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图书质量的最后防线
2014-04-29侯海燕
侯海燕
出版社为了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图书质量和良好的市场营销行为就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作为图书出版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校对,处于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至关重要。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切实提高图书的校对质量呢?
首先,从出版社来说,要加强出版流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优化选题,选准作者,保证来稿质量;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做到稿件的 “齐、清、定”,保证发稿质量;要加强排印环节的管理,保证排印质量,从而为校对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检查机构,对包括校对在内的各项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分清责任,奖惩到人。作为出版社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如若轻视、取消专业校对工作,必然会导致图书质量的滑坡。为此,出版社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校对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素质较高、专业配置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校对人员组成。
其次,就校对人员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奉献精神。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校对工作就是拿着原稿逐字逐句地和校样比对,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觉得这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其实,校对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重复烦琐的文字性工作,校对人员常常处于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状态,需要他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校对人员要具有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工作热情以及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把校对工作做好。
2.要有责任意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劳动。校对工作也是出版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有力保证。校对的明确定位决定了校对人员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校对环节,责任就是质量,责任就是精品,责任就是效益。对校对人员来说,尽职尽责去保证图书质量,是其工作的首要标准。
3.能够把握原则。校对人员在改稿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善疑慎改,改必有据。针对原稿中存在的差错与不足之处,以疑问的形式向责任编辑提出,这也充分展示了校对人员的实际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着补充、完善编辑工作的作用,对提高图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校对人员在校稿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还要善于改正问题,切忌没有根据地妄改,要讲究所改错误中证据的充分、确凿和权威。那种没有根据的大删大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工作浮躁的表现,必须坚决杜绝。
4.要培养一种语言能力。校对工作者需要经常和文字打交道,那么,工作中对遣词造句规律的把握、对语言文字常识的掌握、对语言材料的敏锐语感等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校对人员在工作中要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常识,逐步培养敏锐的语言直觉,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想一想,多查一查,多问一问。也许就在这不经意的一想、一查、一问之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5.要养成好学的习惯。校对人员在从事校对工作时,不但要做一个“专家”,要具有某方面的专业优势和技能,更要做一个“杂家”,应该具有宽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校对人员除了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学问,做一个有心人,养成乐知好学的好习惯,加强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有位校对专家说过:3至5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校对工作者,10年以上的丰富工作经验才能使其真正胜任各种复杂的校对工作。能够为书籍进行最后的把关,校对需要日积月累的学问。
6.要克服职业惰性。校对人员工作时间久了,先前高涨的工作激情会慢慢变得平淡乏味,原本旺盛的精力也会渐渐变成与日俱增的疲惫。在身体上感到疲惫,在心理上产生惰性,虽然工作上依然尽心尽力,但在工作中却莫名其妙地犯错,会产生职业倦怠,需要引起重视。此时,校对人员要学会加强自我修养和心理方面的维护,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正确看待工作压力和成就感。
书籍承担着传承文化、延续文明、引导社会的重要责任,并且社会的繁荣发展也为图书出版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校对工作者,只有始终对工作抱有一腔热情、一份执著,甘于寂寞,甘于奉献,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