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阅读的有效路径探索

2014-04-29陈玲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拓展阅读有效路径

陈玲

摘要:课内拓展阅读不应是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的“点缀品”,而应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需品”。在当前“语用”的大背景下,积极高效的课内拓展阅读应注重以下几点:关注学情、关注文体、关注情感、指向理解、指向积累、指向表达。

关键词:语用;拓展阅读;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62-0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有力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实施新课改以来,拓展阅读作为课堂教学强有力的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效果更为凸显,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逐渐成为新课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在新课改逐渐走入深水区、“语用”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拓展阅读”当关注什么,指向何方呢?

一、关注学情——拓展阅读的前提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了解学生学情,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教学放在最近发展区,是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建构的过程,精心选择拓展阅读的内容与组织形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拓展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事情,要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一位教师设计《司马光》(苏教版一下)一课,很好地抓住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不随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用“猜照片”的方式对课文进行了拓展,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师:同学们,司马光在我国历史上很有名,他小时候就砸缸救人,而且长大后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里有三张照片,你能猜一猜哪一张是长大的司马光吗?(出示:司马光、钱钟书、岳飞的照片)你可以先说说哪一张一定不是,为什么?

生:第二张一定不是。因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他不是。

师:是的。课文里的“古时候”指的是宋朝,离现在有九百多年了。那么继续猜,是第一张还是第三张呢?(多数学生猜将军穿戴的“岳飞”)

师:呵呵,同学们觉得小时候的司马光都那么厉害,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的。对吗?不过呀,长大的司马光并没有当大将军,而是当上了大宰相哦!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撰写了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资治通鉴》(课件出示)。同学们长大后一定要读一读这部书哦。[1]

二、关注文体——拓展阅读的基础

不同的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不同,教学价值也就不一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者必须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选入小学教材的文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一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2]对不同的文体,应该遵照其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拓展的内容也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文体特点的把握。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苏教版六下)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等。笔者引导学生首先关注文体,然后紧紧把握说明文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1.找准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理清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3.把握说明方法——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比较生动形象。

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印象更加深刻,笔者集中展示了《鲸》《松鼠》《大自然的文字》《麋鹿》等片段,让学生朗读、比较、积累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片段一: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鲸》(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介绍了要说明事物的身长、体重、生长速度,寿命等,语言简明精确)

片段二: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麋鹿》(运用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突出了要说明事物的外形奇特,语言形象生动)

有些课文的文体把握需要费一番心思,同样是以动物的名称命题,有的属于说明文,有的则是状物类散文,比如《灰椋鸟》,教学时就要关注其语言表达和意境描写了。教学中如果我们渗透文体意识,自觉培养学生的文体素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寓言的方法读寓言,用诗歌的方法读诗歌,最终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

三、指向理解——拓展阅读的重点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为学生建构完整的语用能力体系,包括以“思”为核心、以“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综合语用能力。具体到一篇课文,不仅仅是阅读的材料,更是学生个性化、情境化学习、思考、活动的平台。[3]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用能力提升的基础。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言:“没有理解,阅读就只是追随书页的记号。”拓展作为教学的补充,必当为学生正确、深入理解文本服务。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篇课文《孔子游春》(苏教版六下),其中的两处拓展就指向了对教材的深度理解。

1.加深对“水”的理解

(出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王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水的“有情义”,他引用了四句写水的古诗句: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曲,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图文表现水的方、长、直、曲……但无论其形如何,却始终“流必向下,和顺温柔”,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水的有情有义,令人动容。

2.加深对“人”的理解

为了突出孔子的德行兼备、至仁至义、至尊至圣,王老师在最后总结全文的时候,他声情并茂地说:司马迁曾赞美过孔子——(课件出示原文和译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师生分别对读。)孔子是一位老师,一位德行兼备的老师,也是我们一代代人的老师。让我们向这位好老师致敬——生齐读:高山仰止……

此处拓展,引用历史学家司马迁赞美孔子的原文和译文,通过师生对读、学生齐读,使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更加丰满与鲜活,深入学生之心。

四、指向积累——拓展阅读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这是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当前,教师们注重积累的意识并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很多教师只是为拓展而拓展:结课的时候把拓展阅读的书目作为家庭作业,随口推荐给学生阅读。至于学生在课外是否阅读,教师没有任何反馈和检查。这样的拓展就是形同虚设了。

找准教材与拓展材料契合的点,把拓展从课外拉进课内,通过引读、比较、欣赏、展示、评价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激发学生积累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最为常见的是两种拓展形式:

1.由课文节选拓展到原著阅读。笔者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六下)的时候安排了这样一处拓展:(1)学生品读“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种菜、除草、浇菜等事情,充分感受“祖父”对“我”的疼爱——无条件的包容之爱。(2)关注作者反复描写的祖父的神态——笑。(3)课件出示原著中的一段文字: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指读,齐读)(4)想起祖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笑盈盈”的样子,就是他爽朗的笑声。读到这里,你感觉作者的童年——(生)很幸福!可是——课件出示作家茅盾先生评价《呼兰河传》的一段话: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为什么呢?课件依次出示原文中的几个片段,学生品读思悟,把积累的触角自然伸向了原著《呼兰河传》。

2.相同主题的拓展阅读。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可以拓展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巴金笔下的“母亲”:母亲对儿女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

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不待教师讲只言片语,学生自可深刻领悟“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只是形式各不相同。

五、指向表达——拓展阅读的根本

学生语用能力的获得,不是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教会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自我发展出来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交流或习作”的人,而不是培养“懂得语言”“谈论语言”的人。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语用情景,设计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的练习,保证每位学生均有言语表达的机会。

笔者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下)时,把感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了课文资源进行拓展阅读:

1.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家苏叔阳抓住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放风筝的典型事例,表达了对乐观、坚强的刘老师的敬佩之情。

2.引读第2自然段,质疑: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好像与刘老师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删除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里的写景不是仅仅为了写美春天,作者刻意选择的“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和漫天飞舞的风筝,恰是放飞对刘老师敬爱、思念之情的“联结点”,相机总结: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经常出现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

3.拓展阅读运用此写法的课文段落:(1)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爱之链》(2)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爱如茉莉》(3)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啊!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孔子游春》。

4.学生迁移、仿写写景的句子。如教学《船长》(苏教版六上)一课,笔者发现大文豪雨果的这部短篇小说运用“短句子”来烘托紧张的环境,表现人物镇定果敢的品质。为了让学生感受“短句子”的魅力,笔者出示了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主要集中在6—21自然段的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一段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读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此时此刻多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会削弱文本的美感。在此基础上,笔者展示了人教版的一篇课文《桥》,文本中大量的短句子强力渲染了洪水的“无情”和老汉对村民的“深情”,相机总结:有时候,言简意赅的表达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课文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它只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对话的主题,教师应该注重通过适度拓展与延伸教材来丰富课程资源。当然,拓展不能“随心所欲”,从“语用”的视角来优选拓展的内容、优化拓展的形式,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茹茉莉.追寻文本与学情高度契合的理想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4(4).

[2]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3]李洪祥.“语用”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构想与展望[J].江苏教育,2014(6).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拓展阅读有效路径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乐在读中
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