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多元化基于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研究
2014-04-29毕建涛于秀丽闫会娟
毕建涛 于秀丽 闫会娟
[摘 要]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保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考核方式的不合理之处,强调课程考核应有的作用,提出课程考核应遵循过程性、能力本位、多元化的原则。根据该考核原则,构建了全过程、多元化基于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的课程考核体系,并应用于IT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课程考核体系; 工程素质; 能力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4. 06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129- 04
高校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关注较多,对于课程考核的改革不多。但是,“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保证。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摒弃应试教育进行素质教育, 考核方式必须改革。本文对IT类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研究与探索。
1 传统考核方式的不合理之处
(1) 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过细。传统的考试往往局限于卷面考试,而且大部分是闭卷考试。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水平,但过分强调记忆技能,考核内容一般仅限于课本范围,过于重视知识点细节。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发了许多学生的厌学、厌考情绪。
(2) 注重考试分数而不注重能力考核。传统考试方式,把考分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导致许多学生一味追求卷面考试分数,而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
(3) 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学生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卷面成绩,而与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无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复习,靠短期记忆应付考试,所学知识很难转变为实际能力。
(4) 考试功利化,偏离了考核应有的目的。考试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评价成绩,不注重通过考试找出问题改进教学的现象,而学生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考试形式决定了考核内容,对知识点细节的考核,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更不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习,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2 课程考核应有的作用
(1) 考查教学效果,以考促教。教师通过考核,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为改进授课提供的依据。
(2) 激励鞭策学生,以考促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改善学习行为,加强平时学习,避免期末考前突击。通过考核使学生及时找到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3) 侧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这对IT类课程尤其重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能较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树立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信息反馈作用。考核不是教学的结束而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进行指导,使学生对知识中的欠缺部分拾遗补阙,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程考核的基本原则
为使考核发挥上述作用,课程考核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层次性、过程性的考核
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理应在课程考核中占足够的分量。过程性考核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课程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过程性考核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效,考核时间与考核空间的过程化,更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既平稳紧张又能阶段兴奋的波浪形学习状态,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更有利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考试心理也很健康,他们不惧怕考试,也不过分担忧和紧张。
3.2 基于能力本位的考核
IT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尤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课程考核应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考查学生的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综合行动能力等。考核的终极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3 多元化的考核
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是多元的,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能用统一的考核模式或标准去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效,而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以不同的考核手段和方式去衡量学生。
考核的多元化,还体现在考核评价的多方参与方面。除了教师评价,还应给学生参与考核的机会,通过互评了解同学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自评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引入行业评价,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考核过程,从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角對学生进行评价;引进权威行业认证考核,按行业要求考核学生,使学生尽早了解行业要求,为将来就业提前做必要的储备。
4 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各高校已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如:大作业、测验、作品、论文、参赛、职业认证考试等。但这些各有侧重,要遵循上述考核原则,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归纳梳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即课程考核体系。
4.1 课程考核体系的考核指标设计
所设计的课程考核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过程性考核、成果性考核、素质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情况,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如一; 成果考核则是对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应的任务,以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 素质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核,包括态度、参与、协作、沟通、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质、工程素质。
这种考试体系,既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及相应能力水平情况。同时,课程考核不只是卷面成绩,还有竞赛及认证等;考核的评价人不仅是教师,还有行业专家、学生自己。故本文称之为“全过程、多元化的基于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的课程考核体系”。
在一级指标下又分若干二级指标,各项指标的具体内容、考核方式及要求见表1。
4.2 各级考核指标的权重设计
本课程考核体系,从3个方面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基本满足专业课程的考核要求。但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要求不同,下面以IT类专业课程为样本,对课程考核体系中各级考核指标的权重设计加以说明。
IT类专业课程有很多,大致可分为3类。
(1) IT技能类基础课程: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其共同点是:侧重IT基本技能,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基本应用能力。
(2) IT技能类提高课程:ASP.NET、网站开发等。其共同特点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强调IT技能的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IT综合类课程: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ERP等。其共同特点是:强调IT技能与经管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具备综合利用IT知识及经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类课程的课程特点、教学目标不尽相同,考核的具体要求也会有所差别。作为一个课程考核体系,在保持主体框架一致性的前提下,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对考核指标做相应调整,使课程考核体系既有具有普适性又有灵活性。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各级指标在整个体系中所占权重系数的调整。
在各一级指标中选择不同的二级指标,各指标被分配不同的权重系数(权重之和为100)以体现课程类型、考核重点之不同。各级考核指标在各类课程中所占权重系数见表2。
(1) 各类课程均强调素质考核,使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不断地通过课程学习,结合自我实践,稳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工程素质。
(2) IT技能类基础课程,更强调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状态,通过日常的上课、上机、作业等环节,扎实掌握基本技能。
(3) IT技能提高类课程,在重视过程性考核的同时,更多地侧重成果性考核,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作品或成品,做到学以致用。
(4) IT综合类课程,在重视过程性考核和成果性考核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专业素质及知识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认证等形式,按社会及行业要求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5) 针对具体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可在表2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以体现该课程的具体特色和要求。
该课程考核体系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有效地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均显著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均有提高,更多学生关注科研实践、竞赛及参加行业认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该考核体系对教师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均有较高要求,对实验室配置、配套教材建设,尤其是上课班型设置等教学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该课程考核体系,任重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娜. 从ERP沙盘模拟看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7).
[2] 刘国锋,等. 工程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 实验室科学,2010,13(5).
[3] 林明勇,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探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8(24).
[4] 李晓,等. 关于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尝试[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z1).
[5] 邰金华,等. 层次性、渐进性实验考核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27(4).
[6] 陈朝,等.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模拟导游》课程考核体系构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1,5(3).
[7] 刘传宝,等. 深化考试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J]. 山东农业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