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书绍兴通宝币文
2014-04-29汪运渠
汪运渠
绍兴通宝币文,为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9年),五十一岁时所书。币文为楷书,右旋读。
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初封康王,在“靖康之变”徽、钦宗被俘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再南迁扬州,再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在位三十六年,忍辱偏安。在政治上走求和路线,向金称臣纳供,割弃淮北。原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朱瑞熙教授认为:“宋高宗在对金关系上,他坚持与金议和,不惜纳贡称臣、杀害岳飞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领。但他也曾指挥、组织过宋军抗击入侵的金军。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国号和正朔,所以他还没有达到完全‘卖国的程度.不能称之为‘卖国贼。同时,他在内政建设上,经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棘手的问题,稳定了政局。从而保证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因此他还是南宋的‘中兴之主。总之,宋高宗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了他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宋高宗虽无强国之计,但耽心翰墨、舍本营末,单以书法而论,其造诣颇深。著有《翰墨志》一卷,内容丰富,论述范围甚广,娓娓叙来,不乏真知灼见,多有精辟之论,在书法理论史上亦属珍品。
杨万里《诚斋诗话》说:“高宗初学黄庭坚,再学米芾、孙过庭、酷嗜二王,遍临魏晋名家。”陆游曾说:“思陵(即宋高宗)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际,展观摹拓不少怠。”
高宗在《翰墨志》中云:“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六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使一日舍笔墨。”宋高宗孜孜不倦地临习古人法帖,学习前代大家的精湛笔法,对“古雅之作”心摹手追。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史丞相言:高庙临《兰亭》赐寿皇于建邸,后批云:‘可依此临五百本来看。盖两宫之笃学如此。”
从宋高宗所留下来的大量临习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宋高宗对传统的极度重视与浸淫之深。宋高宗曾亲自书写数十万字的《御书石经》,这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御书石经》的内容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诸篇多以温润圆和的小楷书成,笔意出入于二王之间,但其体势丰腴和畅,形成了自己的小楷风貌;兼有章草之作,亦能上溯汉魏之源。仅从这一件事上,即可看出宋高宗对书法的酷爱,也可以看出他的勤勉和实力。
在诸体之中,宋高宗以行书为最,其传世行书《千字文》,颇得晋人神韵,点画精妍,气息淳朴,自然流畅,似非唐宋人所为。其草书《洛神赋》卷,用笔秀润圆劲,既沉着浑厚,又不失规矩,有六朝风度;结体疏密合理,章法宽稳疏朗,通篇散发着婉丽清逸的气息。明陶宗义《书史会要》云: “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六朝风骨,自成一家。”
在历史上,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帝王,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三人,宋高宗堪称是传统技法全面的实力派代表人物。宋高宗有充实之力,他在书法上的见解、功力、成就当为历代帝王之最;无变革之能,虽然继承传统不遗余力,但最终不能开宗立派,字如其人,这与其胆魄有极大关系,在治理国家上不能开疆辟土,仅能固守,表现在书法亦然,以擅书帝王而言,宋高宗则没有唐太宗书法恢宏的气象,尽管其技法比唐太宗精湛得多;有启后之功,在南宋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宋高宗影响和左右着南宋书坛,其书多为后人效法。马宗霍《书林藻鉴》云:“高宗初学黄(庭坚)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芾)字,最后又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当时张孝祥以诗、书、文“三绝”受知于高宗;南宋书坛名家吴琚、张即之等学书以米为主,风格古雅遒劲、流畅多变,也与高宗有关;而宋室后裔,元代大家赵孟頫之书最初学的也是宋高宗,可见宋高宗影响的深远。
关于绍兴通宝币文,《咸淳临安志》中载有当时代理侍郎林觉的一段话:“臣奏事既退,优蒙宸翰宣示绍兴通宝两等,其文本于洛画(王献之《洛神赋》)笔意,形质浑厚,追崇宁之规模;字势雄劲,迈钟(繇)、王(羲之)之笔迹,肉好周郭,备极精致。”意思是说绍兴通宝制作精良可与宋徽宗所铸崇宁通宝钱媲美,其实其铸造工艺、材质根本比不上崇宁通宝。宋高宗所书的绍兴通宝币文在历代古钱币币文中确属上品,但林觉说他在书法上超越了钟繇、王羲之,其言过矣!只要参看王羲之《乐毅论》,即可看出高宗在骨格、风神上远逊于王羲之。不过,臣子奉承主子亦是常理,其溢美之辞,我们可不能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