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农民工的校园认同问题探析
2014-04-29孙越
孙越
[摘 要]在高校从业的农民工群体,作为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由于其身份的典型性与特殊性,他们不仅受到中国城市化进程大环境的影响,还受到高校特殊小环境的影响。高校临时工群体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并逐步成为高校建设和维护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及价值追求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校园内的特殊农民工群体认同问题进行探析,探索影响这个特殊群体认同的因素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个社会中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民工;高校农民工;生活状况;校园认同
[中图分类号]D412.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00 — 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许多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校园建设更加完善,也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队伍成为高校后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校校园中独特的群体。近两年来,北师大校内涌现出了不少名人,与以往校园名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名字不再是“十佳大学生”、“十佳教师”等等,而是“红薯大妈”、“教九大叔”、“圆通老曹”这样的具有明显职业特色的称号。他们就是来自于校园后勤农民工中的“明星人物”。其中“红薯大妈”以爱向师生快乐的歌唱,并参加《梦想合唱团》节目而闻名校内外;而“教九大叔”和“圆通老曹”则是以细心周到的服务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喜爱。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城乡结合的中国社会中,农民工群体怎样看待自身和怎样进行认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师大校园内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与理想追求展开调查分析,关注和尊重农民工在校园中的存在和作用,同时启发农民工进一步思考自身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各个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农民工中的特殊群体,校园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而高校后勤务工人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认同问题。他们不是高校的主角,但却是学校一日都不能没有的重要人物。高校后勤务工人员一方面与学生、老师分享校园,另一方面又与校外农民工一样文化素质较低、生活条件较差。他们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一方面与学生和老师存在着文化差异和地位差异,另一方面又与校外农民工不同,享受着大学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二、体面的工作与生活,努力确立自我认同感和校园认同感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农民工来高校从业,是通过在本地或在高校工作的亲戚、朋友介绍而获得工作机会。这意味着,农民工获得高校工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还能够在高校这个相对狭小的“熟人社会”中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
从后勤务工人员的工作时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后勤务工人员的工作时长在8小时甚至12小时以上。校园后勤务工人员的工作十分辛苦,要时时刻刻为老师和同学服务,但是绝大多数的校园后勤后勤务工人员对于这样的工作时长已经习以为常。同时,我们发现校园后勤务工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程度较高,91.4%的校园后勤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其中55.7%的务工人员认为自己对于整个学校提供的服务是很有价值的,认为自己是学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35.7%的务工人员虽然觉得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学校很有意义,但是却感到自己并未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关注过。也有8.6%的校园后勤务工人员认为被关注和需要与否并不重要,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能够谋生就好。
为深入研究校园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状况及其自我认同感问题,课题组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人员的代表人物——教九楼楼管齐明会进行了深度访谈。教九大叔将自己的工作内容概括为卫生、安全、消防、服务四个部分,并将服务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非常琐碎的一些……这个楼不管大事小事都得管到。”表明了楼管所负责工作的琐碎而又复杂,需要细致而又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过程中,多次发生意外情况,如学生身体不适,需要紧急送医治疗等。作为楼管的教九大叔通常都积极主动地伸以援手,帮助学生脱离困难。作为后勤服务人员的他们,需要学生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从而更加牢固地确立自我认同感和校园认同感,这也是教九大叔在同学之中备受好评和走红的原因之一。对于教九大叔而言,学生是他服务的第一群体,只希望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他自身是相对孤独的。我们应当尊重后勤人员,从心灵上去关怀他们,从事务上去维护他们应有的权益。
三、更看重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
高校农民工群体,他们怀抱着梦想走进城市,他们崇尚平等尊严的工作,渴望和城里人一样的工作与生活,在工作选择上更加注重环境氛围。高校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农民工到高校务工的重要考虑因素。高校规范的用工制度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提供了保障,不存在拖欠或克扣工资的情况,能够让农民工及时获取劳动报酬,维护自己应得的权益。在工作成本、工作时间、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也优于校外。这些基本保障为农民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提供了动力机制,尽管绝大多数高校农民工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存在着工作超时的现象,但是工作时间长并不代表着工作量大,他们的工作存在着连续作业、连续休息的特点,并且一年中可以与学生一起度过时间较长的寒暑假,工作相对轻松。可以说,高校的良好氛围为农民工提供了较为满意的工作环境。
