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更好发挥科学大家在科普工作中重要作用的思考
2014-04-29赵军
摘要发挥科学大家投身科普的带动、凝聚和辐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着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低;科学大家参与不足,权威声音少的问题。鉴于科普大家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以往的成功实践经验,文章提出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出发,为科学大家从事科普提供政策鼓励和引导;其次,科学大家应主动创新科普模式,开展多元化科普;第三,科学大家应将社会热点和重大科技事件作为科普切入点;第四,科学共同体应充分发挥凝聚科学大家群体智慧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 大家 科普工作
一 引言
自近代科技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改变,科普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前科普阶段(19世纪中叶前)、传统科普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和现代科普阶段(20世纪上半叶至今),科普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变化[朱效民2000,页98]。在对科普的众多理解中,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定义为:以通俗化、大众化和公众乐于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周孟璞等2007]
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中比肩的“双翼”。科学家在科普中扮演着“发作者简介:赵军,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综合处处长,管理学博士,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才政策与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组织战略管理和生物产业等。言人”的角色,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使者。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中提到,“科学,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众所周知,现代科学的研究既需要扎实复杂的推演和实验,又需要电光火石般的灵感闪现,两者相辅而成。考虑到科普的受众,必须对许多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论和研究过程加以简化,以直观的图文、与生活类比的场景和被戏剧化的奇想取而代之。要完成这种简化并辅以二次创作,必然需要系统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扎实深厚的科学素养,科学大家无疑是最佳人选。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大家应当带头做科普。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陈佳洱认为,科学大家可以用很浅显的话讲明白很深的道理,而且他们有人格魅力,能吸引到更多的年青人加入到科学研究的行列中。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应该特别鼓励院士和科学大家参与科普工作,担负起科普的重要责任。可以说,发挥科学大家投身科普的带动、凝聚和辐射效应,对解决目前我国科普队伍建设乃至整个科普事业诸多问题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很可能是科普工作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二 我国科学大家参与科普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从科普的定义可以看出,科普人才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思想、方法、原理和精神并向公众传播真正的科学;其次科普人员还应是专才和通才的结合,既要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要善于把知识表述为人们易于理解、接受的表现形式,并通過一定的途径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同时,科普人才还需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和我国发展趋势,预判国家需求和发展需要。虽然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很快,但是科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科学大家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1.科普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低
据科技部发布的“201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共有科普人员195.78万,其中专职人员只有23.11万,而科普创作人员尤其匮乏,仅有1.41万人。更令人尴尬的是,上百万科普人员中大多数不是科学家,而是科普行政管理人员;即便是科学家,也主要是二流、三流科学家。同时,科普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和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不足50%。一些专业性科普机构科普队伍专业素养不高,策划科普活动时往往表现为科普活动的形式主义,没有思想和灵魂,缺乏创新、艺术性和感染力等。另外,现有的专业型科普人才也普遍存在学科结构单一、知识缺陷多、知识量匮乏和视野狭窄等问题。科普专业队伍规模偏小、创新乏力、素质较低的现象日益突出。
2.科学大家参与不足,权威声音少
长期以来,国内的科研环境和文化不利于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普遍认为科学家做科普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是“不务正业”。在各学科领域中处于领军地位的科学大家,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无暇顾及科普;另一方面,对比科普产出与科研产出,成就感天壤之别。许多科学大家有时碍于情面,“赶场”参加科普活动,匆忙中疲于应付,效果可想而知,自己尴尬的同时也丧失了继续参与的热情。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海量的信息和多元的声音促使公众越来越倚赖权威,但是权威渠道少而慢、权威声音小而杂等已成为科学帮助公众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的突出障碍。一项针对我国院士的调查显示,54.3%的院士在三个月内没有参与接受采访或公共演讲.高达90%的院士较少利用或基本不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开展科普活动,这些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大家参与科普工作不足,更没有对一些公众关心甚至疑惑的科技问题及时发出权威声音。
三 科学大家在科普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的大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形成群体时,会通过彼此的情绪感染,使得每个人行为方式与独处时相比大相径庭,人们会容易接受群体的意见和想法,并有可能盲目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所以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表现为崇尚权威,迷信权威人物。正是由于公众尊重权威、相信权威、服从权威,潜意识中也需要一类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在认知陷入迷茫、问题是非不明或事件真相莫辨之时,更是迫切需要有权威的专家出面说话,讲明道理,表明观点,以理服人。因此,在这种时候,对于科学问题,政府主管部门或新闻媒体一般并不能够服众,科学的最终话语权始终掌握在科学家手中,特别是更具权威性的科学大家。
