌,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转变外经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新优势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升。积极开拓国(境)外市场,在巩固东南亚、日、韩、港澳台和欧美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企业加大对东盟、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国家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外经贸企业参加广交会、西博会、昆交会、东博会等重要国际性展会和外经贸促进活动。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在外经贸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引导外经贸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络,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支持凉山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外向型发展,打造出口品牌,构建外贸出口产品高端化发展新格局。抓住国家鼓励进口政策机遇,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口医疗、节能环保、水电等高端先进技术设备以及铜精矿等基础原材料,促进传统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科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目标,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依托凉山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资源换产业,以承接促发展。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制订产业促进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承接带动作用大、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产业集聚效果明显的产业转移,注重承接配套企业转移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努力实现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承接的重大突破,推动凉山更多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注重承接现代物流、工程设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发展国际服务离岸外包,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凉山州矿冶、水电、地质、建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到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地质勘探和农业、矿业、水电开发,选准投资方向和开发项目,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竞争。鼓励和支持凉山州外经贸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国际认证、境外商标注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到海外设立营销机构、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紧密跟踪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型、技术型输出,提升服务层次,打造外派劳务品牌。切实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管理和风险防控,降低企业海外投资、海外营销和外派劳务风险。
大建交通物流设施
构筑发展新平台
——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围绕西昌、对接成昆、突出南向、畅通北向、连接东西、完善路网、提升服务”的思路,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加快建设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四川南向大通道。进一步加强青山机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开辟新航线,建立健全航空服务体系,提高机场吞吐能力,提升航空保障能力。争取国家开工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凉山段,抓好攀枝花经昭通至遵义、川藏铁路雅安至甘洛、西昌至宜宾段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西昌铁路二类口岸建设。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西昌至昭通、西昌至香格里拉、宜宾至攀枝花、乐山至西昌、乐山至云南(川滇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西昌绕城、永会和“两会”一级畅通联网工程,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力度,完善骨干路网,实现无缝对接。抓好金沙江、雅砻江黄金水运航道规划,加快内河港口码头建设,打造攀西地区通江达海的港口和物流基地。
——加快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大物流组织形式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一批物流市场和物流产业园区,加快构建第三方物流体系,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实现凉山物流业更好更快发展,使物流业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依托西昌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瞄准成都、重庆、昆明三大城市经济区,以成凉工业集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大对传统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的转型提升、整合重组、培育建设力度,构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成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现代物流业服务水平,努力把西昌建成川滇结合部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加快构建开放型城乡市场体系。准确把握当今生产要素流动新特征,大力培育和发展面向国内外、州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把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到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建立完善内陆沿边开放市场体系,推动重点商贸乡镇建设,加快建立“农商、农批、农超”对接平台,大力实施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城镇综合体、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培育,努力打造功能更完善、覆盖更广阔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城乡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场运行监测监管,实施好国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切实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打造发展新高地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快建设法治凉山,推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秉公办事,切实把开放型经济的管理和服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依法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让外商外企放心投资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为经营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凉山建设,建立健全外商投诉求助处理机制,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种检查,依法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简化收费程序,接受社会监督。
——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导力度,加强对区域发展定位、发展布局的规划研究,制定涉及招商引资、要素保障、促进外贸、建设园区等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政行为,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政务对接,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超常规服务、零障碍推进”的项目服务理念,着力为项目投资、合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机关办事透明度,着力打造诚信政府、阳光政务,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营造才尽其用的人才环境。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经贸人才信息和交流平台,开展紧缺人才招聘和交流活动,激励和吸引精通外经贸业务、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语言交流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到凉山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全州开放型经济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的干部充实到开放型经济发展一线。高度重视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加强既有人才、潜在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营造良好宽松的舆论环境。加大凉山对外宣传力度,统一制订外宣规划,利用各种传媒、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塑造凉山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形象。高水平制作外宣精品,突出抓好内陆开放型经济重点工作和凉山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发展环境等整体宣传推介。充分发挥网络在对外宣传上的重要作用,组织国内外有影响的媒体记者对凉山进行专题采访和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火把节、彝族年及省专项招商活动、西博会等交流平台,扩大凉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