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4-04-29曹国庆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

在一个时代里,有两种人注定了他们的孤独和痛苦:一种是落在时代后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

一支长矛。一个身着铠甲的中世纪骑士。一面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这是《堂吉诃德》开篇场景,也是不止一次在我梦里出现的画面。在我的梦中,那一个孤独的骑士,是我。穿越30个春秋的风风雨雨,一些春花般的梦已次第零落,越来越清晰且坚硬的是内心的坚守。我能体会到堂吉诃德一样的孤独,更多的是缘于对教育理想的一种坚守。

其实,我曾经的理想是做一个诗人。即使走上了讲台,写诗还是我最大的兴趣和爱好。说我跟语文教师有缘,不如说我跟文学有缘,组诗社,编诗集,办诗会,乐在其中。1988年,我第一年带高三,班上有70多名学生,一半是复读的,我没觉得什么压力。因为年龄相仿,我整天跟学生泡在一起,上课也很随意,更多的是把文学的热情带进了课堂,把语文当成了文学。随意甚至有些散漫,一份热情偶尔还有点率性。学生居然也喜欢我的课,喜欢我的语文,班上有不少人后来读了中文系,成了我的同行。

因为学生的喜欢,学生的成长,我渐渐享受到为人师的乐趣。2008年高考,我带学生走进考场时,有个学生走到我身边:“曹老师,让我握握你的手吧,我心里会踏实。”于是,一个热烈的场面出现在备考休息室,48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走向我,围拥着我,纷纷向我伸出手来。高考回来的车厢里,后座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曹老爸!”我站起身,将信将疑地问:“什么,你们喊我什么?”车厢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整齐的喊声:“曹老爸!曹老爸!”扑面而来的波涛瞬间将我幸福地吞没了。教师人生的幸福场景,在我的人生旅途上,似乎是无意栽柳而葳蕤成荫的一片风景。

爱与被爱,是一个教师的动力之源。这种源于内心的真诚,让我甘心情愿去为孩子们做一切。做班主任的那些年,我和孩子们的心里都收藏着许多甜蜜的记忆。春天了,我跟孩子们去双山岛的江滩上野炊;中秋了,我给孩子们送上月饼,在操场的草地上共赏明月;生日了,我为每一个孩子送上全班签名的贺卡……孩子们快乐,我也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我曾经说过:“教书是我的职业,写作才是我的事业。”从把教书当职业,到不知不觉地喜欢教书,更多的是孩子们给我的影响,是他们让我把教书也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且乐此不疲,正如我同事在QQ上签名所说的那样:“其实,一直是孩子们在陪伴着我们。”

拿破仑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真正要教好书,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需要全心全意地付出。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做一个三好先生”,三好,一是好学,二是好思,三是好为人师。《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说的就是“好学”和“好思”。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同样的话:“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好为人师”,就是要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安定的变革的因子,但这些因子并非与生俱来。我阅读教育论著,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参加各类层次的专业研修,并拜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为实践导师,拜郑桂华博士为理论导师。学习,给了我实践的底气,思考,给了我创造的灵感。学习,给生命以动力,思考,给生命以活力,生命的动力与活力,让课堂焕发了魅力。

上世纪90年代,我受魏书生老师的影响,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该怎么教学生才是最好。我去读叶圣陶。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他还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历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可以帮助,指导,督促,鼓励,但不能越俎代庖。

那年,我新接手高一的一个班级,便开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讲,互评互补。我让学生去查参考书,让学生用练习册答案,我指导一篇课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学习,需要学什么。然后学生轮流讲课文,讲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只是进行补充和评价。最后,还是请学生梳理归纳一堂课学到的内容。一个学期下来,班里的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了自己去查资料,分析课文,学过的东西还记得特别牢,比原先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得多。教师动脑,学生动手,这才是教学,是有效的教学。

学生怕写作文。为什么怕?我不能蛮干,我得想明白。写大作文,不少学生有恐惧感,挤牙膏一样还是字数不够,那么就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作文评讲,教师讲,学生听,很难针对学生个体,学生听过也不往心里去,那么就自评互改,让学生动起来;作文训练序列的随意性较强,一次一个样,学生样样都不熟练,那么,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譬如写景,我把写景的训练点分解,第一次1-2个点,写300字左右的片段,只要达到目标,就是高分。第二次再增加1-2个训练点,第三次再增加……逐层推进。分解训练完成了,再训练整篇的结构和立意,完成一篇完整的大作文。每次写作后,教师指导如何评价,列出评价的标准和角度,让学生逐条对照,先互相评点,再自我评点。写得短了,学生自然不怕写了。能得高分了,学生自然有兴趣写了。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体验和反思中,效果自然要好。

2008年,我评上特级教师,并成立了市级特级教师工作室。作为领衔人的我,在与工作室成员的切磋交流中开始更多地反思学科教学,提出了文本教学“质点—视点—远点”策略。第一届苏派名师展示,我上了一堂《景泰蓝的制作》,受到听课者的好评;第二届苏派名师展示,工作室两位成员开课,我开设了“质点说”的讲座,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进行了现场点评,对我的主张和成员的课堂实践作了详细的剖析,并做了积极的肯定。南京师范大学博导杨启亮教授说过:“教育科研也是生产力。”教育科研带来的成效,让我感觉到思想的光亮要比单纯的技巧更有价值。

