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小组合作 构建高效课堂

2014-04-29张冰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鱼鳃真菌成员

张冰

通过一年实践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笔者生物课堂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并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一、分组的策略

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一般采用“资源优化”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思维得到及时地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达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同时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二、合作方式的选择策略

1. 实验式小组合作。当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实验内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一课时,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主要探讨鱼鳃的作用,在此处,我先给同学们列出思考提纲:(1)鱼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合呢?(2)墨汁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3)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然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鱼鳃与鱼的呼吸”视频。每位同学都能够认真观察,视频结束以后教师提问,大部分同学能够解决第1题、第2题、第3题前一个问;但是对于第3题后一问很多学生不能确定答案。于是,在此时我设置实验式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制作好的鱼鳃模型,教师准备好透明鱼缸,里面装有清水。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鱼鳃”入水后的画面,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能恍然大悟,仿佛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鳃丝又细又多可以增加与水接触的表面积。然后,我又提出“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很多同学异口同声“鱼儿离开水会死”,我继续提问,“为什么会死”,学生回答“因为没有水了”。此时,组织每个小组学生将水中的鱼鳃教具取出来,让学生注意观察从水中捞出来的鳃丝形态变化,很明显,鳃丝黏在一起,于是“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一目了然:因为缺氧死亡。

2. 探究式小组合作。初二生物有部分知识内容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时,在得出孟德尔实验推论二的基础上,教师设疑:子一代Dd中d控制的性状没有表现,是不是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呢?

由于基因的遗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学生仅靠想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此处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尝试画出杂种高茎豌豆相互授粉的基因遗传示意图。小组成员分别将自己画出的遗传示意图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比对,通过这种交流,他们的思维得到很好的碰撞,从而诞生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组内同学互助,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3. 提问式小组合作。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较为常见,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真菌》一课时,教师设疑:自然界中除了香菇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真菌,请同学们将注意力转到你手中的托盘中,在托盘内老师事先给大家准备了当地常见的食用真菌,我们一一来识别一下,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由于初二学生年龄的限制,缺乏一些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托盘内的食用真菌,学生可能略知一二,但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式小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检验一下认识盘中的哪些真菌。通过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信息准确交流,互相帮助,大家就能将教师给出的真菌一一识别了。

三、合作学习后的评价策略

1. 评价指标多元化。要注重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评价小组合作效果时,除学习成绩外,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都应该列入评价指标。

2. 评价方法多样化。教师除了课堂上小组合作后进行语言方面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小组加分,奖励小红花、印贴等评价方法,使评价充满情趣。

3. 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点评以外,还应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组间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体系。

总之,高效课堂实现的前提必须找到将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位同学都应该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得到提升,真正是实现了“以学定教”。

猜你喜欢

鱼鳃真菌成员
蝠鲼过滤海水有妙招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那么多海蚌一起游,一起流泪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快速取鱼鳃器
真菌造房子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