绝大多数的后勤务工人员喜欢高校宁静的氛围,愿意为素质修养较高的老师同学服务,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轻松愉快且受到尊敬;同时,一部分人还希望自己能够利用高校的环境来提升自己,实现梦想。如果说从前的农民工进城是为了谋生,那么现在的农民工进城则是为了寻梦。与校外的农民工相比较,高校农民工有着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素质良好的工作对象,高校农民工面对的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教师和学生,能够得到较多地理解与尊重。近年来,“北大保安哥”、“红薯大妈”等高校农民工实现自身理想的例子在高校农民工群体中屡见不鲜。因为,高校中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学习氛围、先进理念,高校农民工与有梦想、有斗志的大学生朝夕相处,并且享受着大学优越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实现自身更为深远的理想提供了条件。高校的开放和包容,让务工人员能够感受和了解到当代中国大学生各种先进的理念,只要你想学,就可以深入大学课堂听课学习,并且能够享受高校中完善的文化与体育设施,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在文化需求上呈现新特点、新要求
高校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向城市主流文化靠拢。比起老一代打工者“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是寻求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泡网吧、玩微信、过圣诞节、逛街、购物、逛书店,还有的学习吹拉弹唱等,业余生活已不再枯燥、单调。在问及教九大叔的业余爱好时,他是这么说的:“我呢……比较喜欢电脑。现在学生丢了东西我会放到蛋蛋网或者师悦网上,我是那个事务站的的版主。”教九大叔把自己的业余活动也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学生服务的行列中。
受高校特殊人文环境的影响,好学上进也成为高校中务工群体的重要特点。“想学习”,是调查新生代高校农民工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当门卫的青年务工者想读成人高校,他们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当厨师的想学习英语,以适应北京高校的特殊环境,更多的人还是想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他们的想法是:“现在没有文化就只能靠手艺。但要学手艺,必须要学得精,那工作就不愁找了。”在利用学校资源方面,广大的校园后勤务工人员都希望自己能够利用高校优越的学习环境学习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培训等服务。
五、高校农民工群体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工资待遇低,面临生存困境
高校虽然有着舒适的工作环境,但是能够提供给农民工的薪资却十分微薄,超越常规的工作时间也排除了高校农民工兼职的可能性。从教九大叔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高校提供的工资甚至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在吃饭上的要求。高校宿舍中的清洁阿姨也要依靠收取同学们丢弃垃圾中的废品来补贴收入,甚至会将同学们不要的衣服、鞋子带回家中。这种勉强维持生存的收入状况在高校农民工群体中成为一种常态。尽管农民工群体也试图向学校的有关部门提出意见与建议,但都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使农民工在校园中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边缘人角色。
(二)身份认同危机,未来无方向感
高校的农民工虽然在城市中生活,却仍然不能很好地融入这个城市。他们原有的乡土文化习惯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使他们被排斥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城市交往中的理性因素、户籍制度等政策因素更令他们无法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令他们感到迷茫,失去方向和定位,微薄的经济收入和城市人的冷漠让他们对城市生活望而却步,在情感和心理上无法融入城市生活。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的校园后勤务工人员处于独来独往的孤独状态。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与老师和同学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但是有67.1%的校园后勤农民工认为尽管想与他们交流,但是接触的机会却少之又少。79﹪的北师大学生和72﹪的在校授课老师都认为后勤农民工属于校园中的边缘人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人际关系网仅局限在老乡、工友的狭小圈子中。
六、高校农民工认同问题的政策建议
身份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现代社会生活生存的首要问题,而且还要面对身份转换和认同问题,大学校园内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渴望身份认同及与社会融合,渴望得到市民待遇,获得尊重、认可与接纳。然而,当下的高校农民工群体,对自己务工的城市而言,仍然缺乏归属感,存在认同、融入的障碍。家庭收入低、居住条件艰苦、没有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入托难,他们的基本权利也经常遭到侵害,劳动强度大、时间长,不能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等,可以说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在社会上和工作单位也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高校后勤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社保、教育、居住等方面向农民工倾斜,这给了我们期待和希望。但要彻底解决农民工的认同问题,户籍改革是核心,体现社会公平是关键。在此基础上,以制度保障农民工平等的公民权,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为农民工提供公寓等。城市要接纳农民工,就要给他们市民的身份,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权利和待遇,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理性流动和定居。
〔参 考 文 献〕
〔1〕吴玉军.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J〕.浙江社会科学,2007,(04).
〔2〕赵营营.重庆高校农民工生存状况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吴慧燕.高校后勤临时工继续教育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5,(04).
〔4〕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J〕.社会,2004,(05).
〔5〕邱利.青年农民工:主动排斥与被动排斥〔J〕.当代青年研究,2010,(03).〔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