2009年,我的目光从学科转向课堂,开始寻找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的科学路径。洋思、杜郎口、东庐、静安附小、衡水……国内有知名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逐一学习,比较琢磨。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和学校师生的现状,我归纳总结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互动、教有反馈”的“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并在学校推广,成为崇真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理想,以一种浪漫而优美的姿势站立,常常远在现实的彼岸,一个终日埋首于现实的人,永远无法看见她美丽的容颜。所以,教育,要保持一份浪漫的情怀,教育,需要有抵御功利诱惑的勇气。然而,现实生活里常常有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帷幕遮蔽着众人的双目,有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人们在功利的场地里转圈,许多怀揣教育梦想的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忘记自己从何出发又走向哪里。在很多时候,教育的目的从发展人,变成了培养人才,再变成培养精英人才,又简单直接到了升学或就业,宽广的大道窄化为独木小桥,一步步滑向功利的泥潭。我曾在《让教育有一点浪漫》中写道:“应试转盘上旋转的孩子们,已经陌生了童年的色彩;升学绩效评估下的教师们,已经淡漠了职业的幸福。理应充满生机的孩子和充满激情的教师,却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灰色的一个群体;理应成为乐园的校园,却成了令孩子们望而生畏的炼狱。”毋需高深的理论剖析,只需一份教育的良知,我想,就应当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在崇真高中工作生活了20多年,学校在我的心里早已是一种家的感觉。作为家庭的一员,作为一校之长,我无法宽容自己得过且过,虚度时光。

上任伊始,在崇真中学全体教工会议上,我提出了“五个发展观”:全员发展、全人发展、长远发展、科学发展、快乐发展。全员发展,是面向每个学生的教育,但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要进本二及以上的院校;全人发展,是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但并非要求成为样样优秀的全才;长远发展,是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我们必须为学生将来去做的事,也许眼前不见成效,但未来不可或缺;科学发展,是尊重规律的教育,适合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快乐发展,是尊重生命当下的教育,生命整个过程都应该是幸福的,尤其是最应该美好的青春时光。

“五个发展观”是我坚守的教育理念,虽然并无新鲜之处,但从我口里说出来的时候,内心则充满着憧憬。因为我没有把它当作一句装饰门庭的标语,而是视之为学校行动的指南。在口号盛行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去内心的真诚,教育变成了一种技术,学生成为了一种工具,为了满足某些功利的需求。而我坚信自己是对的,我的勇气与力量来自对教育的理解与真诚。

在我决定取消晚自修坐班制的时候,有人善意地提醒:“你不搞改革,即使有点差错,你也有借口,因为不是你的原因;你搞了改革,出点什么问题,责任都是你的。”循规蹈矩是不是更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不是更安逸?但我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有责任有担当,为师生着想,让教育回归本真,而不是明哲保身。只要方向正确,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就这样,学校延续了近20年的自修坐班制正式退出舞台。两年过去了,学生自修也渐渐养成了自主、自觉的习惯。

在错已成为一种被周围人接受的现实时,一个人选择对并坚持不弃是何等的艰难。学校每周有社团活动,有家长怕影响孩子的文化成绩,发短信给我:“请以分数为重”;宿舍常规检查严格了,又有家长说:“到学校是来学习的,其他活动适可而止。”家长不满意,家长不理解,我就邀请他们当面沟通,但不会放弃我的坚持。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拥有这样的一种美好:和谐,自由,生长,幸福。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都应该是和谐的,美丽的。为了学校的易地新建,我换上雨鞋,在堆满水泥黄沙砖石的工地上穿梭往来。一年过去,我的体重整整减了十斤。站在园林般美丽的崇真校园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惬意。亭台楼阁相接,小桥流水多姿,白鹅浮绿水,黄鹂鸣翠柳,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相融相生。餐后或课间,三三两两的教师和学生徜徉其间,处处赏心悦目,怡情养性。

“敬爱”系列活动的开展,把敬老爱幼、敬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美时美刻”,为学生的校园时光刻下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印记;书香崇真,滋养着师生的心灵;社团嘉年华、体育节创意秀,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与创造的机会;传媒特色班、崇真校本课程系列给学生提供了个性生长的土壤。校庆日,我与学生一起切开喜庆的蛋糕,师生共赏焰火晚会,欢声笑语荡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迎新晚会后,五彩霓虹照亮校园的夜晚,百千枝条挂满了师生祈福的红丝带。

给每一个学生以生长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希望,这是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作为一所普通高中,我们肯定要把很多的精力放在文化成绩的提升上,但学校的生源决定了进入本二以上高校的学生不可能很多。与往年不同,2014届毕业生里多了一批影视传媒艺术生,33个同学报考,全部获得了高校的专业合格证书,高考成绩揭晓,其中有30个同学达到了本二院校的分数线。其实,传媒艺术班成立之初,家长有怀疑,教师有顾虑。环顾市内所有普高,都是清一色普通文化类,“第一个吃螃蟹”是需要勇气的。正是这份勇气,我们为学生打开了多元发展的新通道。有一位喜欢唱歌的女生,文化成绩并不好,升入高二的时候,几乎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参加传媒技能培训后,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希望,她主动找到班主任汇报自己文化学习的目标、计划。专业面试,她一个人获取了5所院校的合格证,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新一届传媒班成立之际,她特意录好视频传给母校,热心地给学弟学妹介绍学习经验。

“我致力于改变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在悄悄地发生改变。”2013年的岁末,我在日志里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与堂吉诃德不同的是,我相信教育的明天,在我心里,这种信仰像是一轮朝阳,它照亮我的前方并一路相伴,更重要的是,它不断赋予我激情、勇气和力量。在这块“麦田里”,我守望的不只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片希望。

(曹国庆,张家港市崇真高级中学,2156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