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2014-04-29丁泗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考察启示职业教育

丁泗

摘要:考察德国职业教育可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行业组织、国家政府、社会因素等作用下的外显特征与双元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师资队伍等内隐特色。结合实际国情,我国职业教育应从制度政策、人才培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得到启示。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69-04

2012年岁末,一行25人的职业教育考察团先后到达了德国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等城市,分别访问了柏林市政厅、德国工商总会、高等职业学院、职业中学、培训机构等,走进报告厅、课堂、实训场所等交流、听课、切磋。经过10多天的考察、访问,并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对比和印证,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形成了两方面主要认识:第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特有产物;第二,德国的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启示良多。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外显特征与内隐特色

(一)外显特征

一是行业组织的特殊作用。众所周知,世界上的大学发轫于中世纪的欧洲,早期的大学本身就是一种行会组织。德国最初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发源于中世纪的手工业行业培训,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行业组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考察中,德国工商总会的部门负责人、柏林市政厅教育官员、职业院校教授以及培训机构负责人都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行业组织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1)向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并参与政策的制定;(2)直接举办学校或培训机构,如汉堡经济管理学院就是由商会举办的私立学校;(3)配合学校和企业制订教学大纲;(4)审核企业接受培训的能力,并决定企业是否具备接受培训的资格;(5)监督双元制培训在企业是否真正有效实施,包括检查学员与企业的合同是否合法;(6)协调解决雇主与学员之间的矛盾等。

二是国家、政府的支撑作用。表现在:(1)立法的主体。作为一个法制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德国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奠定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法律地位,对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2)执法管理和协调组织主体,也被称之为技术控制,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共同组成的调控、监督系统,做到了依法兴教、依法执教、依法治教,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3)办学的主体。按照德国现行法律,许多应用技术大学和专科类的职业学院是由州政府举办的。柏林市政厅的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职业培训中心,下设职业培训学校。在德国,职业培训或者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免学费或基本免学费的,而各级政府财政每年要支付各级各类培训费或学费的四分之一。

三是多种社会因素的保障作用。(1)社会认同度高。双元制职业教育一步一步地伴随着德国经济社会而发展,其间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德国社会的广泛认同。从手工业时期促进工艺的精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赢得机器制造大国的地位,直至二战以后,为德国的经济恢复和国家振兴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从历史上看,德意志民族天生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民族素质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今天德国的这种优越感和认同感是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贡献分不开的。德国人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技术和设备都是可以花钱买到的,发明技术和生产设备的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2)教育发展水平高。德国在历史上就高度重视国民教育,普法战争胜利后,一位普鲁士元帅就自豪地宣称: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今天的德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需求与供给相对平衡。一方面,就读青年选择余地大。他们只要一次性通过高中毕业会考Abitur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申请入学,可以选择传统大学,也可选择应用技术大学或职业学院;可当年申请,也可以后申请。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作为基本教育中的两个门类,层次之分相对弱化。尽管从一般性来说,传统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会根据申请人的学业水平决定录取,但从普遍社会心理来讲,不同学校之间的高低贵贱之分不明显。而且,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以后还可以继续申请就读传统大学,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最高可达到研究生层次。(3)企业贡献率高。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作为双元之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企业的学徒,其次才是学校的学生。从性质上讲,是企业将其员工派到学校或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因此,企业要为学徒在校学习提供培训费和生活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费的大约3/4是由接受培训学员所在企业承担,1/4是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劳工部门承担。企业在学员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介入程度非常高,除积极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外,专科以下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业大约一半以上时间是在企业完成的。专科以上的职业教育是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企业,如此反复轮回,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寒暑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接受企业资助的学徒结业以后是否在资助企业工作,法律上没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多数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还是乐此不疲。其因有三,一是企业把是否具有培训资格作为打造企业形象的重要环节;二是多数培训学徒还是选择留在资助培训的企业工作;三是德国企业与企业家对国家、社会的忠诚和责任意识的驱动。

(二)内隐特色

1.双元的教育主体。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执教主体。学校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解决受教者在专业训练中“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学校所教的理论知识突出其实用性,并能在实践中及时转化使用。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实用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专业和实训课程约占课程总量的2/3,因此企业的执教主体地位更显突出。双元的执教主体形成了职业学校与企业两个施教场所,其中,企业的施教场所既有装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又有代表先进的技术水平的实际生产车间。而且,企业设备的先进性和生产过程的完整性一直处在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是学校的实训场所和条件无法企及的。这种两个执教主体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落到了实处,实践性特点得到了凸显。

2.双元的教学内容。即专业课程与普通课程。两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分别按照联邦教育与科技部制定的《职业培训条例》、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规定,学校的理论教学按照学校和教师编写的理论教材施教,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统一出版的实训教材进行。其中,普通课程大约占40%,专业课程大约占60%。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培训计划紧密配合,协调发展。根据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双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培养学生宽而深的理论基础、广而专的实践经验、工作技能、综合技能、整体联想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的行为能力进行。特别是普通课程,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强调非专业素养的培养,包括事业心和责任感、交往合作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系统的思维能力、跨专业的理解能力等。因此,德国双元制之父格奥尔格·凯申施泰纳把职业教育归之于人的素质教育的理想。

