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2014-04-29高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理性哲学教育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陈述了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本人有颇多感触,初步对教育哲学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现就自己对教育哲学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及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可能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育哲学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21-02

一、走近教育哲学

1.哲学在身边。哲学不只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回顾哲学的源头,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行为哲学、都在思考哲学、都在演绎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原理说明在具体事物中间有着一般性的知识假设、价值追求和伦理信念,比如说“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同样也存在于这种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在实际的工作里面,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或思考,最后都要追溯到一些这种比较一般性的,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上来。

2.教育哲学

(1)教育哲学的当代内涵。通过以往对教育哲学的定义,结合自身经验,石老师认为教育哲学在当代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在实践性方面他尤为强调和推崇,他认为教育哲学应该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的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哲学自身的深化和拓展。

(2)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一般哲学探究哲学的一般问题,不局限于哪一个领域,它是就一些一般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哲学很重视学术性的工作,不重视对实践性的回答,一般哲学家的目的大多都只是建构自己的一个体系。

还有一种哲学叫应用哲学,我们说的教育哲学属于应用哲学。教育哲学就像社会哲学、 政治哲学一样,是把哲学的这些资源、理论、方法运用到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领域里面来。所以教育哲学实际上应该说是哲学和教育实践的一个中介。教育哲学主要是针对教育问题的,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很完整、很系统、很集中,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

二、教育哲学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教育哲学对教学目的的启示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改造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就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似有非有的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2.教育哲学对师生的启示

(1)教育哲学对教师的启示。有的教师对“什么是教育”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教师在教育价值观上难免经常矛盾,在教育的方法上也很难有整体的考虑,往往是走一步瞧一步。教育的时间和资源在他们的手中浪费掉,孩子们的前程也可能在他们的手中耽误掉。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把一切关涉到教育的观念、制度、行为都纳入到理性的批判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批评和对话,是发展学生理性的最佳途径。只有在这种理性的批评和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理性的奥妙与价值,并形成理性的意识、精神与正确的理性观念。

(2)教育哲学对学生的启示。无论学习什么东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或探究式学習。

学习的过程与研究的过程总是相互伴随的。研究是最好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要带着研究的心态、研究的态度、研究的趣味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去做出学习者和研究者自己的发现。

(3)教育哲学对师生关系的启示。哲学可能更从综合的、整体的这一方面来看待学生。学生有些特征是超越心理活动、超越社会角色、超越法律的身份的,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一个人,该怎么对待他就有必要去进行研究。

比如师生之间,作为角色,学生像个学生,老师像个老师;作为权利主体,各有各的权利;可是作为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教育平等这样的命题在哲学意义上谈就更好理解。作为社会角色,老师和学生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不同的义务,当然是不平等的,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是指在哲学意义上,他们都作为人的存在,这是没有差别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好理解师生平等了。从这层意义上看,教育哲学素养的欠缺就会产生问题教师、问题教育。

3.教育哲学对教学内容及过程的启示

在教学内容方面,现代教学的非理性化将课程知识看成是客观的、中立的和绝对的,使之成为单纯认知、识记、掌握、再现的对象,而非检验、分析、批判和反驳的对象。如果师生双方都将课程知识的性质看成是“神圣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部任务就是去阅读、记忆、背诵、复习和再现课程里的知识,教师的全部任务就是去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记忆、背诵、复习和再现课程知识中遇到的问题,甚至采用必要的体罚手段对付那些偷懒的学生以及有怀疑倾向的学生。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猜测性的、暂时性的、甚至是可证伪性的。

所以应当将教学理性化,课程知识不仅是学习者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的对象,也是学习者质疑、批判、反思和修正的对象。教育过程一般都经历前后相承的思想过程,即“悬置”、“理解”、“质疑”、“批判”与“重构”。

三、总结

由于对教育哲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对石中英教授一些观点的一种归纳整理。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认识到哲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生活处处是哲学。有了对哲学生活化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教育哲学就变得比较容易了。教育哲学不只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涉猎了解的,同时对于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启发,值得每个人去认识它,理解它。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迟艳杰. 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 2003,7

[2]刘文霞.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之思考[J]. 2004,4

[3]余清臣.教育哲学的实践观演变与实践教育哲学[J]. 2011,2

作者简介:

高琴(1989-), 女,汉族,山西吕梁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理性哲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菱的哲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