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互文修辞结构研究

2014-04-29黄小平

北方论丛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互文中国

黄小平

[摘要]互文性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形式和意义研究不同,能揭示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互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互文的修辞结构是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是作者的意图的反映。其实质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互文的修辞结构研究证明了传统性与独创性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优秀的作品既有独创,又有借用和影响,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互文;修辞结构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3-0060-07

中国古代是诗歌的王国,诗歌形式大致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古典诗歌的研究主要有从诗歌形式的研究,如平仄、押韵、对仗、用词等;修辞手法的研究,如比喻、夸张等;意义的研究,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这些研究突出的是诗歌的本体研究,但诗歌是交际的媒介,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修辞行为,修辞行为的主要参数有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互文性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能揭示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之间的关系。

后一代诗歌表现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对其他文体和艺术的借鉴和吸收。这种继承、借鉴和吸收呈现出互文性的特征。互文结构体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意图、语义和功能。

互文性由法国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在语篇研究中至少有两种含义:其一,互文性是指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利用其大脑贮藏的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进行的无意识的意义创造;其二,互文性是指作者在生成的语篇中对其他语篇的具体指涉。

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简称 RST 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 Mann & Thomps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语篇修辞结构是篇章各个单元之间的修辞关系,是语篇的层级结构的形式化。根据RST理论,修辞关系就是语篇中具有功能整体性的文本片段(即语篇单元)之间的连贯关系,反映著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自然语篇的生成和理解都有影响。这些不同的语篇单元由一定的语义关系组成较大的功能单元,较大的功能单元与同层次或不同层次的其他功能单元组成更大的功能单元,直至形成语篇。语篇单元有核心和非核心单元或核心和辅助单元之分。修辞结构理论认为功能关系可用不同的表达效果来描写,具体包括作者的目的、作者对读者的假定以及要达到的效果等。

RST提出的核心—辅助关系是一种最为频繁出现的结构模式,表明语篇的两个“跨度”(通常是邻接的)是相关的,即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都具有某些具体的作用。跨度能够与别的单位或跨度相连接,这样语篇就连接为一个等级结构,最大的跨度可包括整个语篇。也就是说,语篇单元可以是小句、句组和语篇。因此,修辞结构关系分析能揭示文本中丰富的关于作意图、语义、连贯和语篇结构方面的综合信息。本文主要分析互文本与正文本之间的修辞结构关系。正文本是正文、文本、当前文本、或主文本①。本文的正文本是小句、句组或语篇。互文本是进入正文本的其他文本。

RST理论认为,完整和连贯的语篇中语篇单元之间存在各种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定义为修辞关系,即语篇关系。互文本是语篇单元,与文本中的前或后单元之间形成各种语义关系,即修辞关系,因此,分析互文的修辞关系可以揭示文本与其他文本在语义上的联系,从而揭示语篇是如何成为人类交际有效的和可理解的工具的功能和结构[1](p255)。

修辞结构理论分析能捕捉到语篇的交际意图、语义信息和文本本身的特征。

我们把作者表示为W(Writer),读者表示为R(Reader),正文本表示为N(Nucleus),互文本表示为S(Satellite)。

一、字互文的修辞结构

字互文互文有4种能指:互文性理论、参互成文过程、互文本或“互文空间和互动关系”。这里指参互成文或互文本(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是汉语中的析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合体字占多数,析字正是利用汉字这个特点。析字是对字形结构进行拆解、分离、组合和增损来表情达意、寄意寓理。如:

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黄庭坚《两同心》)[2](p317)

“好”字拆开为“女边着子”,“闷”字拆开为“门里挑心”。词连在一起为:“你共人,好;争知我,闷。”意思是:你和别人好;怎知道我内心的愁闷啊。

互文本:好,闷。互文本是以析字的方式进入正文本,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又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吴文英《唐多令》)[3](p193)

