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诗意画

2014-04-29施焕焕

艺术品鉴 2014年4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诗意

施焕焕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之中,有一个特别的类别,即以文学名篇为题材的绘画。此类绘画以中国古典文学里著名的诗词文赋为创作的主题,将文学的语言转化为绘画的语言,通过描绘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之中的人物与境界,表现诗赋的精神气韵与哲理思想。此类“诗意画”源远流长,属文人画范畴。东晋顾恺之以曹植《洛神赋》为题材,创作了《洛神赋图》。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诗画结合并有题款的杰作,被认为是诗意画的开山之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在这个诗歌创作及作品如此繁茂的盛世王朝,诗意之浓郁像潺潺的河水,越过了诗歌的边界,渐渐蔓延到了绘画领域中。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杜甫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一位,苏轼就说“诗至于杜子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一生坎坷,历来备受推崇,被后人尊为诗人之宗。许多画家以杜甫诗意入画,杜甫诗意画成为一大专题创作门类,这在古今中外的诗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甫的诗歌创作,促进了中国画与诗的融合。杜甫在以诗意发挥画意的同时,也在诗法中渗入了画法。像《饮中八仙歌》这样的诗作,省略了人物背景和相互关联,实际上是以人物画法作诗。杜甫草堂馆藏顾洛画《饮中八仙歌》长卷,用白描画法,笔墨精妙,人物各具姿态,刻画入神。而草堂馆藏另一件书法精品张瑞图书《饮中八仙歌》长卷,气韵生动,笔法精纯,诗书画互为映衬,令人爱不释手,遐想联翩。

宗白华先生说:“诗与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画家们不仅在诗里找题材,而且在诗里找灵感、找方法,以大诗人写诗的手法来作画,因而提高了画的意境,杜甫无疑是在这方面沾溉后人最多的诗家。以杜诗入画,后来渐成风气,画的人多了,逐渐形成一些经典题材。如人物画中的杜甫造像、杜甫浣溪行吟图、新松恨不高千尺、饮中八仙、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佳人等;山水画中的剑门蜀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帝城、夔门等;动物花鸟画中的马、鹰、柏、松等都成了画家笔下常用的题材。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辗转飘泊入蜀,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建茅屋,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此前,正值唐朝的动荡年代,亲历了国破家亡和战乱的惨景,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忧时悯乱、爱国爱民的不朽诗篇。这些诗歌给古今书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杜甫草堂博物馆也因此留下了许多著名书画家创作的杜甫诗意画的作品。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既记事,又抒情,写得气势跌宕,感情深沉,激动人心。因此,在大量的诗意画中,这首诗也倍受画家的青睐。

此幅山水画,构图错落有致,变化丰富,以山为背景,山势险峻,山体突兀,山坡上草木零落。画家采用简略的线条勾出重叠厚重的山体,或点或积、干湿互用的墨法使山谷中草木苍郁,荒寒萧索。山脚下的树林间一所茅屋依山而立,屋前空旷清幽,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的凄凉,氛围静寂。两条小溪汇流而下,溪水明净。整幅画面朴素清雅,意境清幽深远,景中没有人物,却足以表现深秋原野的荒凉景象和诗人的孤苦寂寞。低矮破旧的茅草屋被狂风袭卷的痕迹清晰可见,诗人在狂风骤雨的夜晚彻夜难眠的焦虑心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作品非常注重精神的表现与思想情绪的反映。

类似题材如郑慕康、陆俨少、朱梅邨画《三吏》、《三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作品,皆与传统山水人物画大异其趣,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这主要来自于杜诗的“诗史”性质。画家都在努力追求如何在二度创作中体现杜甫诗歌的时代精神以及“仁”的思想内核,而不仅仅是寄情山水。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山水画,突出题材的革命性和表现手法的写实性,强调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使中国画创作呈现出全新样式。时风所致,这一时期画家创作的杜甫诗意画多少也带有一些新山水画的影子。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也在不断发展,表现杜甫诗意的山水画也出了不少艺术水平很高的杰作。当代著名画家陆俨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绘杜甫诗意画至一百幅之多,堪称是陆派山水“黄金时代”的代表之作。当时著名画家吴湖帆先生看了起初画的几幅后,大为赞赏,便怂恿他画成百幅。陆俨少抗战期间曾寓居重庆,抗战结束后沿长江乘木筏回上海,在三峡之中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对于峡江山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深入细致的体察。后来为了完成好杜甫诗意画的创作计划,他又下了很大功夫研读杜诗,揣摩其中的诗情画意。所以他画出来的东西,既有来历,又有生活,是真山真水。画成后先后在上海画院、浙江美院及苏州等地展出,深受好评。遗憾的是,其中的一些精品在文革期间散失,最后只剩下六十多幅。杜甫草堂藏有陆俨少画杜甫“龙以瞿唐会,江依白帝深”诗意画,可供后人观其艺术风采。

