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2014-04-29徐军华
徐军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承载着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的重任,同时它又离不开思维的支撑,失去了思维,提问就是肤浅的、被动的。
如果把学生的提问能力看作是一只翱翔长空的雄鹰,那么它那对有力的翅膀毫无疑问应该是思维。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和经验积累的局限,提问能力的培养就更加需要教师的激励与指导,更需要教师为他们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多敢问、能问的机会。为此,笔者在低年级数学课堂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一、根据情境尝试性提问
创设情境是现代教育界已公认的教学着手点和突破口,创设生动而富有驱动性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我平时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知识点的学习创设出适合学生、适应教材的情境。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乐于融入到学习中去,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尝试性提出问题的可能。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二上“解决问题(一)”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下面我们来举行拔河比赛,好吗?生:好。(学生个个神采飞扬)师:如果分成男女两队,你们觉得哪个队会胜?生:男生。师:那下面老师来挑选比赛人员了。(挑了1个男生,7个女生后学生一片唏嘘)怎么样,有问题吗?生:这样公平吗?(其他学生说,不公平)师:不公平呀!那谁来提一个数学问题?生:怎么做才能让游戏变得公平呢?生:……
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不到课堂中紧张压抑的气氛,自然而然就有了主动去思维的可能,而且只有深入思考了,他们才有可能会提出问题。因此,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尝试提问的星星之火,就一定能形成学生提问能力达成的燎原之势。
二、根据条件针对性提问
要让学生想问,首先得让学生能问,能有机会问,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发问的平台。只有让学生有了发现问题的“渠”,才会有提出问题的“水”。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显得尤为突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提问热情。例如我在讲授苏教版教材二下“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时作了如下尝试:
师:(出示情境图)王老师从体育用品商店买来了45个皮球,在入库的时候,一个盒子装6个皮球。猜一猜,老师想考大家什么问题呢?在猜之前,老师给个提示,这个问题跟我们今天所学知识有关,谁愿意来试一试?生: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师:你真是聪明,简直就是我们班的小老师,跟老师其中的一个问题一模一样。老师还提了一个问题,谁愿意再来猜一猜?生:一共要几个盒子?师:你说得不错,跟数学书上提的问题意思差不多!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把这个问题与课本上的对比一下,看看谁的提问更加科学一点?
……
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次回顾,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有意识的提升。接着通过学生把自己所提问题跟书本进行对比,让他们感受到不足之处,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去改进思维方式,努力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在思维品质的不断提升中一点点培养起来。
三、根据经验创造性提问
学生如果仅仅是会问问题,仅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受人提示才想到去提出问题,还不算真的会提问。只有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随时随地从身边听到的、看到的事情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算是真正具备了问题意识。例如我在讲授苏教版教材二上“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一课时,作了如下尝试: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谁能给我们班所有同学提个问题?生1:爷爷身体不好,需要要吃一种黑色的药丸,每天三次,一次2粒,一瓶药丸(50粒装)够爷爷吃一个星期吗?生2:妈妈工作很辛苦,晚上还得加班,她晚上加班1小时工资抵白天3个小时,昨天晚上妈妈加班2小时,一共得到了54元加班费,妈妈白天1个小时能够赚多少钱?
……
听到这里,我有了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甚至在怀疑这是不是孩子们在提问题。对,他们不仅仅是提问题,他们更像是在描述一幅幅多彩的生活场景图。只有融入了对生活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才会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更是创新意识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创造机会给他们更多思维和想象的可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提出问题的无意自觉,才有可能在想问、能问的基础之上学会问,在学会问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提问。
(江苏省泰兴市常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