“愁”拆开成“心”上“秋”,“心”上“秋”合并即为“愁”。两者一明一暗,一合一散,相关互补,双关隐义。

互文本:愁。互文本是以析字的方式进入正文本,丰富了诗句的意义。

修辞结构关系:正文本+互文本(背景关系)或N+S(背景关系)。

对N的限制:无

对S的限制:S的内容在时间上先于N的内容发生或存在

对N+S组合的限制:S增强了R理解N中某一元素的能力

W意图要达到的效果:N对S的理解增强了

效果的落点:N

背景关系涉及到正文本和副文本,根据相对的地位,正文本为核心,互文本为辅助。作者认为,正文本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但对正文本理解有难度,读者可以通过互文本的阅读来解除难度。也就是说,读者知道了“女边着子”是“好”字,“门里挑心”是“闷”字,就能理解正文内容。不直接用“好”和“闷”而用“女边着子”和“门里挑心”增加了词的信息量,丰富了词的内涵,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字互文的实质是字与偏旁的关系,即合体字与偏旁组合的关系。如上例的“好”由偏旁“女”、“子”组成;“闷”由“门”、“心”组成。“女边着子”与“好”字形成互文,“门里挑心”与“闷”字形成互文。正文本“女边着子”隐含着或指示着“好”字(互文本),“门里挑心” 隐含着或指示着“闷”字(互文本)。这种关系就是背景关系,即正文本与互文本的修辞结构(深层语义)关系是背景关系。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析字的深层语义关系。

二、词、句互文的修辞结构

词、句互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形成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是一定的成分之间的互相补充,从而使语义得到补充和丰富。

(一)词语互文

词语互文是指同句中前后两个互相对应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时和汉时互文,月和关互文。意思是“秦时汉时明月关。” 这也称“易位互文”,是指相应词语必须按原样搬至对方恰当位置上的一种互文。语义互相补充。

互文本: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互文本因对称的方式进入正文的同句对应位置。

(二)句子互文

句子互文是上里省略了下句中出现的词语,下句省略了上句中出现的词语,上下句的对应的词语具有互相补充。如: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枝枝和叶叶互文。意思是“枝枝叶叶相覆盖,叶叶枝枝相交通”。

互文本:枝枝相覆盖和叶叶相交通。互文本因对称的方式进入正文的上下句的位置。

(三)多句互文

多句互文是指三句或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之间意义形成整体的方式。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东市”、“西市”、“南市”和“北市”互文,“买骏马”、“买鞍鞯”、“买髻头”和“买长鞭”互文,句意是跑遍了许多集市,购置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

互文本: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和北市买长鞭。互文本因对称的方式进入正文的多句式的位置。

以上归纳如下:

互文本:词语或句子。

修辞结构关系:正文本+互文本(并加关系)或N+S(并加关系)。

对N的限制:无

对S的限制:S与N具有相同的结构方式、相同的功能、相同或不同的意义

对N+S组合的限制:各个单元起同样的功能,对W表达意图的重要性也相等

W意图要达到的效果:R意识到在上一层语篇单元中起同种修辞作用的单元不止一个且重要性相等,各个单元组合起来形成各单元意义的相加

效果的落点:N和S

作者认为,通过对S的阅读可以加深对N的理解。也就是说,互文本进入正文后形成了两个对等的单元,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因为诗歌很讲究简洁、精炼,这样省略后诗的表达反而更加凝练而有韵味。

词语、句子互文是前后文各省略一个对举的词或词组,这使得语言精要、简洁,使有限的文字容纳尽可能多的意义。省略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丰富了信息内容,使读者的阅读更加有趣味。

词语、句子互文的实质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文本中相对应的位置的重复词语、句子可以精简,形成语言形式上的对称,意义上的相互补充。由于精简使文本的信息量减少,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延长了思考的时间,从而实现了作者的意图,又使文本更精彩、更具吸引力。

正文本与互文本的修辞结构关系是并加关系,正文本与互文本的意义相加形成整体意义。

三、用典的修辞结构

典故和引文是互文的类型。用典是诗歌中使用典故,“引书以助文”,使少量的语言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内容。如: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望蓟门》)[4](p67)

诗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用了两个典故: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终以功封定远侯。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互文本:投笔吏和请长缨。“投笔吏”和“请长缨”以典故形式进入正文本。

修辞结构关系:正文本+互文本(详述关系)或N+S(详述关系)。

对N的限制:R在读到S之前不能充分理解N

对S的限制:S的内容在时间上先于N的内容发生或存在

对N+S组合的限制:S增强了R理解N中某一元素的能力

W意图要达到的效果:N对S的理解增强了

效果的落点:N和S

详述关系涉及到正文本和互文本,根据相对的地位,正文本为核心,互文本为辅助。作者认为,正文本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但对正文本理解不充分,读者可以通过互文本的阅读来达到全面的理解。互文本提供了详细的内容,利于对正的理解。互文本是“文中之文”,又是“文外之文”;既融于文本,又系联文外。

互文本使正文本更为精练概括、委婉含蓄,更富于思想内涵,并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富于文化蕴涵和历史深度。

四、体裁互文的修辞结构

体裁互文是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的混合交融。事实上,大部分语篇都是多种语言风格或体裁互文(混合交融)的产物。体裁互文有以文为诗、以词为词等。

