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宽”与“严”
2014-04-29刘燕叶先堂
刘燕 叶先堂
班级管理是一门爱的学问,其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充满爱意地处理好主与次、寬与严、张与弛、刚与柔、亲与疏、明与暗、赏与罚、粗与细、堵与导、进与退、虚与实、权与变、多与少、快与慢、扬与弃、劳与逸、爱与憎、民主与集中等多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宽严适度,爱憎分明,赏罚适当。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科学合理而又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管理艺术。
在宽与严的运用当中,有的老师一贯信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条,主张“严字当头”或“严字保底”,一天到晚,严防死守,学生违纪犯错了,不按自己的要求认输改错就死死揪住不放,声嘶力竭,大发雷霆,甚至于破口大骂,结果把师生关系搞得很僵,有时简直弄得不可开交。有的老师或是宅心仁厚,心软面善,或是回避矛盾,免生闲气,对待违纪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得过且过,马虎敷衍,更有甚者任凭学生为所欲为也不闻不问。一味的宽和一味的严都不行,该宽的必须宽,当严的一定要严,力求做到宽严适度。
列宁说过,世界上不犯错误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死了的,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更何况青春年少的孩子呢?所以,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关爱、尊重、理解、包容、善待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要有宽容心,因为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变和改正错误都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有时需要反复改错才能彻底转变。
宽指的是宽容,不是放纵,不是袒护,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严指的是严格,而不是严厉,应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宽与严是相对的。对待原则性的错误一定要严,比如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勾引校外人员入校滋事、酗酒闹事、翻爬窗台围墙、夜不归宿、多次无故旷课、勒索或偷窃钱物、侮辱打骂师长、考试严重违纪等,处理时绝不能心慈手软来个大事化小最后不了了之;尤其是对于屡教不改的,必须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有力措施。而对待那些非原则性的违规违纪现象,就要宽一些,比如迟到早退、不按时书写上交作业、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小摩擦、劳动卫生不按时参加或马虎应付、课堂影响他人学习等,要耐心教育,使其逐步转变。
2004级7班有一个谢同学,黑黑的卷发,亮亮的眼睛,一看就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角色。进班不久,他就因为殴打管纪律的班干部写检查;过几天他又在升旗仪式上顶撞领导,我批评他,他还很不耐烦;没多久,他又喝酒后在班里闹事。我把她母亲找来要劝退,他母亲也是教师,一百个不愿意。我就跟他母亲讲,作为母亲和教师,你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学坏的你知道吗?不知道。那是在上高一的时候,他因为交了一帮不良的朋友从此厌学弃学的。他母亲回忆说是的。因为谢同学是自己凭成绩考上重点高中的,结果高考才考了二百多分,不是高一出问题不至于这样。后来他母亲理解了,把他带回了。听说后来谢同学又转到别的学校复习,也是没能坚持到高考。
其实,宽与严当中,也包含着张与弛、松与紧、软与硬、实与虚、明与暗、轻与重等矛盾关系。这里的弛、软、虚、暗、轻就体现着宽,而张、紧、实、明、重则意味着严。班主任在管理中,一味的松或紧,软或硬,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做到张弛有度,软硬兼施;虚张声势多,处分打压少;明里严格要求,暗中网开一面,所谓“雷声大,雨点稀”。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待那些严重违纪行为绝不能姑息纵容,应该“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而对待那些情节较轻的违规违纪现象,就要用“春天般的温暖”去教育感化。宽,体现的是含着爱意的宽容、容忍;严,则体现着制度管理的原则、刚性。
班集体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一个能够诗意栖居与自由发展的乐园。在这里,任何一位学生都应该能够找到自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得到同等的尊重、信任、关注和关爱。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如果把这种工作单纯地理解为一种管理、规范,那么,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扁平式”、“单向度”的人;如果把它理解为一种建立在社会化要求基础上的个性尊重、人格濡化、价值引领和精神关怀,那么,培养出来的就会是完满的、丰富的、多元的生命个体,从而让学生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