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褒斜道的早期史

2014-04-29樊莉娜

寻根 2014年4期
关键词:汉水文王江汉

樊莉娜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沟通关中与巴蜀的蜀道交通干路之一,因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而得名褒斜道。关于褒斜道的开通时间,学者们见解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但各种观点都说明其开通由来已久。

褒斜道最早是人们沿褒谷和斜谷自然踏踩而成的。秦岭山脉横亘于关中、巴蜀之间,为减少山脊阻隔,蜀道几乎都利用了自然河床。褒斜道主要是利用褒水、斜水两条南北水源相对应的河流河床。褒、斜二水以陕西太白县的五里坡为分水岭。褒水发源于秦岭南麓,在太白县境内的源头很多,最东的源头位于五里坡西侧的西沟、塘口街一带,属汉江水系;斜水发源于太白山西侧、鳌山北麓,北流经太白县五里坡东侧,又折东北方向出斜谷口,注入渭水。五里坡古称衙岭山,是一个长五六里的缓坡。自斜谷上溯至五里坡,过此坡后就进入了褒水上游,顺着褒水河谷南行,经太白、留坝两县即可出褒谷抵汉中。古人正是利用褒、斜二谷的自然地理特点,经长期探索,自发踩踏出了最早的褒斜谷道。

近几十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至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关中与蜀地的往来就已开始并逐步密切起来。夏商时期,中原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通过关中与四川有了更为频繁的接触,褒斜道、故道等诸蜀道大体都在这一交往中得以孕育、萌芽。《华阳国志》引《蜀纪》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三国时蜀国秦宓认为此“谷口”为斜谷口。虽不可尽信,但沿汉江流域而上达渭河流域的交通开发不会迟于夏禹,却不无道理。清代地理学家胡渭从古今政治经济、地理沿革的角度考证《禹贡》所载“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认为“褒斜二水相通之道,禹时自有,汉时自无”,夏禹之时,汉水与渭水间就有道路沟通。(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93-298页)对这条道路,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六《桓水》亦有解说:“自西倾至葭萌,入于西汉(水),即郑玄之所谓潜水者也。自西汉溯流,而届于晋寿界,沮漾枝津,南历冈穴,迤俪而接汉,沿此入漾,《书》所谓浮潜而逾沔矣。历汉川至南郑县,属于褒水,溯褒暨于衙岭之南,溪川支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达于渭水,此乃水陆之相关,川流之所经。”郦道元清楚地说明了汉水与渭水间的通道,是沿褒水和斜水而行的。而按现今山河地貌,川渠阻隔,已不可能,这是由于古今地理变化造成的。对此,蒙文通利用文献翔实论证了“由褒通斜,即由沔入渭,而乱于河也”的史实。(蒙文通:《古长江中下游之水道与交通》,《蒙文通文集》第4卷《古地甄微》,巴蜀书社,1998年,第20-39页)也有学者结合文献记载和地壳的新构造运动进一步论证了上古褒斜二水相通之道的存在。(林向:《大渡河急转弯的历史考察——巴蜀文化区南北交通的古今变例》,《巴蜀考古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3-365页)这说明汉、渭之间至迟在夏代就已有先民探索通行。因此,夏商时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禹封12个姒姓联盟部落之一居于褒(今汉中市西北),商帝武丁与其妻妇好攻伐褒、蜀、巴方等,都有可能与褒斜谷道发生联系,或作为谷道已用于军事的证据。但直至商代晚期,关中与四川交往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故道进行的。褒斜道的开通应是在商周之际随着周人崛起,在经营南土的过程中完成的。

