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失调到平衡: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学考察

2014-04-29张婷娜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

张婷娜

[摘 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后,传统的教学要素发生变化,从而打破了原有的英语教学系统的平衡。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并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失调现象,积极探索解决失调现象的原则和实践策略,力图使大学英语课堂走向重新平衡。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大学英语教学 课堂失调 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69 — 03

1.引言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来以课堂形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这些传统方法,我们的教学出现了“费时低效”的现象(陈坚林,2010)。但是到了新世纪,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打破的契机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教育部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可见,改革主要是模式的改革,以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这个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上首次把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上得到了运用。然而,当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后,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失衡现象,进而影响到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刘长江,2013)。鉴于这些变化,本文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课程,探索重构大学外语生态课堂的有效原则和实践策略。

2.研究理据

本研究将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教育生态学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特点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邓小泉,杜成宪,2009)。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生态学”概念是于197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wrence.A)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谈到了教育“是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和持久的努力来传播、激发或获取知识、态度、价值、技能或情感”,引用生态学观点到教育中去是为了表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本身,自由社会的进步更要求建立合适的结构和方法,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去装备个人,实现目标和发展的更高水平。从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来看,运用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和目的,把教育机构本身和其他机构乃至社会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同时又对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的认识又提出更高要求,提醒我们要如何整合资源,重构和谐。在我国,从最早的理论阐评、哲学思考、理念探索、发展探析等一系列宏观研究逐步进入到微观层面上的课堂建构、模式设计、角色定位、资源配置、环境营造等研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教育生态学已经从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理论引导进入到具体教学上的各个环节,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上,更是迅速地把教育生态学引入到了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在高校扩张背景下对传统外语课堂承受超耐度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目标功利化、评价体系片面化的思考及构建生态化课堂策略(赵攀,2010;陈春燕,2011;罗娅娜,2012;赵永平,2013等);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背景下,整合信息技术和外语课堂,探索有效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高凡,张媛媛,2010;李芳媛,2011;胡洁雯,2012;刘长江,2013;隋晓冰,2013等)。笔者认为,在这两大主体研究中,发现在前类中不少研究只是套用普遍适用理论,借以“生态”以及“教育生态”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无法形成对研究体系清晰、完整的认识,更使自身研究杂乱无章,研究内容换汤不换药。事实上,在研究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计算机应用与整合的特征”这一复杂性(陈坚林,2010),新技术进入后必然打破传统的外语教学环境,从而引发各种失衡现象。如果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忽略了“信息技术”这一关键要素,那么所有的研究就会黯然失色,也不可能与时俱进,更背离了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陈坚林,2010)。因此,本文将紧扣信息技术这一关键点,真正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进入到外语课程后引起的失调现象,探讨其成因及对策,并结合笔者所在的高校――九江学院为例,使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并最后落实到具体教学当中去,达到真正优化。

3.现状分析

3.1变化分析

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伊始,信息技术就进入了教学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格局,给外语课堂势必会带来许多变化。首先,人们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有理论和方法,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更重要的要用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2013年6月,笔者对来自九江学院三个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的270名学生和30名大学英语教研室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6.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92.8%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上“会使用到信息技术”,如PPT,语料库等。理念的变化还反映在学校各部门建设网络教学环境的步伐,无论是硬件环境如图书馆,机房,多媒体教室,智能平台设备等基础设施和装备配置上,还是在软件环境如教学资源和平台,课程设置和目标,教学评价机制等,都应顺应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但计算机技术进入后使得课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得以实现。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手段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效。在对30名外语教师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调查情况来看,72.3%的教师表示会在外语课堂上使用或经常使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其中55%的教师表示会自己制作课件,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源。第三,变化还反映在教材的形式、编写和使用上。以往的教材都是平面的纸质教材,内容单一,注重机械模仿和操练(陈坚林,2010)。技术进入后,教材系统增添了物理上的立体概念,纸质课本、音频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呈现形式多样,多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教材内容。同时,立体式教材也带来了对立体式教学方法,怎样把教材变成活书用好成为一大难点。第四个变化就是课堂安排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位置编排大都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如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催生了课堂位置编排的变化,和以往的学习氛围大不一样。第五个带来的就是管理上的变化。如对语言实验室等的管理以往都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来实施,但技术进入后就要求我们不仅对设施本身进行管理,还应在技术上进行管理。如果只是建立机房,后期不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改造,或受带宽、网速等限制无法安装新的教学软件,结果导致设备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王守仁,2008)。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设置上发生变化。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强调的是课本,并没有把信息技术视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陈坚林,2010)。实际上,信息技术进入后,课程设置也应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所阐述,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后,不仅拓宽了英语教学的信息通道,对教学本身的结构形式及其构成要素产生巨大影响,也促使教学观念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局面,相应地导致许多失调现象的发生。

