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学与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2014-04-29张莹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仁爱中学生

张莹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普通高中也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笔者以自身讲授经验为基础,从提升教学效果的角度,以中国传统思想的讲授为例,探讨了传统文化教学与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笔者近年承担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任务,深刻体会到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但是纵观当下市面各类传统文化教材,大多历史、民俗、艺术、文学、思想面面俱到,却又都点到为止,内容泛泛不够深入,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应在于激发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推动终身学习,才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终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途径。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笔者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讲授中,深入挖掘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经验内核,并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鲜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培养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儒家的“仁爱”思想与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生活顺利、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基本方面。当今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从小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遇事不能为他人着想,缺乏集体观念,这些极易造成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困境。因此,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许多中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经常困扰他们的难题。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现实社会,提出了处理各类社会关系的方法和准则。提倡“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引导当代中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仁爱”思想虽已历经两千余年,却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普世价值。如果中学生能够做到爱父母,而不是对父母横眉冷目、恶语相向,就能为自己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做到爱朋友,而不是与朋友斤斤计较、倾轧利用,就能为自己建立亲密可靠的朋友关系;做到爱陌生人,而不是对陌生人傲慢无礼、肆意嘲讽,就能为自己建立温存的交往环境。总而言之,放下心中的自我与自私,敞开胸怀去爱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才能做到“仁”和“爱人”呢?孔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即以“忠恕之道”践行仁爱思想。第一条,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通俗说就是,对于人所共求的利益或愿望,一个人要具备帮助别人达成目标的高尚品质,这就是所谓“忠道”。什么是“忠”呢?朱熹的解释是,“尽己之为忠”,即竭尽自己所能对待别人就是“忠”。第二条,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通俗讲就是,对于自己厌恶的事情,也不要勉强别人去做,这就是所谓“恕道”。“仁”和“爱人”只是存于内心的愿望,做到“忠恕之道”才能够践行这一美好愿望。

由此,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思想的鲜活性,也能够引导中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为自己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道家的辩证法与逆境自处

人的一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有成功的甘甜,也必然有失败的辛酸,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是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家庭的袒护宠爱,社会阅历的贫乏,致使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脆弱,一旦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挫败感,或者愤世嫉俗、行为冲动,或者逃避现实、一蹶不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学会在逆境中自处,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卫,这是中学生们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命题,其审视寰宇、评判社会,皆独辟蹊径、眼光独到,往往跳出常理思维,使人看到另一片广阔天地。其中,老子提出的辩证法思想就蕴藏着无穷智慧,对于引导当代中学生正视人生得失,提升抗挫折能力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2章)即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概念,是因为有了丑的存在;都知道善的概念,是因为恶的存在。因此,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生、相互依随的,从而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老子这一哲学命题看似抽象,其实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便可体会无穷妙处。小到美食,一方面满足了味觉享受,但也有肥胖、健康之隐忧;再如失窃,虽有财物损失,但也可以此警醒,倍加小心,防止了更大的财物损失。人生道路也是如此,成败、得失都是相伴而生。成功时,若骄傲、大意,则为失败埋下了伏笔;失败时,若能吸取教训,便是为成功铺垫了道路。

因此,老子的辩证法能够教会人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防止过分执拗,钻牛角尖。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若能将老子的辩证法内化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当中,必然能够提升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三、法家的“术”与职场陷阱

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简单,内心单纯,往往对社会的看法過于理想化,对社会的复杂性估计不足。法家的思想,能够让中学生面对现实,了解社会的复杂吊诡与光怪陆离,让他们对于“职场陷阱”有备而往。

相对于儒家的道德至上和道家的哲学思辨,法家更倾向于务实主义,它是基于对社会和人性的理性审视,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法。其中,“以术治吏”的思想,是专为古代帝王设计的“君人南面之术”,自古至今,颇为统治者和高位者所用,成为驾驭属下的秘术。

术的内容极为繁杂,仅在领导谋略上,就有“七术”,即七种策略(《韩非子》《内储说·七术》)。例如,“挟知而问”,就是指君主用自己知道的事情来询问属下,测试他们言行的真伪。韩非子曾举了一个例子解释这个方法,韩昭侯派人骑马巡视县城,得知南门外有牛在田里吃禾苗,昭侯便责问属下:“早就严令禁止牛马入田地,而你们不重视,使许多牛马进入田中,赶快把数目报上来。”于是,东门外、西门外、北门外全都报上来了。昭侯说:“还未完全报上来。”又回去细察了一遍,将南门外的数目报了上来。从这件事中,官吏皆认为韩昭侯明察,“皆悚惧其而不敢为非。”

另有一术为“倒言反听”,就是君主通过说与本意相反的话或做与实情相反的事,来试探属下的真实态度。韩非子举了一个例子,燕国相子之,坐在那里假言假语地说:“刚从门口跑过去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匹白马?”左右侍从都说没看见什么,只有一个人追出去看,回报说:“果然有一匹白马。”子之就用这种方法知道了侍从中不诚实的人。

综上所述,本文仅以中国传统思想的讲授作为个案,介绍了传统文化教学与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升,并且积极参加讨论和互动。事实证明,学生更关心与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完全可以借鉴到其他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当中。同时,这一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师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挖掘其现实意义,赋予其鲜活的面貌和形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好并能终身学习,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未来接班人的血脉之中。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仁爱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