周族起源于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泾渭流域,古公亶父时迁至岐下。岐在渭水北岸塬上,土地肥沃,宜于稼穑,是一个很好的农业区域。同时,岐地南接褒斜,是通往南方江汉流域的要道,周人得此而国势始盛,因此,徐中舒先生认为“周之王业实自大王迁岐始”。经营南土,是周人翦商兴国的重要战略。周初之南土,指汉水与长江中游地带。《史记》卷三三《吴太伯世家》所记太王时太伯仲雍逃之荆蛮,沿江汉而至吴国,“即周人经营南土之始,亦即大王翦商之开端”(徐中舒:《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徐中舒论先秦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文王继位后将周人政治中心迁到丰镐,继续推行经营南土国策,由此周人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即经汉水南下,向江汉流域、西南蜀地以及东南江准流域开拓。从《诗经》看,“周南”“召南”诸诗篇所涉地区大多在汉水上中游,多数作品作于商末周初,其中以今汉中至湖北襄阳一线为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文王时代对江汉流域的开拓及教化其地人民的史实。现藏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的西周铭文《太保玉戈铭》,也记载了召公在文王晚年,自丰镐循汉水而下,召集南方诸侯,布文王之化,组织反商联盟的史实。周在汉水流域分封了众多的姬姓诸侯国,汉水上游有巴、蜀、麋、酉、骆、濮等,汉水中下游则有楚、唐、邓、襄、随等方国,号称“汉阳诸姬”或“江汉诸姬”,汉水流域成为周的南部屏藩,说明“周人的影响从文王时已南及江汉”(李学勤:《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0页)。

此前,周人主要活动于关中西部的宝鸡及其附近地区,其南向拓展和施加影响的主要路径应为故道。由于文王时周人政治中心已自岐周移至丰镐,经营江汉迫切需要寻求更为便捷的路径。于是地理上具有源远流长又一线相通优点的褒、斜二谷通道的开通就摆上了日程并付诸实施。文献和出土西周铜器都证明了褒斜道在商周之际开通的史实。

据《尚书·牧誓》载,参加武王伐纣的“友邦冢君”有庸、蜀、羌、(髟+矛)、微、卢、彭、濮等八个方国。徐中舒先生在《殷周之际事迹之探讨》一文中论述甚详,指出:“《牧誓》所称从武王伐纣之八族,大致皆有可征,其地域皆偏于西、南两方面。周人伐殷以前,当先经营西、南,以厚殖其国力。”八国所在,自古以来,多有论述。顾颉刚先生把《牧誓》八国推定在今汉水流域[顾颉刚:《牧誓八国》,《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26-33页],徐中舒、史念海等先生亦持此论[史念海:《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辑,第57-84页]。大体说来,除羌在周族西北,今陕甘交界外,其他七国大都在江汉流域:庸、微、卢、彭、濮在今湖北境内。(髟+矛)在晋楚之间,汉水流域之北。蜀地包括今四川及陕南的汉水流域。顾颉刚先生认为微在陕西眉县。这些说法与《括地志》“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的记载是一致的。蜀兴起在川西地区的成都平原。考古发现证明,商周之际蜀文化不仅达到了大巴山以北,甚至也延伸至秦岭北麓周边一带。周原甲骨文有几件文王时期“克蜀”“伐蜀”的卜辞,其地为四川及陕南一带。[王辉:《周文王克商方略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4-22页]文王伐蜀并克蜀之后,蜀国臣属周文王并成为周的重要盟国,后作为中坚力量参与了武王伐纣。《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卷三《蜀志》指蜀的东部疆界“以褒斜为前门”,北界直抵汉中。从伐商之役由丰镐为出发地亦即周人联军的聚集地看来,蜀人的军队应是由褒斜道捷径到达关中。居于汉水流域的庸、卢、彭、濮等大致也应是沿汉水北循褒斜谷道越秦岭,到达丰镐的。

2003年年初,陕西眉县杨家村发现一组西周姬姓单氏家族青铜器窖藏,出土27件有铭文物。根据盘铭,单氏受封在武王灭殷前,其始祖单公历事文王、武王两代,辅佐灭商,卓有建树。其封地眉即今眉县,在先周及文王时代,居于广义岐周的南缘,濒临渭水北岸,地势平坦。《汉书·地理志》云:“斜水出衙岭北,至眉注渭。”徐中舒先生在《先秦史论稿》指出:“古代关中与江汉流域的交通,是从岐山过渭水到眉县,从眉县南下褒斜,沿汉水以达长江,这是古代关中与南方的交通要道。《诗·大雅·崧高》云:‘申伯信迈,王饯于眉。申在南阳,眉在丰镐之西岐山附近。申伯到汉水北边的南阳去,宣王不是送他由镐京直出武关,而是要到西边的眉来送行,这说明南下的大道是从眉出褒斜去的。”文王晚年“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邗”“伐崇侯虎”,恐都会以眉为据点,甚至在此囤积粮草。(王辉:《迷盘铭文笺释》,《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第81-91页)所以,文王在灭殷前封支族单公于邻近丰镐的单,显然具有控扼丰镐通向南方的要道褒斜道南端门户的意图。由此可知,商周之际,周人已经利用褒、斜二谷作为交通孔道,打开了由关中达汉中的门户,作为经营江汉的要道。

