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玛瑙工艺品鉴定入门(一)
2014-04-29吴树
吴树
吴 树:近几年,玛瑙制品在收藏市场逐渐升温,特别是古代玛瑙制品更成为收藏爱好者的热门藏品。据我所知,海青先生是一位资深民间文物鉴赏家,特别是在古玉器鉴定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战经验,这几期文物鉴赏访谈,就古代玛瑙制品鉴定的若干问题想请教于您。
张海青:您客气,我们一起探讨吧。
吴 树:要鉴赏玛瑙制品,必须先对玛瑙的基本属性有个大概了解吧?
张海青:没错。市场上存在大量以“他山之石”或合成品假冒玛瑙制品的现象,了解玛瑙原石的基本属性,至少你不会将那些连玛瑙都不是的冒牌货买回家去。
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也就是二氧化硅,是玉髓类矿物,摩氏硬度7,密度2.6-2.7克每立方厘米,地矿学上把玛瑙、玉髓称为半宝石,文物鉴赏家们将玛瑙归于广义玉器。那样归类不是没道理,因为在我国8000多年的玉文化历史进程中 ,玛瑙的开采、制器、使用,和玉器都是同一时期出现,也一直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对它的喜好不逊于玉。
吴 树:你所说的属性都必须做一些测试,作为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去市场交易时不可能带着仪器走,只能凭肉眼去看,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之谈吗?
张海青:假玛瑙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用其它石头染色,二是人工合成品。辨别玛瑙原料真伪,主要从三方面看:
1.看颜色:真玛瑙光色鲜亮,纹路自然,色带明显。假的则相反,光色黯淡呆板,纹路人工痕迹明显;
2. 测硬度:取一块有棱角的玉石或紫砂碎片对玛瑙器进行刻划,真玛瑙硬度高,不会留下刻划痕迹,用它石冒充的“假玛瑙”则会留痕。值得注意的是,人工合成品有的硬度很高,也不留痕迹,那就用看色等手段进一步甄别;
3.手掂:由于玛瑙的硬度大,再小的器物,放在手里都显得压手,“假玛瑙”则显轻。
吴 树:您刚才说了两个概念,一为玛瑙,一为玉髓,有些初涉收藏的朋友对两者容易混为一谈,有什么高招作以辨别?
张海青:市场上的确有不少人会将玛瑙与玉髓混淆,但是只要了解相关知识后就很容易辨别,尽管玉髓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但内部结构却有区别,玉髓属于含水石英的隐性晶体,这一点与水晶更为接近,而玛瑙却是脱水二氧化硅的胶凝体,故玉髓的通透感与纯净感比玛瑙强很多,据此鉴别一般不会错。
吴 树:能简单介绍一下玛瑙的种类吗?
张海青:古语云:“千种玛瑙万种玉”,说全了很难。按颜色、质地和纹路,民间通常见到的古代玛瑙制品的种类有:白玛瑙、各色系玛瑙,水草玛瑙、南红玛瑙、鸡肝玛瑙、缟红玛瑙,缠丝玛瑙等。
吴 树:难怪这些品种连新工艺品都在被市场热炒。好了,简单掌握了玛瑙的基本属性后,接下来我们聊聊古代玛瑙制品吧。在我们国家,玛瑙制品的历史从哪个时间段算起?
张海青:据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玛瑙玉髓制品,是8000多年前的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一枚白色玉髓玦饰(图一),清末吴大澂把“如环而缺”的C字型玉器称为玦,20世纪考古学界依然沿用了玦饰这一名称。
往后,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由此可见在我们史前玉器文化历史进程中,玛瑙制品和其他广义玉器的制作使用过程基本上处于同步状态。
吴 树: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变迁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作为文化信息遗存的玛瑙器物在造型和工艺上一定也不断发生变化,掌握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也是鉴别古文物的重要手段,请您分段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好吗?
张海青:好的。我国史前文化大致分成南北两部分,北方以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为主,南方以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为主。
北方玛瑙制品主要有早期的的玛瑙箭镞,玛瑙玦,玛瑙环。
南方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玛瑙璜、玉髓玦饰和少量的玛瑙镯;南京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髓、玛瑙制品有20余件,器型以玛瑙玦和玛瑙璜为主;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也曾出土少量玉髓管;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过大量玛瑙制品,比较罕见的有圆雕玛瑙猪(图二)和玛瑙钺。
进入文明期之后,玛瑙制品较多集中在北方夏家店文化时期,以玛瑙玦(如图三)、玛瑙珠为主。
吴 树:商周时期,是玉文化的一个转折点。能重点谈谈这个时期的玛瑙文化的主要特征吗?
张海青:西周时期的玛瑙珠、玛瑙管(在民间玩家手里也被称作西玛珠和西玛管。见图四),一般都是作为玉璜组佩、项饰、腕饰、腰饰等玉组佩的连接件而出现,同时搭配的还有绿色的松石珠、费昂斯琉璃珠。
山西侯马市上马村的春秋时期墓地出土过一长串玛瑙珠、玛瑙圆管、玛瑙竹节管组成的串饰(图五),下限是春秋时期制作,不排除也是西周时期遗存物品。不管怎么说,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种珠管饰品的传承与变化。
周王室衰亡之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逐鹿,思想上诸子学说百家争鸣,社会变革加剧。这个时期考古出土了大量的玛瑙制品,如玛瑙环、玛瑙珠管、水晶环、水晶珠管等佩饰用品兴然而起,此风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至汉代而逐渐衰微。
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各类玛瑙环制品(图六),这种型制民间玩家俗称其为车轱辘环,平台环,截面近似为长方形。
春秋时期的玛瑙三才环(图七),民间有时也称为小平台环,截面为梯形。另外一枚是中间右侧的那枚平台型小玛瑙环。
战国时期成套的玛瑙组佩(图八),出土于山东临淄郎家庄墓地。
而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出土的这些玛瑙制品中,出现了两种材质比较特殊的玛瑙制品,红缟玛瑙、水草玛瑙。红缟玛瑙主要用来玛瑙环(图九)、玛瑙珠(图十),还有用来制作玉具剑(剑首、剑格、剑璏、剑珌)。
水草玛瑙在这个时期多见于用来制作玛瑙环,战国时期出土的水草玛瑙环(图十一),所见不多,唯有河北中山国墓出土的这枚最令人惊艳!
