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声乐教学中作品风格与意境赏析

2014-04-29王小丹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王小丹

[摘要]声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声乐作品的风格,渗透自己的情感因素体验和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意境,才能更好地对声乐作品进行原型模拟和二次创作,以发挥优秀的演唱功力,将作品的灵魂淋漓尽致地完美呈现出来。源于此种教学需求,大学声乐教师应积极探究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作品风格和易于表达的把握方法,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大学声乐教学;作品风格;意境赏析

在审美领域,对艺术的基本态度有欣赏、鉴赏、批评三种。欣赏层面,也可以说是领略、玩赏,往往以直观和感性来引起精神愉悦,从而产生美的感受,是一种相对被动、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鉴赏则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态度,往往含有区别、品味、评价的成分,融合了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批评是较前两者更深入的审美意识,主要通对感性认识的积累,不断深入探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挖掘其精神内涵,阐述其社会意义并以理论形态陈述出来。

从审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感性与理性融合的鉴赏态度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在声乐教学中,除了培养对声乐艺术鉴赏能力,还要更加注重通过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和对美的感悟力。

一、关于声乐艺术的概念及其形式

声乐,就是用人声的歌唱形式表达音乐,采用丰富多变的声腔形式与语言的结合,发挥音乐与语言的综合感染力,以歌唱表演形态为载体,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创造形式。而声乐艺术,是以艺术化的嗓音,语言化的旋律,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结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表演产生视觉审美形象,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与意境,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作品依靠演员有声的二次创作实现其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衍发展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发展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直至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目前我国声乐表演分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四种。美声:起源于意大利语的外译词义(即美妙的声音)。目前,在声乐界“美声唱法”是最符合人体发声的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需要长时间慢慢跟着专业老师学习,不能操之过急。民族:是中华民族自声乐起源之日起,经过老一辈歌唱者,一代一代地琢磨,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符合东方人(中国人)生理条件的发声原理的发声方法。慢慢地也形成了一种歌唱流派。通俗唱法:是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又衍生出来的一种唱法,它是在正确气息稳定(坚持)的情况下,加了一些自由的咬字、吐字和个人的特殊音色的情况下而形成的一种唱法。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主要注意(轻唱和喊唱)就可以了,最终很好表达出作词和作曲者的深刻含义。原生态: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的方法和技巧下,一种很自然的发声演唱风格,会让听者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味道。

综上所述,声乐是一门将声音作为载体,通过美妙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将声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真实地表达出来,具有科学理论与艺术规律、技能训练与审美特点相结合的区别于“歌唱”概念的专业表述。因此,要成功演绎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需要将作品的风格特点完整地体现出来,同时还要充分渗透创作者的表达意图,营造美好的意境,以最切合作品的情绪表现感染听众的听觉,让听众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分析声乐作品的风格

在声乐表演中,演唱形式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往往导致所体现出来的作品风格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说,声乐作品的风格相对复杂而难以把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把握作品的风格,是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

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风格的把握严重影响演唱效果。在一些音乐会上常常有这种情况,演唱者声音听起来不错,发声技巧也很有方法,但却让人转瞬即忘,不能让听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感染艺术的韵味;有些演唱者则由于缺乏文化艺术修养,把各种曲风杂糅在一起,导致南腔北调,不伦不类,毫无美感。而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区特色、民族风情、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因此不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融合创作者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美。由此看来,在声乐教学中,把握作品的风格尤为重要。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这就要求歌唱者事先认真分析研究作品的风格。

与绘画、雕塑、建筑等有形的空间艺术相比,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因此,声乐作品的风格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歌唱者的文学和艺术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优秀的歌唱家往往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完美呈现,将音乐的涵义全部传达给听众。那么,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呢?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掌握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前面所提,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声乐作品风格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对声乐作品的风格要有一个足够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应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时而异,认真分析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的特有风格。例如同样是表达爱情的歌曲,由于时代差异,在风格表现上就有所不同,贝多芬的《我爱你》这首歌曲对感情的表达比较热情,而《爱情的喜悦》其中表露的感情却是含蓄的。

