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山区中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与实现策略
2014-04-29李文君
李文君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孪生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从传统意义上说,教师一般都是采用灌输的方式,以高姿态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只是一味听取和接受即可,不用质疑和发问。这样的教授与管理学生的方法,在如今时代已经让教育界中毒不浅,其结果是学生变成了模式化的产品,成为记忆知识的机器。据一些调查显示,很多走上社会的人对于中学所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尤其是理科知识,认为当时的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这样的局面只能说明,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机械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从长远出发,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培养他们具有探索知识的兴趣、挑战未知领域的动力和欲望、独立思考的意识。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总管”在教育学生方面担负着更多的责任,对学生的学业督促、身心发展要有总体规划。当然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等于班主任无能为力,听之任之。在重重压力与困难下,班主任如何做到轻松应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以中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为角度,对陕西省山阳省某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以期通过“以小见大”,为广大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的表现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形象的教师,能够接受哪种教导方式,什么样的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因此,教师要转变视角,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去审视自己的工作和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从而找到高效、有效的管理班级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成熟,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思维习惯及品德的养成。
1. 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班主任积极主动做班级工作,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学生希望班主任能够主动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更能增进老师与学生的亲近度,同时对班主任而言对学生的管理更有针对性。班主任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只有38%,不会主动了解的是62%。这表明多数老师都没有主动性,缺乏对一个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没有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
2. 班主任要定期与学生的父母沟通。家庭是一个孩子的初始教育基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首要的,学生希望班主任能够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以便能促进和提升自己父母的教育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减少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使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学习上。根据数据显示班主任会定期了解学在家里的表现只有28.77%,这表明绝大多数班主任没有足够的掌握学生在家里的动态表现,没有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3. 班主任要多使用鼓励式话语。赞美使人身心愉悦,激发斗志和热情,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班主任日常对学生教导时可以多使用鼓励式的话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使用鼓励式的话语比例是54.79%,讽刺式是34.25%,责骂式是10.96%。这充分表明对学生希望被赞美和认可的心态。
4. 班主任形象要大气稳重。学生喜欢的班主任老师趋向于年轻化。这是因为年轻的班主任具有较新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相对于年老的教师,更易于和学生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契合。不仅如此,年轻教师的知识体系紧跟时代,知识体系更新快,可以带来新活力、新思想,更受学生们欢迎。根据数据显示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年龄在25~30岁是30.8%,30~35岁是43.8%,35~40岁是17.8%,40岁及其以上是7.5%。其中,百分比在30~35年龄段的最高,其次25~30之间。
此外喜欢男老师当班主任的学生比例是54.1%,其原因有:(1)男老师较严肃、有权威,威慑力强容易管得住学生;(2)更幽默风趣,比较容易沟通可以成为好朋友;(3)对待事物更趋向于公平、理性、宽容、不易情绪化,做事更有方法。
5. 班主任要为学生指点迷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向老师求助的人数比例有45.9%,不会向老师求助的有54.1%。通常来说他们向班主任求助的原因有:一方面,班主任为人亲切,热心帮助和关心学生,就像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比较自在随意;另一方面,老师较于学生阅历丰富、经验充足,能够给予学生一些实用的建议。
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阶段,表现出“小大人”的状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準,所以,对于一些困难和疑惑很多情况下不会选择和老师交流、沟通。而此时,班主任就应该从细微处注意,以平等的身份和心态,仔细、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做到为学生解难。
二、实现学生期望的班主任的对策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其目标是一个班级形成浓厚的班风、学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合作力。在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就是建设班级体的工程师,是一个班级建设发展的总指挥。结合问卷的分析,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塑造和班级管理的完善,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班级组织,制定班级计划。良好的班级组织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班级组织的设计第一,能充分释放学生个性是首要目标。第二,严肃又活泼的管理体制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制度保障。第三,正确的班集体价值导向是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班级计划不仅关涉一个班级的发展,而且关乎学生的学习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计划制定要发扬“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进步”的原则,这样的计划渗透了老师和每个学生的心血,势必会得到所有人的珍惜和尊重。第一,在制定班级计划时要考虑到以下两点因素:一方面,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和家庭状况出发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从班级整体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学习氛围掌握班级的状况。第二,具体的计划草案拟定之后,要与学生、同事以及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获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对征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和评估,确定出最终的富有个性又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计划。
2. 制定学生管理档案,合理控制学生失范。在问卷中反映出,班主任不会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很少定期与父母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制定学生管理档案,就在于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日常行为表现和家庭构成情况进行记录,动态跟踪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情况。此时,班主任就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发现学生的成长需要、关心学生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孩子加倍悉心关照。此外,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对外界事物缺乏足够的判别能力,容易出现矛盾性的心理特征,从而造成心理困扰,常常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导致行为失范。在问卷调查中,一部分不愿意得到班主任的帮助来解决自身的困难就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学生失范行为的管理,教师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着重在引导和激励,注意言语运用,合理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失范行为的矫正和行为规范。
3. 塑造充满朝气的人格魅力,形成大气稳重的做事风格。在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们都比较倾向于年轻的男教师做班主任。这说明学生愿意与充满活力,大气稳重的班主任相处,那么班主任在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就应该注意:第一,转变观念,塑造充满朝气的形象。“严师出高徒”有一定道理,但是在平时班主任应该保持和善的面孔,改变以往令学生“望而生畏”的面容,塑造充满朝气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亲近度。如积极参与到学生组织的文娱活动和比赛中,或者开展师生面对面交流会等等。第二,转变教导方式,形成大气稳重的做事风格。正值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都比较成熟,对事对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主张和见解,往往不习惯于教师的事无巨细、反复敦促的教导方式。班主任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管理,从宏观方面并结合实际给学生以方向性的指导和帮助,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4. 加强班级管理技能的再学习,明确班主任自身的角色定位。班主任在做好班级管理的同时还承担教学任务,这使得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技能的再学习受到一定限制,有时甚至出现害怕,逃避的情绪。改善这种情况,就要做到:第一,据访谈记录显示,一般年轻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行再教育或者参加校际间的交流活动。因此,学校要提供平台加强年轻班主任在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开展工作年限较长的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的经验交流会,或者依托省教育局开展省际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第二,关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有职业倦怠,生活压力大的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文娱活动和心灵沙龙定期为班主任释放压力。第三,班主任要进行自我角色定位,要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即实现“职业谋生型”向“专业发展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角色转换。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塑造要考虑到学生的期望,最终转化为自我期望,通过外界的积极反馈强化班主任意识,是促进班主任角色意识提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