(一)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是以散文的题材、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还包括以议论为诗和以赋为诗。

1.以散文为诗

“以散文为诗”是以散文的笔法为诗。

“以文为诗”在语言方面,表现为“字法”、“句法”,即“文从字顺”,也就是说,语言要平直、简洁、不晦涩等等。

以散文字法入诗是指在诗歌中运用散文用字入诗,如新鲜词汇、引用或点化经史典籍中词语、虚字等。如: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

鹧鸪钩辀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韩愈《杏花》)[5](p356)

诗中的“能”、“镇”是唐人口语,为“常”、“尽”之意。又如:

游人脚下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苏轼《有美堂暴雨》)[6](p453)

其中“顽”字、“拨”字运用精妙。“十分潋滟金尊凸”从“酒凸觥心潋滟光”(杜牧《牛栏夜宴》)化出,“千杖敲铿羯鼓催”化用南卓《羯鼓录》:“羯鼓,其声焦杀呜烈,尤宜促曲急破。宋开府璟善击羯鼓,尝曰‘……手如白雨点”。

又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5](p1257)

诗中运用了四个虚词:“如”、“却”、“最”、“绝”,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虚词使全诗曲折跳跃。

以散文文句法入诗是指在诗歌中摒弃律句、对句,运用散文的句式、句法破坏诗歌对称、回环的节奏、韵律等诗歌语言的规则。具体表现为一是指突破诗歌惯常断句形式,采用散文文句法之势随意断句;二是指在五七言古体诗中突破五言与七言诗句字数变化丰富。如: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采蕨子山,缗鱼于泉;我徂京师,不远其还。(韩愈《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其二)

诗中运用古文句法,尽量求散,摒除骈句,形成句式错落有致。又如: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韩愈《汴州乱二首》)

诗中“母从子走者为谁”是节奏是上五下二。又如: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付闲人。

——(韩愈《忽忽》)

此诗融合了十一、六、十一、七、三、七、七等多种句式。

以散文结构章法入诗是指以散文的布局谋篇之法来创作诗歌,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7](p148)

诗歌采用散文化的篇章结构。诗叙事以时间为顺序,即以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及结果为顺序,用语朴实,简洁明了。使用设问方式,自问自答,围绕中心,逐层深入。

“以文为诗”体现出了宏博浩大的气势。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韩愈《调张籍》)

全诗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是诗人思想境界的体现。

“以文为诗”表现出宏博浩大的气势。

在诗歌语言方面,“以文为诗”运用新语(词)、虚字、俗语、方言及散文章法等, 丰富了诗歌语言;在诗歌内容方面, “以文为诗”采用了政论、赠序、传记、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拓展了诗歌的内容。

诗重句法而文重章法, 诗以得情而文以得理。“诗文各有体”,散文和诗歌的不同体现在:在表现方法上, 散文多用以记叙、说理,常用直说方式,而诗歌多用以抒情、状物,常用比兴之法,以情动人;在形式上,散文更为自由、流畅、平易,诗重含蓄、凝练、典雅;在创作上, 散文用记叙生动、论断明确、语言流畅,来以理服人,而诗歌用更丰富的感情、更洗练的语言,来感染读者。也就是说,诗以抒情言志,以含蓄为美;文以宗经明道,以明理为上。“以文为诗”既保持传统的本色,又增添自由、亲切、灵活的内容和形式,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扩展和丰富。

互文本:散文笔法,即散文的题材、篇章结构、字法、句法、风格等艺术方法。

2.以议论为诗

以议论为诗是指在诗歌中直接说理或发表议论,从而阐明某种道理,用哲理来打动读者。如:

人生到处知何以?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前半部为议论,人生的短暂、不定如偶留之痕迹的雪泥鸿爪。全诗表达了人的一生,偶留之迹,随时变灭,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必过分怀念。怀念也只是鞭策自己珍惜现在,奋发向前,开拓未来。

作者把思想、认识、意见、道理,融入诗歌的形式中,形成思辨深刻的议论,生动的形象,严密的逻辑,从而打动读者。即议论融于景、寓于情、依于事,诗理富于趣、趋于妙、入于神,发人深省。

互文本:议论的方法。

3.以赋为诗

诗言情,赋体物;诗重妙悟,赋重直铺;诗贵精约,赋贵壮丽。以赋为诗是以赋的笔法为诗,即以赋体的铺张扬厉、经纬交织等手法为诗。用世界的物态变化,缠绵悱恻的曲转旁达,波澜壮阔的巨丽来感染读者。如: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鲍照《咏史》)[8](p167)