纵观历史,在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也有差异。在延安时期,那时正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歌曲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是抒发着比较悲愤激昂的爱国感情,声乐作品的风格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声乐作品从创作到风格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个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都表达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例如《我爱你中华》《走进新时代》等,都象征着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好声乐作品风格的时代风格,进而提高演唱效果。

(二)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除了掌握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学生还必须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一些民族歌曲的风格非常接近,例如西班牙声乐风格与意大利声乐风格,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民族风情特色。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的声音非常明亮、清澈,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作品风格,她所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充分体现出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完美地演绎了歌曲的内涵。因此,如何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演绎到自热完美的境界,主要因人因作品而异。

(三)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对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在了解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风格。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强化训练,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现音乐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现,模拟优秀的演唱家,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这个实践的过程是艺术升华的必然结果。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风格往往会被错误的唱歌方式,不良的发音习惯等等因素所影响,因此,在大学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歌唱的方法,让他们在歌唱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唱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训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切忌在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歌唱要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作品的某种风格表现出来。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歌唱兴趣。

除了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演唱风格,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把握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接触声乐作品的时候必须了解包括作曲家写作背景、意图,演唱风格要求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作品的风格特点。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将有益于对声乐作品的学习把握,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作品时应从最基础开始,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三、感悟声乐作品的意蕴美

但凡优秀的声乐作品,都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将人引入一种优美的境地,也就是所谓的意境。意境表达作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可以拉近人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在声乐作品中进行意境创造,不仅仅可以更真挚地表达情感,同时还能让听众真实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之美。

声乐艺术的意境之美需要歌唱主体深入挖掘和体验歌词中蕴含的美,从直观表象的摸写,活跃的生命传达到最高灵境启示的审美创造过程,是基于人类对艺术之境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体验的哲思和认识,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只有主客体的生命意识与声乐艺术的意境达到完美融合,才能真正地进入声乐艺术的审美之维,实现情感真挚丰富而意义深邃悠远的审美意境。

声乐作品的意境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对演唱者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悟。优秀的演唱者往往能够准确地感悟并且完美地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二度创造,深入挖掘歌曲的潜在内涵。作曲家创造出来一首声乐作品,其韵味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感悟和创造。好的歌唱者不仅仅能够准确记下曲谱中的音,而更会将音外的腔(也就是韵味)拿捏得恰到好处。把一首新歌唱熟后,再根据其语言的特点和情感需求,适当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他的音,使之成为滑音、倚音、颤音、装饰音等,这样表现起来就会更加真实自然,更具韵味和美感,这就是意境给作品带来的艺术生命力。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意境表现力呢?

(一)掌握好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作品是一门用声音表达作品情感的声音艺术,欣赏者通过对声音美的感受过程,自觉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作品,好的声乐作品表现往往能够触动人的敏感神经,让人从内心感受声乐作品隐藏的意境之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然而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境一般是根据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来进行完善的,因此,要成功营造一首声乐作品的意境美,这就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作品的风格,并认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需求。一个鲜活的声乐作品形象,必须利用丰富的语言、真实丰富情感才能完美地演绎其内涵和意境美。

(二)情景相融,表现意境

声乐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艺术中,“景”是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作品的现实场景,“景”让作品更加生动;而“情”则是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将主体情思融入到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声乐形象中,为声乐艺术意境的形成与升华推波助澜。“情”能使声乐作品更加鲜活。因此,在声乐艺术中,情景是不能分离的。声乐作品之所以演唱得非常动听,主要是因为演唱者将情景完美融合在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作品传达的意境更加唯美。

综上所述,声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唱者主要以其动听的声音、丰富的情感感染听众,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学生演唱风格的作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强实践和积累,能够准确地掌握好作品的风格。此外,在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只有真正将自己置身于声乐作品的场景中,才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才能将作品的意境真实地表达出来,实现声乐作品的艺术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