陆俨少爱杜诗,杜诗催生了他的画画潜力。他曾说:“蜀中山水,江流湍急,山石危耸,云树飞瀑之苍茫溅泻,虽一丘一壑,无有不可观者。皆是精心设置,一经杜公品题,发为诗歌,二者皆天下至美无双,足相匹配。我也自入蜀以来,而临大江,曾游成都、青城、峨眉,沿江而归,所见益广,证诸拙集,益深嗜之,于是写作杜甫诗画,极是相合。”

在陆俨少一百幅杜诗画中,除了十首是入川前的作品,七首是出川后的作品外,其余画的都是杜甫在川渝时的作品。陆俨少受到了杜诗的不少启发。杜甫善于运用动词描绘对象的动态美,如“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杜诗也注重色彩的对比,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杜甫诗的动态美与色彩美同样体现在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画中。动态美体现在云和水上,如图三十一之“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图四之“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青”、图六之“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等,整个画册大约有一半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云水的动态感。他在《画语录》中说:“古语有重若崩云、云蒸霞蔚、风起云涌之说,可见写云要有动势,而惟有勾云法能达此要求。勾云能表现云的动势,所谓崩云或奔云,只有用线才能写出它的动态和动向,用渲染的方法无法达到这个效果。”、“要表现流动的水,只有运用各种线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这些话并非成于首次作杜甫诗意画时,但其潜在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而其后来反用之于杜甫诗意画,可见他对云水的动感特色是比较关注的。

色彩美主要体现于明丽纯净的画面。画册中所用色彩并没有超出传统的用色范围。但在视觉效果上则主要得益于赭、白、黑三种。“赭”主要表现日色,其次是花。在表现日色时,多在山头上设色,也有在水面设色,以表现朝霞和夕阳。“白”主要是不加点染的留白,在画面中极其抢眼,主要用来表现水和天空。也有用极淡的墨色来表现光亮的。“黑”主要是重墨,表现山体轮廓和树丛。他很少用墨皴擦,而是显出刚健的笔触,因此显得干净利落。画册中也有不设色的,同样也会在黑、白、灰的对比中呈现出纯净的风格来。

除了人物、山水诗以外,杜甫的大量咏物诗体物精微,视角独到,立意隽永,为动物花鸟画开拓了表现领域,典型的例子如齐白石画《枯棕》。齐白石三十年代曾经入蜀,在成都住了三个多月,其间还曾游览草堂,凭吊诗圣。《白石老人自述》中留下“川中山水之佳,较桂林更胜一筹”的话。因此,五十年代杜甫草堂向他征集杜甫诗意画时,九十高龄的白石老人欣然命笔,依杜甫诗句作屏条四幅相寄,分别为《枯棕》、《荔枝》、《枇杷》、《鱼儿》,(出自杜诗《枯棕》、《病橘》、《田舍》、《水槛遣心二首》)皆为白石艺术中极上乘之精品。齐白石喜欢尝试前人未曾涉猎过的题材,他的花鸟画,在笔墨技巧上继承了文人画的全部精髓并有所发挥;在表现内容上则突破了一般文人士大夫的欣赏口味,注入了一股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他笔下的花卉草虫、蔬菜瓜果、虾蟹鱼蛙,品类广泛,个性鲜明。据说白石老人为了表现棕的枯而不死,曾长时间苦苦构思,然后以大写意手法一挥而就,只寥寥几笔,却神形兼备,他一上来就把这个题材画绝了,如崔颢黄鹤楼题诗,令后来者自愧勿如,再不敢问津。

画界历来认为,以唐诗入画,不仅要对诗文融会贯通,更要对诗义心有灵犀,还要洞悉诗者的情怀。这就要求画家既要有娴熟的笔墨功力,更要有厚重的人文修养。

上述的诗赋图画,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杜甫诗歌经典名作,将文学的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将诗句变成了图画。杜甫强烈的现实精神、赤子之心,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杜诗的传播,通过杜甫诗意画的演绎,其人格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些画中,诗赋生成了绘画的意蕴,绘画给予了诗赋可视的形象,诗画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独特的形式趣味,独辟一种东方情调的古典艺术境界。正如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意画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体现。

(文中配图均为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画)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杜甫改诗
篆刻杜诗记
杜甫与五柳鱼
被耽搁的诗意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