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例谈
2014-04-29张李萍
张李萍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目繁多,流派各异,题材丰富,意蕴深远。这些古典诗词作品,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古代诗人的社会生活,或人生阅历,或情感意蕴,或理想抱负等,对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或者在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时,过于程序化、浅显化、个性化等。因此,笔者建议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引入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之中,以此改变目前不甚理想的古典诗词教学状况。
一、浅吟低唱,细品古典诗词音乐美
沈括曾言:“古诗皆诛之,然后以声依泳以成曲,谓之协律。”(《梦溪笔谈》卷五)由此可见,古典诗词原本就是诗乐合一、每篇都可以合乐歌咏的,孔子就曾将《诗经》305篇“弦歌之”。当然,也可以无乐而徒歌,比如《韩诗外传》就有对孔子的弟子原宪徒歌的记载:“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沃于天地,如出金石。”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古人是如何“弦歌之”抑或徒歌之的,但是现代意义的古典诗词浅吟低唱则是有谱可依的。依据古典诗词语言的内部节奏浅吟低唱。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中国近体诗,每句七言或者五言,主要由平(平声)与仄(上去入声)有规律地组合而构成。平声是平调,读之声调低平,可以任意拉长;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三者有升有降,但不能拉长。以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为例,吟诵起来的节奏为:“烟笼寒水月笼沙”,“平仄平仄仄仄平”,“夜泊秦淮近酒家”,“仄平平平仄仄平”, “商女不知亡国恨”,“平仄仄平平仄仄”,“隔江犹唱后庭花”“平平仄仄仄平平”。音高的“低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低高高低”“低高高低低高高”“低低高高高低低”。音长的“长短长短短短长”“短长长长短短长”“长短短长长短短”“长长短短短长长”。全诗语句如此极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之浅吟低唱,可以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音乐美的独特感受。
二、启动想象,感知古典诗词语言美
想象是鉴赏主体对鉴赏客体的表象进行认知、加工和改造后重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引导学生在认知、理解、记忆古典诗词大意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维活动过程,还原古典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可以顺利解决古典诗词因为时空跨度大而给学生带来的鉴赏困难。
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这首诗语言凝练精美,时空跨度大,场景转换迅速,写法夸张。教学时,首先要引導学生深入理解其表象化的语言,继之引导学生将其语言强化、活化、优化、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即在鉴赏这首古典诗词时,通过展示下列预设题,引导学生启动丰富的想象思维,将诗歌中静态的语言转化成精美的、立体的、幻化的画面:①这首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雪景具有怎样的美学特质?②这首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动人的场景?请用最简单的语言一一概括。③你最欣赏这首诗歌中描绘的哪一个场景?理由何在?④请启动你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歌中你认为最凝练、最精美、最言简义丰的一句或一联所营造的“空白”进行合情合理地补写。⑤请在下列两种写作方式中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这首诗歌。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模式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或散文;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出多幕话剧。
三、细读深品,品鉴古典诗词情志美
中国古代素有“诗言志”之说。可见,我国古代诗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横空出世的古典诗词创作艺术才华,更在于他们在诗歌中借营造优美、深远的意境而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人生抱负。比如《木兰诗》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和平、孝敬父母、热爱祖国、代父从军、不慕荣华富贵的女中豪杰木兰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白居易的《观刈麦》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人自我形象,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营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杀敌报国、保卫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豪情壮志;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通过塑造一个热爱田园生活、怡然自得的诗人自我形象——隐士形象,表现了诗人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然而,中国古典诗词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她是诉之于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读者通过细读深品和启动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深切地感知诗人寄寓于其中的丰富情感。故此,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深品的鉴赏方法细细品味、感知诗人寄寓于其中的高尚品格和美丽情操,以此达到陶冶、熏陶学生美丽情操和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目的。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诗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好情操精心构建的精美的艺术堡垒。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深品的途径遨游其中,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古典诗词特有的音韵美、语言美等的巡礼,更是穿越广袤的时空与我国古代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近距离、深层次、多维度的精神交流。这样的巡礼、这样的交流,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情操和人生价值观等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既如此,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江苏南通如东古坳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