诗铺陈五都的财利、高位、街衢、飞甍、士子、游客、星星、轩盖、鞍马等举世繁华之状,与淡泊名利的严君平形成鲜明对比。又如:

八境见图画,鬰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靑未变叶,鳞甲欲生洲。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故国千峰外,髙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苏轼《郁孤台》)

苏轼以赋的手法俯瞰天地,居高临下,将崆峒、章贡、绿叶、鳞甲、水面、水声、岚气、城树、滩声、市楼、烟云、岭路等意象,一一铺开,顺理成章。诗作想象奇特,意象新奇生动并以意象来组织篇章。

以赋为诗拓展了诗歌的疆域,使诗歌用铺张扬厉世界的物态变化,缠绵悱恻的曲转旁达,波澜壮阔的巨丽来感染读者。

(二)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是以诗的笔法写词。诗与词是不同的体裁,诗为正宗,词为俗,有“诗言志”,“词抒情”,“诗为宗”,“词为艳科”的说法。以诗为词改变了词的地位,使词的地位与诗同等,这是词本体的飞跃。

“以诗为词”是以诗法入词,具体表现为:意境风格上,强调豪放悲壮;在创作上,但求直抒胸怀,不拘泥于声调格律;在艺术上,把诗的表现手法,如排比、夸张、铺陈、拟人、对话、用典等运用到词中。如: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9](p23)

词作豪放悲壮,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集诗、文、经、史于一炉。诗、文、经、史是诗歌常用的题材,豪放悲壮是诗歌的风格。

怀古、感旧、述怀、记游、说理、咏史、讽时、悼亡、宴游、出猎、送别、煮茶品茗、田园、山水景物等皆用于词。又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山猎》)

词作运用独特比喻与象征表现了一个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形象。同时词作是“不协音律”,即扩大词的音乐表现能力,使它能表达多种歌唱风格、歌唱声情,表现更为复杂多样的思想和感情。

以诗为词打破了诗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涉及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了词的语言、表现手法,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文体。

互文本:诗的笔法,即诗的题材、篇章结构、字法、句法、风格等。

以上可归纳为:

互文本:散文、议论、赋的笔法,诗歌笔法。

修辞结构关系:正文本+互文本(附加关系)或N+S(附加关系)。

对N的限制:N在语义上与S是对等或并列可比的

对S的限制:无

对N+S组合的限制:N和S在语境上有主次之分,N更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W意图要达到的效果:R意识到N提供了附加的信息,且是W要强调的重点

效果的落点:N+S

正文本与互文本的修辞结构中“文中有诗,诗中有文”。也就是说,互文本以散文、论文、赋的笔法进入诗歌,以诗歌的笔法进入词,以诗歌和词作为正文本,正文本(诗歌)中又呈现出散文、议论、赋的特征,正文本(词)表现了诗歌的特征。互文本丰富了正文本,使正文本开拓出新的空间和吸引力。

“文尚典实,诗贵清空;诗主风神,文先理道。”[10](p125)“文显而直,诗曲而隐。”[11](p4)

诗歌与散文是体裁的不同类别,散文的特征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使诗歌丰富了表现的能力。散文化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的使用,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使诗歌更自由流畅、朴素自然。

诗歌与词是体裁的不同类别,以诗写词改变了词的地位,使词与诗歌并列,成为一种文学体式。

以其他体裁入诗,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使诗歌拥有灵活、自由、多样的抒情达意的能力。“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12](p1195)事实上,散文的章法、句法和议论方式引入诗中,极大地拓展了诗歌体裁的表现力,其历史贡献已为当代学者所公认。[13](pp183-206)明代著名评点家孙蟾曾说:“《赤壁赋》自是千古绝作,即废记、赋法何伤?且体从何起?长卿《子虚》,已乖屈宋;苏李五言,宁规四诗?《屈原传》不类序乎,《货殖传》不类志乎?《扬子云赞》非传乎?《昔昔盐》非排律乎?何独诧于欧记苏赋也?故能废前法者乃为雄。”[14](p16)

五、仿拟的修辞结构

仿拟是指依照已有作品进行模仿,即在原作品的思想内容、结构体式、语言风格或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模仿以表情达意。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两首诗比较,韵相同:《黄鹤楼》:楼、悠、洲、愁。《登金陵凤凰台》:流、丘、洲、愁。体裁相同:格律诗。内容相同:怀古伤今。两首诗在价值指向、结构安排、感情色彩、意脉流程等上又有不同,如写历史,崔诗是以祢衡暗喻自己的不得志,李白则以六朝的覆灭表达繁华不能长久的悲叹;写自然景象,崔诗用以烘托进退失据的孤独苦闷,李诗则是暗示自然的永恒性;写愁绪,崔诗是乡愁,李诗是入仕无门之愁;写思路,崔诗句意舒缓有致,李诗则一联一意。

