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管理及其实现模式
2014-04-29刘丹
刘丹
[摘 要]本文概述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传统服务的不同之处,并从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知识工作者培养、知识服务三个方面论述了科研院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实现模式。
[关键词]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工作者;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7-0122-02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即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实现共享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就是促使人类更接近天性的过程,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充分互动,把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从而实现知识共享、创新与增值,是知识管理的最理想的状态。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使用,而这些也正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图书馆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机构。科研院所图书馆是知识传播、文化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促进知识的充分共享与创新,为科研人员提供卓有成效的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最高目标。在图书馆工作实际中,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策略同服务相结合,加强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知识工作者的培养、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1 建设实用的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是科研院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在图书馆和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动态的知识交流机制,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集体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能力。
科研院所图书馆建设实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应采取因馆制宜的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好用户需求调研、方案设计以及资源整合等工作。
1.1 用户需求调研
科研院所图书馆专业性较强,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资料的要求较高,为保证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友好性与可拓展性,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在建设系统之前必须对科研人员的具体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调研可以采取发放问卷、座谈会和网上意见征询等多种形式。只有经过充分的意见征询,才能实现系统界面的友好、方便易用,从而有利于知识库的积累与更新和知识分享、知识交流的文化氛围的营造。
1.2 制定系统建设方案
在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为了使得这一系列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应根据科研人员需求,制定详尽的系统建设方案。在方案建设过程中,需对各种信息源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其学科主体范围,并根据文献主题、种类或信息含量的多少对其实行有效的分组,从而为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的信息识别入口。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1.3 信息资源整合
知识管理系统的资源整合包括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整合两部分。一般的科研院所都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特色数据库,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整合,使其融入知识管理系统,并能实现便捷的查询。另外,科研院所图书馆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在当前科技文献量激增、类型繁多、经费紧张等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收集齐全所有文献资料。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进行系统内、地区内的联合协调,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
2 培养知识工作者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比较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文献资源服务是其重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隐性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已不再只是知识存储的节点,满足读者潜在需求的知识转化与创新是其关注的重点。科研院所图书馆一般规模不大,人数较少。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学历背景及专业结构均比较复杂,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较多。图书馆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存储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图书馆馆员的业务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起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职责。
在科研院所实施知识管理,首先应该引进知识管理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业务培训、参观交流、继续教育以及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已有馆员的知识管理素养,使其适应知识时代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系列规范化的业务管理制度,如人员选拔与培训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工作规划制度等,以规范和约束图书馆馆员的行为,使业务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从事挑战性较强的工作,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一般的人员从事基础性的工作,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循序渐进的目标,从而充分地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要实现知识的充分共享与创新,还应建立动态化的志愿者团队。知识的充分流动、共享与增值是知识管理的目标,要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形成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必须要有科研人员的充分参与。科研院所图书馆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吸纳与组织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图书馆志愿者团队建设,建立由图书馆馆员与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志愿者组织,引导和鼓励图书馆馆员与科研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使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确保科研人员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并最大限度地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从而加速知识的创新和利用。
除此之外,科研院所图书馆还可以设定适当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并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公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以及组织激励方面的相关制度,加大对知识共享、知识交流与创新方面的宣传,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建设工作,使每一个科研人员既成为知识信息的贡献者又成为知识信息的享用者。与图书馆馆员相比,科研人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在工作中,他们会收集和积累很多专业方面的信息资源,比如学术会议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同行业务交流时获得的有价值的资料等。对于这些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激励,鼓励他们随时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奉献出来,以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
3 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随着图书馆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读者迫切需要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知识与信息,图书馆的业务中心也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内容、方式与体制已不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服务必须由传统的信息资源服务向知识服务转移,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
科研院所图书馆读者的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他们需要的更多是能够支持知识应用与创新的知识资源。为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需求,图书馆服务必须突破日常被动的管理方式,深化知识服务,加强隐性知识的挖掘,建立知识联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共享。
3.1 加强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
显性知识资源指的是图书馆拥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具有访问权限的电子资源以及网络免费资源等。隐性知识资源是指存在馆员与读者个体头脑中的潜在信息资源。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科研院所图书馆要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通过鼓励馆员进行知识创新,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建志愿者知识服务团队等措施,对隐性资源进行合理地挖掘与组织,从而创造科研人员与图书馆馆员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促进图书馆显性知识资源的隐性化,实现馆员与读者个体有效隐性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及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之间充分的双向互动。
3.2 建立知识联盟,实现知识共享
图书馆知识联盟是若干个图书馆以各自馆藏信息资源为基础,依托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共享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流动,从而实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以及多领域知识交融的动态过程。
科研院所图书馆深化知识服务,除了做好本地知识源建设外,还应积极拓展图书馆外部知识网络,加强同相关高校与其他专业院所的合作,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联合协调协作网内的整体知识资源,使科技文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科研人员知识需求与图书馆可获得的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平衡。另外,大多数科研院所都是保密单位,在建立知识联盟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单位实际,处理好内联网、外联网的资源整合与保密设置的关系,构建完整安全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体系。
3.3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科研院所图书馆应在详细的用户调研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科研人员的具体知识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知识服务。如针对科研院所专业性较强,业务领域划分清晰明确的特点,图书馆可以成立专业化的参考咨询团队,深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课题小组、科技创新团体等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为其提供有效的知识与信息。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导航、“一站式”信息服务、个性化图书馆、合作式参考咨询等服务。
在知识管理三要素中,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科研院所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吸引组织中的每个人充分参与,从而形成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知识工作者的培养等工作,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石向实,刘晨.图书馆知识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袁曦临.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霍泉宇.科研院所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5]谭仲元.图书馆纸质期刊二元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