那么,商周之际开通的褒斜道是否具有“周道”的地位?换言之,此时的褒斜道是否已由政府有目的地加以组织规划整修?文献和考古资料尚未见到褒斜道具有周道地位的相关记载,也未发现此时周王室对褒斜道大规模组织整修开通的记载。但周道是配合武装殖民而形成的政治与军事性道路,其建设往往是随着周人武装殖民的进展而不断拓展,其发展过程实际也反映着武装殖民的轨迹。这是周道建设的一大规律。关中周道的建设始于古公宣父经营周原,随着文王时周人政治中心自岐周南迁丰镐,国力由北向南推移,道路亦由岐周延伸至丰镐,并随着周人南下经营江汉,而向南方推进。褒斜道既然开辟于文王迁丰后、经营江汉的过程中,自然也应是配合周人武装殖民而开通的政治与军事性道路,它由周王室组织开发,具有周道的地位,是周道网络的组成或延伸部分,这也应是褒斜道开辟形成的主要标志。

当然,尽管褒斜道在商周之际已经开通,但由于地形地势险峻和当时开山凿路工具的限制,周初在褒谷和斜谷还不可能花大气力去兴修能够通行车乘的大规模栈道。此种规格水平的通道,直到战国中晚期秦灭巴蜀前不久才开通。然而这不等于在栈道之前,褒斜道不能通行,栈道的作用在于方便了行走,特别是车马的通行。未修栈道之时可以走普通山路,随武王伐纣的蜀人即当是走这样的山路到丰镐集结的。

褒斜道自开通后,在西周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周建立之初,因蜀师参与伐纣,并是中坚力量,蜀即被周王室册封为诸侯。终西周之世,蜀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成王时铜器《班簋》铭文以蜀为周的“四方望”之一,即西南边疆之表率。传世文献中多有蜀朝周的记载。西周早期古文字材料中,还有周人伐蜀的记录。以蜀人对褒斜道的熟悉,以为褒斜道当为蜀、周间的交往途径之一,当不是没有根据的臆想。《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蜀王国杜宇王朝时的疆域:“杜宇称帝,号日‘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杜宇时代大致为中原春秋时期,可见春秋时期褒斜道继续使用。

幽王伐褒是发生在西周末年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国语》卷一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言:“且宣王之时有童谣日:‘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鬻是器者,王使执而戮之。府之小妾生女而非王子也,惧而弃之。此人也,收以奔褒。”卷七《晋语》又载:“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韦昭注:“有褒,姒姓之国,幽王伐之,褒人以美女人,谓之褒姒。”新发现的清华简《系年》亦有涉及“褒姒”故事的文字:“王或取孚(褒)人之女,是孚(褒)(姒)。”《史记》卷四《周本纪》:“幽王嬖爱褒姒。”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一《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废其正后。”褒国位于褒斜道南口石门南的原褒城县,今汉中褒河镇打钟坝一带,地处褒水下游、汉水与褒水交汇处附近。其北二十里的褒姒铺,相传就是褒姒的故乡。“周宣王时,褒国的商贩溯褒水来到丰镐城内卖桑弓箕袋。因此,这条谷道广为人知。周幽王征伐褒国,从褒国的地理位置看,沿褒谷而下是很自然的事。(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2-13页)那对褒国商贩夫妇奔褒、周幽王伐褒及褒姒北上,走的都是褒斜道。这些当是褒斜道最早通行的历史记录。周幽王因强行立褒姒为后被杀,继位的周平王东迁洛邑。原居关中华县一带的郑国民众,大都随平王东迁河南,一部分则南迁汉中,南郑一名即由此而来。《水经注》卷二七《沔水》载:“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氏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郑民南迁之路当是取褒斜道。可见.这条道路在当时已为人们所熟悉和惯用,成为关中与汉中之间的重要通道了。

猜你喜欢

汉水文王江汉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江汉英美术作品
江汉英美术作品
望江汉
为文王发愁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艺术百家 江汉英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
汉水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