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归纳法的本质

2014-04-29艾华升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表征数学史

艾华升

摘 要: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和运用,历来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各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究其原因,是我们对数学归纳法的本质理解存在偏差. 数学归纳法的本质是抽象概括. 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数学归纳法将不再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理解;表征;数学史;抽象概括;教学设计

E.Fischbein和I.Engel在《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心理困难》一文指出:即使学生掌握了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仍有可能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不理解. 具体来说说,也就是对“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的理由不明白. 该文的发表,引起了数学教育界对数学归纳法教学的关注.

陈雪梅、王梅在《关注教学法表征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一文中,对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试图解决学生在数学归纳法学习中的理解困难;王科、汪晓勤在《基于NPM视角和DNR系统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一文中,重构数学归纳法的历史演化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本质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按照《关注教学法表征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基于NPM视角和DNR系统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面临着很多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归纳法,关键是教师要理解到:数学归纳法本质的思维形式不是归纳,而是抽象概括.

《关注教学法表征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评析

下面引用《关注教学法表征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

问题1:我们前面学习了数列,已知数列{an}的第1项a1=1,且an+1=,n∈N+,请大家思考,an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问题2:an=?你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评析: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提出上面两个问题,学生会很快回答:因为an+1=,n∈N+,所以=+1. 因为数列是以1为首项,以1为公比的等差数列,所以=n,得an=.

至此,预定教学过程无法进行下去.

再看《关注教学法表征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中另一段教学设计:

问题4:刚才我们根据几个特例得出猜想,你如何证明a2=?如何证明a3=?如何证明a4=?它们有类似的过程吗?如果要验证a9=是否成立,你怎么做呢?

预设:

第一步,a1=1成立;

第二步,把a1=1代入a2=,得a2=,命题对n=2成立;

第三步,把a2=代入a3=,得a3=,命题对n=3成立;

第四步,把a3=代入a4=,得a4=,命题对n=4成立;

第九步,把a8=代入a9=,得a9=,命题对n=9成立.

问题5:在上述验证过程中,你认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是什么?

问题6:你能否尝试描述这些规律呢?

问题7:怎样证明命题an=(n∈N+)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呢?

预设:

第一步,当n=1时,命题成立;

第二步,对任意自然数k,如果当n=k时命题成立,一定可以推出n=k+1时命题成立.

评析:笔者观察到,学生在求a9的过程中,都是依次先求a5,a6,a7,a8的,没有人敢跳过求a5,a6,a7,而这直接设a8=.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能明白“如果当n=k时命题成立,一定可以推出n=k+1时命题成立”,但应用到证题过程中,他们还是不能理解“假设n=k时命题成立”的理由,因为这是没证明的.

《基于NPM视角和DNR系统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评析

《基于NPM视角和DNR系统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按照2课时来安排,首先列举了识别假币问题、L型棋盘覆盖问题、设置梵天塔问题、证明斐波纳契数列中的整除问题、平面被直线分割问题. 作者设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智力需求”.

不知道作者的意思是让教师一道一道分析上面的问题,先行解决这些问题,还是仅仅介绍一下这几个问题. 如果是先行解决这些问题,这其中用到的数学归纳法,教师怎样教给学生的呢?如果仅仅是介绍这些问题,学生可能真的兴趣浓厚,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停留在这几个问题的欣赏上,无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

《基于NPM视角和DNR系统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列举了三道题给学生练习:

10. 证明:当n≥1时,3(n3+2n).

11. 证明:当自然数n≥4时,2n

12. 证明:当自然数n≥1时,+++…+=.

评析:把上面的第12题交给学生,不会有人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因为用裂项相抵法解答很简单. 解答第10题、第11题正是要用到本课新学的数学归纳法.然而,作者是怎样以这两题为出发点教给学生数学归纳法的?文中不见阐述. 不至于说弄懂了数学归纳法的历史演变,或者说对数学归纳法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数学归纳法吧!

抽象概括是数学归纳法的本质

新课的引入例太易或太难都是不可取的, 《关注教学法表征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引入例不需要数学归纳法就能求解,不可取;《基于NPM视角和DNR系统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引入例(识别假币问题或整除问题)因太难同样不可取.提出问题后,接着是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要达到揭示知识本质的目的. 下面是本人的一个教学设计.

题1 已知n∈N+且2≤n≤6,求证:12+22+…+n2=.

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

当n=2时,左边=12+22=5,右边==5.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

当n=3时,左边=12+22+32=14,右边==14.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

当n=4时,左边=12+22+32+42=30,右边==30.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

当n=5时,左边=12+22+32+42+52=55,右边==55.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

当n=6时,左边=12+22+32+42+52+62=91,右边==91.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有关自然数的命题,原本是要依据自然数取不同的值,一式一式证明的.

题2?摇 已知n∈N+且7≤n≤30,求证:12+22+…+n2=.

笔者请科代表分配任务,全班合作完成上述公式的证明.

学生甲证明n=10时等式成立,他写道:

左边=12+22+…+102=285+102=385,右边==385.

教师:“你这里用到了12+22+…+92=285,你计算过吗?”

学生:“我没有计算,但同学乙计算过了”.

设计意图:明确证明过的结论是可以运用的,体现了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接着教师指出:“其实,你是在已知‘n=9时,等式成立的前提下,证明了‘n=10时,等式也成立. 同学们都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发现,学生都是这样做的.

问题3:已知n∈N+且1≤n≤30,求证12+22+…+n2=.

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感叹:刚才全班同学做过的,现在叫我一个完成,是不是太为难人了!

我们知道,运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例如,数列{an}中,an=(n2-5n+5)2. 计算得知,a1=a2=a3=a4=1,但并不能得出an=1(n∈N*),因而也无意用归纳法得到什么结论. 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从全班学生的“工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工作方法”. 慢慢地,学生领悟到:除了证“n取较小的正整数时,等式成立”外,后面的等式可以用“已知n=k时等式成立的前提下,通过证明n=k+1时等式也成立”来概括. 按学生的说法,在认定班上已有同学证明了12+22+…+k2=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推导:12+22+…+k2+(k+1)2=+(k+1)2==,这就完成了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学会运用“抽象概括”这一思维形式. 抽象概括正是数学归纳法的本质.

到此,教师可以顺势推出下题,完成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化表述.

问题4:已知n∈N+,求证:12+22+…+n2=.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证等式的格式及用词.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可以安排下面两道练习让学生尝试解答.

练习1?摇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N*时,1×4+2×7+…+n(3n+1)=n(n+1)2.

练习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N*时,-1+3-5+…+(-1)n(2n-1)=(-1)nn.

设计意图:体验新知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等式变形难点.

小专题教学法

本人承担广东省教育科研第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小专题教学法》. 我们认为,一节课应该是一个专题,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个专题来进行.作为数学归纳法的起始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一是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二是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化表达. 情境的引入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情境不但要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这就是本文以“已知n∈N+且2≤n≤6,求证:12+22+…+n2=”作为新授课引入例的原因. 对数学史的过度渲染,无助于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客观上还分散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关注.这些知识只能作为课外讲座的素材.

我们也注意到,很多的教学设计安排了整除问题、几何问题及不等式的数学归纳法证明. 无疑,新旧知识的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同化,但是作为新授课的第一课时,新、旧知识的跨度不能过大. 否则,这些知识会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新识的关注和理解,而前述练习1和练习2就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表达形式的.

猜你喜欢

数学归纳法表征数学史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上)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下)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数学史上的骗子和赌徒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方阵的次幂求解方法探讨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数学归纳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