3.双元的师资队伍。就一般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而言,教师主要是指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学校的理论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具有接受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经历、从事本专业工作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由政府聘用,享受公务员待遇。而双元制大学的教师要求更高,由政府聘用的专职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历,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专业实践经历。由企业提供的实训教师既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他们既要有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历,又要有一定年限的职业经历,还要接受教育学、心理学考核,方能成为实训教师。应当指出,实训教师既是彰显双元制特色的亮点,又是双元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双元制大学内授课的教师,由少量的专职教师(教授)和大量的兼职教师构成。兼职教师来自应用科技大学、传统大学和行业实践领域,其中,以来自行业实践领域的兼职教师为主。

战后乃至新世纪以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德国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所作的贡献举世公认。不仅如此,西方各国包括英、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积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同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推出一系列促进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划、政策,使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职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扩大就业人口、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国家尽管政治制度相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同,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教育体制机制不同,在运作机制和培养模式上,都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各显神通,多元发展,无一个复制照抄的克隆者。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特有产物,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抄硬搬,要在充分学习借鉴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寻求一条既要兼顾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启示之一:从政策和法律层面加快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支持。法律不仅规定了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学校和培训机构保障学员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了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具体的行为规则。这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重视职业教育在富民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调整政策、制定法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了《UNESCO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战略》《波恩宣言》;经济合作发展组织2010年出台了《为了工作的学习——OECD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报告》;欧盟2010年发布了《欧洲2020战略》《2011—2020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布鲁日公报》;美国2009年国会发布了《技能战略:确保美国工人和行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能》;英国2010年颁布了《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为可持续发展而对技能投入》;德国在2005年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2008年又发布了《德雷斯顿宣言》等等。上述政策和法律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技能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以及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监测与评估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路径和举措,为职业教育应对新形势、推进新发展、实现新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从政策和法律方面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奠定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应成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启示之二: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德国职业教育从社会培训到技能型的研究生教育,从社会培训机构到双元制大学,形成了一座四通八达、选择面广的立交桥,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对接受职业教育的不同选择要求,又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为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容发展作出了贡献。我国目前社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遍地开花,接受培训、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基本得到满足。专科层次的学校基本上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从数量上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提高的重要支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凤毛麟角,一些地区探索开展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少量本科生的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尚未诞生。这种受众甚多,层次不全的现状对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提出了急切的、刚性的呼唤。此其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攀升,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要求不那么突出了,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要求却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入学门槛的逐步降低,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积淀又强化了这种需求。此其二。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的岗位标准和技能水平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需求,即便是一些民族艺术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光大,也离不开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装备的支撑和涵养。此其三。一些地域性较强的特色专业在一些中高职院校传统深厚、培养的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高,但受制于学校的办学层次,无法培养专科或本科层次的学生,而一些本科院校凭借政府批准的天然层次优势,在办学历史和办学资源较弱的情况下,开设了相关专业,其结果不仅体现了一种不公平竞争,而且向社会展现了一种不公正机制。此其四。职业教育立交桥的缺失,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求实践、实务能力强,上岗即顶岗,而一些招聘的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师却要上岗培训或转岗培训,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大遗憾。此其五。

启示之三:积极打造协调共进、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依赖于行业组织、国家政府、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悉心打造。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呈现出一主两辅的特点,即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基本上是一家独大,行业和私人办学为辅,两者相加,远不到一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学,投入有保障,办学行为规范,但在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殊规律的育人机制、培养模式方面,显得渠道不畅,资源不足。因此,各级政府应从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政府的、法律的、行业企业的、民间的、舆论的等等,真正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营造一个协调共进、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形成一个互动互惠、健康发展的办学环境,让学校一心一意抓内涵建设,实实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校企合作为例,合作协议天天签,合作联盟不断建,但实际效果与政策要求相比,与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比较多的是一个岗位一呆几个月,定岗实习变成了顶岗上班,而不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轮岗培训、多岗位锻炼。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政府部门配备了一定资金,但要求高、考核多。实际上,靠那点专项资金,靠学校的实力,难以建设展示当今发展水平的实验实训中心,更不用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一些需要重装备的实验实训中心,不断面临着办学成本高、实验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的窘境。根本的出路在校企合作,因为,最先进的技术在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在企业,但企业甚至是行业为什么要用比较大的成本代价来为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为本企业或本行业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作贡献?这里,衍生出来的问题是机制的缺失,而机制的建构,主要职责在国家、政府。

考察是短暂的,省察和思变是长久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至今也没有停止改革、发展、完善的进程,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他山之玉,但更需要我们一代职教人用不息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在探索、创新、改革中完善机制、提升水平。

(责任编辑:曹鸿骅)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DING Si

(Wuxi Institute of Arts & Technology, Yixing 214206,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data verification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essay reveals the explicit features affected by industry organizations,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implicit features including the educational subjects, contents, and faculties of dual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security system.

Key words: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考察启示职业教育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组织的系统考察
从实地考察课改实验区透视中专新课改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解析南顿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