崔诗有崔诗的绝妙,李诗有李诗的独特,李白的诗显然受到了崔颢诗作的影响,但是,李白并不否认模仿,明确地表示出了自己对崔诗的欣赏,并表示出一定程度的焦虑,这种焦虑机制又产生了竞争机制,使诗人决心重新创作新诗。

仿拟挑战经典、开拓创新。仿拟可以在思想内容、结构体式、语言风格或表达方式等方面超越原作,开拓创新。

互文本:崔诗(前文本)。

修辞结构关系:正文本+互文本(附加关系)或N+S(附加关系);

对N的限制:N在语义上与S是对等或并列可比的;

对S的限制:S是重要的;

对N+S组合的限制:N和S在语境上没有主次之分,N更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W意图要达到的效果:R意识到N提供了附加的信息,且是W要强调的重点;

效果的落点:N+S。

正文本与互文本形成附加关系,正文本是在互文本基础上有所突破,因为互文本本身又是重要的,只有与互文本相等或超越,才能保证正文本的价值。

RST理论旨在描述、阐明语篇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指语篇的连贯关系,表明语篇两部分之间连接的类型,语篇的每部分都具有某种功能,读者从中能够清楚地理解该部分为什么存在。作者把篇章的两部分放在一起的理由称为效果,效果呈现作者的意图。因此,修辞结构理论是一种包括作者和读者的语篇形成过程的分析和描写的理论。修辞结构分析能够展现语篇的修辞功能,预测交际的效果。RST理论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将不同主体(作者、读者、分析者和学术群体)融为一体,阐释语言形式如何表达意义。简言之,修辞结构理论(RST)是一种功能性语篇结构理论,立足于分析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并解释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如何通过语篇建立与读者的反应来实现的。

六、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传统,如前代的文体样式是以互文本的形式进入后代的文体式样(正文本)形成新的表达方式,也就生成了新的主流的文体样式,如词、曲等。互文理论解释了句子、篇章语义丰富的方法,如字、词、句的互文解释了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义相融合成为更丰富的语义。体裁互文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裁的融合来丰富文体的表现力和社会效果。互文的修辞结构是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是作者的意图的反映。实质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互文本形式有字、词语、句子、不同体裁的笔法等。互文本进入正文本形成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也就是说,字、词语、句子、散文、议论、赋的笔法进入诗歌的修辞结构关系和诗歌笔法进入词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修辞结构关系揭示了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的意图、语篇结构、连贯及作者想要达到的交际效果等。

互文的修辞结构研究证明了传统性与独创性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优秀的作品既有独创,又有借用和影响,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表现了互文性的特征之一多元性。“多元”是指 “多因素”、“多层次”、“多系统”和“多维度”,或“跨因素”、“跨层次”、“跨系统”、“跨维度”,是指“多角度”、“多视界”、“多方法”。“多元性”一是指事物整体与事物构成的因素之间的多元,即多因素、多层次;二是指事物与诸因素或诸因素之间的多元互动,互相作用、相互关联;三是事物与事物、世界之间的多元互动,互相作用、相互关联。

互文关系是语篇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本体上,互文关系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依存、彼此对释、意义共生的条件或环境;从话语理解上,互文关系是主体的对话关系,是交际双方的协商、讨论,从而达到交际的理解、接受;从认识论上,互文关系是人们以关系的方式把握知识、经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上,互文关系作为人们认知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和传播的具体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模式、一种框架。

[参考文献]

[1]Mann, W.C. &Thompson, S.A.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M].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ISI) Reprint no. ISI/ RS-87-190,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87.

[2]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刘琳,等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周密.绝妙好词译注[M].邓乔彬,等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钱钟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苏轼.苏轼诗集合注[M].(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等校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陶潜.陶渊明集全译[M].郭维森,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8]胡大雷选注.谢灵运鲍照诗选[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9]苏轼.苏轼诗集合注[M].吕观仁注.长沙:岳麓书社,2005.

[10]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2]赵翼.瓯北诗话﹒卷5[M].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第2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程千帆.韩愈以文为诗说[A].古诗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孙镶.与余君房论文书[A].姚江孙月峰先生全集﹒卷9[M].嘉庆十九年孙氏重刊本.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红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默]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互文中国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英媒:“中国”成美国网络威胁敏感词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