3.2 失调分析

经调查,上述变化所导致的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理念和实践的失调。为了解计算机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现状,笔者选取两名老师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其教学形式虽然增加了计算机和课件,但是实质教学方法未发生改变,还是运用传统的讲解法对文章的主题、结构、特点分析,然后对其中的语法点进行逐个分析。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这一理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结构,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其次是信息水平和观念有别引起的失调。在笔者调查的30名教师中,年龄分布从25至50岁不等,其中青年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生表示出极大热情,并愿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师对信息技术会产生反感或厌恶或抵触,还是较愿意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产生了失调现象。第三是教材更新和教法滞后之间的失调。平面教材变立体式教材就要求我们用技术手段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但是往往我们的老师是做不到的。基本上是以前怎么教的,就用以前的方法来教新型的立体式教材,这就导致了失调现象。笔者跟踪了30名教师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后发现,75.6%的教材无法按要求完成进度,不少内容都浪费了。第四是课堂布局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引起的失调。我国高校教室的座位排列大多呈秧田式分布(蔡玲,2013),信息技术进入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陈坚林,2010)。可是,由于学校管理层面上的原因,教室和机房的桌椅还是固定的,无法更换成适合生生交流的圆桌型或面对型。同时,由于多年扩招,班级规模人数大都超过了30人,有时还会出现合班上课情况,学生缺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这也导致课堂安排出现困难和失调现象。第五是教学管理和评价上的失调。传统管理比较单一,在教学评估方面只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衡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技术进入后要求我们对技术的运用也应有所评估,不用或滥用信息技术都不应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应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可是此类管理极其缺失。第六是课程设置理想化和现实差距的失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入,在外语课程中也必须融入信息技术,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体现于课程中(陈坚林,2010)。可是,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名义上是把信息技术运用进来,实际上其并没有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谈不上成为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必备要素了。

4.重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平衡

在教学上,主要有三大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认知主义比行为主义理论略胜一筹,既强调表面又强调内在的学习机制。建构主义强调人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协作和交流的过程,也反映个人的经验和顿悟。但是在现有的外语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这些失调现象所涉及到的不只是教与学,如果仅仅用上述理论研究外语教学就略显单薄,无法把握好其整体性和内部结构。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理念和视角,即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外语教学系统,重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

在克雷明看来,生态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系统、联系和平衡(谈晓奇,2006)。由此看来,用教育生态学理念研究教育也应把握其系统性、联系性和平衡性。引申于我们的外语教学,这里的系统就是我们的外语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后,各个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应该找到各个要素合适的生态位,从而创建他们之间的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教学系统的重新平衡。

4.1 重构原则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刘长江,2013),因此,完全摒弃信息技术而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消极、倒退的,也违背了事物动态发展的原理。同时,等待教学系统发挥其内在调节机制、自然走向重新平衡也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甚至无法实现。因此,达到平衡的最佳选择就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和调节,采取一定的策略方法,帮助系统重建有序结构,达到平衡。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理想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环境应该遵循以下两条有效原则:稳定兼容原则和制约促进原则。

4.1.1稳定兼容原则

这里的稳定指的是稳定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到大学外语课堂后,必然会对原有的系统结构带来巨大的干扰,系统内部各教学要素之间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地变化,这时,要想达到稳定,就要使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兼容。从教学管理层面上讲,要突破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改变现有的方式和方法,在组织机构上首先达到优化。例如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其他要素配合工作,就要优化管理流程、技术设备、数据库安全体系等,从而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各要素中,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教师层面上讲,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妥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成为讲解者和分析者,而应在课前扮演好课程设计和开发者的角色,课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后扮演好资源提供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也应积极地成为课堂主体,主动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教师、学生等各要素,都应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又互相兼容、互相作用,以实现课堂生态的重新平衡。

4.1.2制约促进原则

笔者认为,教育生态学看到了各个教育生态因子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它们有着正确的认识,既不把它们的作用绝对化,也并未忽视其渗透性、协调性和主导性。采取开放、综合的方式来看各个教学要素间的作用及其和教育本身之间的关系,既把握全局观,又不失微观意识,可谓其重要贡献。这里的“制约”指的是各个要素在发挥各自功能时必须讲究“遵守规则”,不能越位发挥(隋晓冰,2013)。制约是手段,只有合理、有效地制约,才能做到更好的优化,这样才能实现大学外语教学自然和谐的发展。

5.实践策略

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教学观念或原则,可以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等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陈孟洁,石喜春,2013)。这里的实践策略,主要指可以运用在教学实践上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策略,以实现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课堂的优化。

这里的主导,指教师放权,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讲解者,而应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以激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决策。而学生主体则应更积极地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担当起研究者的角色,不仅解决学习问题和任务,同时还应进行知识构建,提高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师可以在以互联网为核心、校园网为依托的大学外语课堂中,指导学生在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教学课件、视频教材以及文献资料,同时在自主学习室里给学生以技术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课后则可借助QQ、E-mail、BBS、微信、微博、个人网站等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熟悉各类外语工具如语料库、写作软件等的技术操作功能,同时也学会纷繁浩大的互联网体系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文化背景和写作素材。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才能使教学要素和环境达到和谐兼容。只有这样,计算机网络才能真正与外语课堂有机整合,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 考 文 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5).

〔3〕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的趋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01).

〔4〕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3.

〔5〕陈春燕.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01).

〔6〕蔡玲.失衡与平衡: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5).

〔7〕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8〕陈孟洁,石喜春.整体优化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3,(1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