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
2014-04-29郑平
郑平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里对健康是有定义的。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在我看来,所谓健康有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心理上,还有就是我们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不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准确的认识现实,能够采用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的世界。他们能够承认和接受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事实,他们不否认任何人和事物的消极面,并且对此有较大的宽容性。特别了解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不足,能够悦纳自己,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
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的七个特征:(1)自我意识广延。心理健康的人,活动丰富多彩、范围极广,他们有许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加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2)人际关系融洽。心理健康的人与别人关系亲密,但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他们具有同情心,能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他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象,及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对自己乐观态度,与那些充满自卑感和自我否定的人不同。(4)具有现实性知觉。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准确客观的知觉周围的现实,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希望的东西。这种人善于评价情境,做出判断。(5)专注的投入工作。心理健康的人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高水平的胜任工作。许多心理学家都人为专注的投入自己的工作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的特征。(6)现实的自我形象。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理解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对自己与别人对自己看法之间的差别。他们的自我形象客观公正,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了解全面。(7)统一的人生观。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对现实和自身的认知,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没有办法协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自暴自弃,没有自信,自怨自艾。同时不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一味埋怨他人或环境,抱怨自己没有好的运气或机会。不能够较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无法摆脱自己面临的心理危机,从而陷入心理矛盾状态。
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呢?为了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深入学习和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投入相应的经费,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应对入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或心理辅导。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是在班级有计划地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二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或在校园网站、广播站节目中设专栏,普及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如通过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四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学校德育活动、班级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五是加强青春期教育,学校应适时、适当、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及异性交往知识的青春期教育。
(三)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个性品质、受教育程度、价值取向、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和心理。学校应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四)加强女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应分析学生尤其是女生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加强对他们(她们)的心理辅导。对她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保持连续性,不应完全割裂开来。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一方面,学校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校制定心理工作计划,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具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保证。
在婴儿期,父母应该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随着儿童的成长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及探索精神。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发展人际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哲学。社会方面应该减少社会压力,建立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设施。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训练;对压力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除此之外,自身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减压,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展自身,提高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哭泣有利于心理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