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与对策
2014-04-29汪锋
汪锋
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落实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在慢慢发生着令人可喜的积极变化。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逐渐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一线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教学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地提高,师生交往的民主化程度也不断提升。
同时,在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我们稍加留意便可发现,不少冠以“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名称的课堂教学事实上仍然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重视和解决的严峻问题。笔者拟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尝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并就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期引起教育界同仁对此问题的重视,权当抛砖引玉,求教与大方之家。
一、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效性可以说是教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前,教学有效性低下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笔者体会,以下几点是导致当前教学有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
1. 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当前,大量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是根据竞赛考试的要求或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对教学目标进行拔高。或者对新版教材的知识点做了不太适当的处理,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其次,新版教材的“过程式”的教材编排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被教师习以为常的旧版教材的“结论式”的知识编排方式所影响,很多教师仍然按照旧版教材的思路对新版教材进行教学,导致科学设计和严谨编排的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变成旧教材的翻版,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
2. 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全面。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认识不全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是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基础为出发点来处理教材,不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核心处理教材,而是从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特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造成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认知、学习水平,教学重点处理不得当,难点突破不科学,进而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3.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不够。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中受到严重的削弱。另一种的部分教师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由,过多地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能及时引导和必要的点拨,对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放任自流。这两种做法都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及时理解、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只能在课后继续“加班加点”,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也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4. 教师教学反思不足。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技巧。由于当前大部分教师跨班教学,教学负担重,教师精力有限,导致大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而导致教师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 通过业务学习,全面提高专业水平。教师专业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完善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储备以及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的在职学习,国培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的教师培训项目陆续开展,对提高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帮助很大。除了国家级的培训项目以外,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也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举办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教师互相切磋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帮助很大,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非常有帮助。
2. 努力做到“三备”,提高备课有效性。高质量的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具体途径之一。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提高备课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保证。备课应不仅仅围绕教学内容——教材进行,更要围绕教学对象——学生,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这三备在备课中同等重要。在备教材中,教师应该认真吃透大纲,仔细分析教材,对教学难点和重點做适当的处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生动化。在备学生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方法中,教师应尽量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3. 注重教学反馈,解决实际问题。维纳曾言:“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作为教学的控制者,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中,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学生的立场和看法,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则需要教师俯身聆听,与学生平等交流。多问一问学生“听明白了吗?”“还有需要再讲的吗?”“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等等,注重反馈,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效率。
4. 联系实际整合教材,突出教学重难点。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但是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实践内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教材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联系实际整合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点做出一些个性化的处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改革目标,也是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努力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教师多反思、多钻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就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