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卦对教育的启示
2014-04-29冯兆海李立新王明
冯兆海 李立新 王明
《周易》的兑卦中讲到了和悦的引导作用,曾经而且一直给人以启示,对于教育也同样引人深思,我们细细品味,会加深对今日愉快和谐教育的理解,或能更自觉地实践和求索。
《周易》的神秘与深邃,曾经而且一直引起人们的好奇而欲一探究竟。然而,如果我们有兴趣研究它,也应当有辩证思维乃至批判态度,从而有所汲取或扬弃。如最近重温其中的兑卦,就颇受启迪。
兑卦中,言“兑”,为说(悦)也。先民的“悦”是引导的意思,用喜悦去引导他人,强调了和悦相处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给人以启示。用兵、使民、驾驭之道、治国安邦,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受益良多。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教育教学不也一样吗?这和悦引导不也可以作为教育的一种行为准则吗?
又曰:“说也,刚中而柔外……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乐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用喜悦去引导,先民会忘记疲劳;用喜悦去宣传,民众会赴险不惧,仍愿前往而前赴后继;和悦的意义宏大呀,可使人自我勉励而为。竟至于忘疲劳,能乐死而赴险难。这里,就启发我们以喜悦为宣导勉励,使之自觉主动而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老子也说:“天法道,道法自然。”育人之道,顺乎其性,又何尝不如此呢?以和悦为引领,循循善诱,激发潜能,凝聚心志,使其励志向学、乐学主动,成为志趣,不正是今天的愉快和谐教育吗?
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王阳明的“趋向鼓舞,中心喜悦”,都是强调和悦的教育。后来民主教育的生本与个性,情境教育的活泼生动,和谐教育的其乐融融,成功教育的跃跃欲试……都是愉悦的教育。杜威、陶行知、李吉林、魏书生……都是践行和研究的典范,愉快教育思想曾经而且一直给教育以深远影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潜能,开启心智,使之信心十足,就是十分有效的教育策略。即使脱颖而出的山东杜郎口与江苏洋思,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激励表现,也无不是为了解放学生,使之喜悦而趋向鼓舞,虽然风格迥异,却对教育教学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感悟。一样的规律,不同的课堂。当今的这些高效课堂以及成功的教育模式,搞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都浸透了这种教育思想或智慧,已经还必将硕果累累。
我们还注意到:兑卦的九二爻讲“孚兑,吉”,即以诚信的和悦待人,就吉祥。假的是不会永久的,强调教育要以诚相待。愉快教育绝不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表演,有诚信的自然而然的和諧教育,才能心悦而永久。因此,有诚信的和悦才真正可以作为教育的一种行为准则。
然而,任何一种原则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不排斥与多种原则的兼容,教育原则也不例外。如上所说,以和悦为引导固然好,但是正如人在社会中不会也不可能总是愉悦的一样,对于学生,无论你怎样致力于此,也不会和不可能总保持愉悦状态,也会且应当经历诸如喜怒忧伤悲恐惊等各种情绪的丰富体验。学生多数时候保持带有正能量的积极心态,对于学习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可是对于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智的全面成长,却不是仅仅维系某种状态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总维持某种状态。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工作,乃至处在各种不可预知的环境中,都不可能总是煦日和风,也会有独断的命令,会有压抑不平等诸多不快乃至忧愤,惊涛骇浪、荆棘丛生——都要面对。那么,我们培养适应未来的社会人,又怎能单以和悦为引导呢?如挫折教育就是截然相反却可以并行不悖的不可缺的教育。没有挫折的教育也是有缺憾的教育——这其实早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了的。只是我们要强调:重视和悦体验而能兼容挫折经历。如更多的时候,鼓励要比批评有效;但有时,有批评的表扬更有效。批评是警示唤醒,也是挫折教育;表扬是鼓舞激励,也是和悦的引领。如此等等,因材施教、刚柔兼济、因势利导,或取乎中庸,或有所偏重,因时因势取用,岂可模式划一、作茧自缚?但求异曲同工。我们在某种原则或教育模式炒得沸沸扬扬时,一定要结合当地教育情境,审时度势、兼顾权衡、取舍辩证,才不至顾此失彼。要有自己的理念与特色,乃至形成个性风格。
有人说:教育本是一种缺憾的艺术——这确实耐人寻味。追求尽善尽美,这无可非议。但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没有缺憾。只是因为我们常常觉出缺憾,才日臻完善。我们反思自己,也审视别人,就如我们学周易,也应有批判思维一样,不人云亦云、邯郸学步,为我所用,又有兼容。也如人和谐相处,以和为贵,却和而不同。不是左右逢源,也求圆融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