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应注重学法指导
2014-04-29王芳君
王芳君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初中新生学习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开展学法指导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教师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学情教情
当学生小升初后,也正是他们由儿童阶段向少年阶段转变的开始。这一阶段,从学生心理方面看,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普遍都有在初中这个新的起点上努力前进的愿望;从学习能力方面看,他们的记忆力较强,但理解力相对较差,不善于独立思考,保持着小学时候的学习心理,还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老师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的;在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多是“学算术”,让学生动手动口、巩固练习的时间比较多,把主要精力用在记忆运算法则与提高运算能力上,到了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由“算术”向“代数”转轨过渡,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强度和难度都加大,解题过程更加强调合理性与逻辑性。除此之外,还有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学生学习环境等等都会给學生的学习带来困惑。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选择个人的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学习困难、顺利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生活。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衔接的指导
学生小升初后,学习上还属于主动性和被动性、依赖性和独立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要融洽。由于中小学环境的变化,学生对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教师要特别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要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结合中华数学传美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学好数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开展一些活泼有趣、形式多样的数学教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身心。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感受学习,才能引发思考、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会读、会说、会听、会写、会想;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课堂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训练,有效调动学生运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初中新生,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掌握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还有不少教师存在模糊的认识。如,有的教师认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若过多地让学生讨论探究,担心学生走弯路或思维禁锢,回到传统套用解题思路的老路上,又怕在新课改背景下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实事上,如果把两个方面巧妙结合起来,对步入初中的新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内容,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掌握集合、对应、化归、假设、转化等数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使学生养成敢于提问的好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是古人所说在学习中质疑问难的重要性。作为七年级新学生,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着力培养提问的好习惯。因为教材内容是针对所有学生而设置的,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学生从学习中发现“疑”的地方,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自主地探究知识,生动活泼地开展数学学习。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不管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甚至是有些幼稚,教师都要加以鼓励,让他们多思考、多提问,鼓励他们好提问的热情和积极性。事实上,只要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课堂、课后通过大家讨论都可以得到解决,会极大地鼓舞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有效提高。
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才能使步入初中的学生很快养成良好习惯,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数学规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