吴 树:从商周到战国,越来越丰富的品种与器型,打破了前朝玛瑙制品的相对单调。到了汉代,那些玛瑙器物带来的文化信息似乎更多?
张海青:从考古报告看,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玛瑙环这类制品就基本上停止生产了,汉代偶有出土玛瑙环,官方对其展品也标注为汉代,但是我认为实际上这应该是上古遗存的物品,而非秦汉时期所制。
如徐州郭庄山汉墓出土了一件“玛瑙琀”(图十二),馆方标注年代为西汉,标注名称为“玛瑙含”(图十三)。我认为标注的年代和名称都有误。应是一件作为项饰的玛瑙璜,不是口琀,年代也不是西汉的,制作年代至少是西周时期或者更早,此器出土时的位置在下颚部,可能因此被误认为是口琀,但器物的造型,加上本身的氧化程度及表面留下的综合信息,容易让观者得出另外的结论。
在河北满城汉墓中山王刘胜墓里,一样出土有刘胜贴身佩戴的一长串红玛瑙珠(图十四),还有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的一串非常小巧精致的玛瑙项链(图十五),也是从玉衣内取出。这些小红玛瑙管的长度大多不到1cm,最小的玛瑙珠直径不到5mm,令人叹为观止。
吴 树:从以上出土文物看,自战、汉开始,人们似乎对玛瑙制品的色调非常讲究,热辣的艳色玛瑙搭配淡蓝色冷素调子的松石,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这个阶段的玛瑙制品如同其它玉器品种一样,在做工方面也是非常精良的吧?
张海青:当然,整体而言,战汉玉器制作,将中国制玉水平提到一个高峰。所以在鉴别战汉玉器真伪时,它做工是否精良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吴 树:咱们再往后走,谈谈唐宋辽金元时期的玛瑙制品吧?
张海青:唐宋辽金元为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广泛,佛教盛行,璎珞佩饰文化流行,玛瑙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玛瑙制品主要制作用于珠管佩饰,其他装饰用具、生活用具。
现时官方考古出土的唐代玛瑙制品不多,比较著名的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兽首玛瑙角杯(图十六),从材质特点、器形特征来看应该是出自西域工匠之手,作为中西亚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而且在国外馆藏品里有一只和这只造型一样的角杯,只是材质是金银制作的,出自公元226年-650年的波斯萨珊王朝。其他民间交流的玛瑙制品主要有玩家们俗称的唐球(唐代玛瑙球)、唐管(唐代玛瑙管),多为当年西域进来的贸易珠。
宋代出土玛瑙制品相对多一点,主要也是贵族奢侈生活用品(图十七)、把玩用品(图十八)。玛瑙珠串类相对少一些。
吴 树:我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辽(金)、元代的玛瑙制品似乎最多,真真假假压断街。
张海青:那个时代的玛瑙制作也的确很繁荣(图十九)。契丹族人作为一个马背民族,包括后来的金代女真族人(图二十),还有元代的蒙古族人,对玛瑙制品似乎有与生俱来的特殊喜好,所以我们在辽宁、内蒙一带能发现辽金元时期的大量玛瑙制品,除了制作马具饰品、臂鞲等生活用具外,还有大量的玛瑙珠串佩饰。而处于辽金元同时期的北宋、南宋、元代所统治的中原以及江南地区,因为民族性的差异,玛瑙制品却不是很多。民间玩家收藏交流比较多的是辽金元时期的玛瑙珠串饰品。
元代是蒙古族人开创的帝国,蒙古铁骑曾征服并统治的疆域横跨几乎整个欧亚大陆,开疆扩土掠夺财富的同时,很可能也把西亚南亚一带更先进的玛瑙制作技术引入中国。元代蒙古人喜欢玛瑙制品,我们通过一张图片可以一窥端倪,元代第八代皇帝元文宗(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画像(图二十一)的脖子上搭配了一串镂空金珠的阴刻线瓜棱玛瑙珠,既可用于系帽子,也算是一种珠宝装饰。元代蒙古人喜欢玛瑙之风盛行,正如《礼记·缁衣》中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的各种型制的玛瑙珠不少,直棱珠、莲花座错棱珠、圆珠、板式扁珠、阴刻线瓜棱珠等等,(如图二十二)
明清时期的玛瑙制品相对年份较浅,器物更富有民俗性,时代性鲜明,比如鼻烟壶、朝珠、吊坠、手把件、子冈牌、珠串佩饰、瓶炉摆件类等等。
吴 树:感谢张先生引经据典,为我们介绍了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玛瑙制品以及这方面的知识。下一期,我将继续与张先生探讨历代玛瑙制品的制作工艺特征与鉴定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