当今的科普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相对狭义的科普。一方面,从内容上来说,在介绍科学知识、方法的同时,也要讲明科学思想、精神,在宣传科学的正面成就的同时,也要客观评价可能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从形式上来讲,科普变成科学与公众的双向交流、平等对话,公众可以接受,也可提出质疑甚至拒绝接受。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科学技术天生就是把“双刃剑”,其负面效果,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引起了反科学、伪科学思潮的泛滥,他们要么借机夸大后果,迷惑公众,要么对科学进行歪曲,主观臆想虚构理论[李开文等2005]。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对现代科学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相对而言,科学大家的成长伴随着长期艰难的实践探索,同时还有对前人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把握,知识积累系统而广博,科学理念成熟而严谨,科学素养全面而深厚,这是他们从事现代科普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四 科学大家从事科普工作的实践借鉴
参与科普活动,撰写科普文章,这些早就成为欧美科学家的一种习惯。他们认为向公众介绍科研进展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举世公认的科普类世界名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等在国外几乎家喻户晓,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英国现代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是一位集文学与科学修养于一身的科学大家,在其畅销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中写道:“有人告诉我,我放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这本书的销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 - MC2。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像这样在科研与科普中同样成就斐然的外国科学大家还有很多。
我国的老一辈科学大家们也有注重科普的传统。许多科普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已蜚声中外,比如李四光的《地质之光》、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以及苏步青的《漫谈数学》等,均凝聚着老一代科学大家的辛勤汗水和对科普事业的关爱。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有着深厚的科普情怀,经常亲自或鼓励学生撰写科普文章。他与学生讨论科普时曾说,表达火箭重量不要直接说重多少吨,可以说需要多少辆卡车运输;表达火箭长度不要直接说数字,可以换算成多少层的高楼,人们就会有直观印象;对学位论文,不管是硕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所有论文都要加一个副篇,这个副篇就要对一个不在行的人讲清楚你的题目。此外,钱学森还提议,要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三言两语讲清楚问题的能力,这些点点滴滴充分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大家对科普事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和科学共同体也积极探索开展高水平科普活动,比如由中科院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和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就是其中的优秀品牌代表。该活动自2002年12月启动以来,足迹遍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千余场,上千名院士专家参与,参加的听众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公众、大中学生和科研人员等近50万人,获得良好社会效应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相比而言,一个科学家完成的科普作品比一个科普作家书写的作品更容易被信任,而科学大家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更非科普作家所能企及,因为科学大家一般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都成就斐然,许多青年后学甚至少年儿童都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大家具有明星效应。例如,当年华罗庚作科普报告,有时一场讲座听众可达十万人以上,据说讲的内容有时甚至连普通农妇都能听得懂。再如,假设《时间简史》不是出于霍金之手,恐怕也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续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如果科学大家投身科普事业,其影响与一般的科普作家或者科学家相比,放大效应必然成倍显现。
五 对促进科学大家开展科普工作的几点建议
科学大家在学术上拥有权威性,在社会上具有知名度,在科普中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既要营造全社会主动探求科学知识的氛围,也要鼓励科学大家积极投身科普,发挥其学术权威的影响,吸引公众关注,激发公众兴趣,并带动更多的同行参与。
1.从顶层设计出发,为科学大家从事科普提供政策鼓励和引导
科学大家投身科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科普观念不强,而这种状态的形成正是科技政策引导不重视科普的结果,只有粗“法”,没有细“法”,只有鼓励,没有激励。因此,从国家制度层面引导科学大家参与科普,提升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关键。建议首先健全推动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政策法规和激励保障机制,如设立科普专项(出版)经费或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规定部分用于科普活动[赵军等2012],对于科普效果突出的项目可追加经费或进行奖励(如设立国家科普奖);其次在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管理科技项目、构建科技评价体系(包括机构评价和个人评价)等方面,应将科普理念贯穿始终,营造出有利于科普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2.科学大家应主动创新科普模式,开展多元化科普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已成为公众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普的作用[赵军等2014]。科普本质上是一个对话和交互的过程,所以从事科普的科学大家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即掌握媒体运转机制、善于与媒体沟通并能够承担传播责任[李锐等2013];另一方面应建立与大众媒体的互联互通机制,如担任科技顾问、开辟热点专栏等,打通媒体求证无门和科学大家释疑无路的连接尴尬,使真理的声音能够及时公之于众,避免杂音泛滥。
3.科学大家应将社会热点和重大科技事件作为科普切入点
社会热点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越多,公众迫切了解事实真相的愿望越强烈,比如针对各种传染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异常气象等容易引发谣言又和科技密切相关的事件,如果科学大家能够及时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在经过事实检验正确之后,不仅有效服务社会化解重大危机,公众也自然会真心实意地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科普效果好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围绕公众需求、围绕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来开展科普工作,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因此,面对与自己所在领域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大家无论从责任还是道义上都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并敢于发声,科学大家群体最能代表社会的理性精神[韩启德2010],要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其权威作用,做真正的“意见领袖”。
4.科学共同体应充分发挥凝聚科学大家群体智慧的作用
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科学组织,不论是高校、科研机构还是各种科技社团,由于其融合了群体的力量,对于科学问题特别是知识背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更能够给出权威和有份量的解释。比如中国科学院在作为“科研国家队”的同时,应该努力成为“科普国家队”,有效组织动员院内数百名两院院士和其他各类杰出科技人才,使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而对于汇聚了全国科学大家的一些学术团体来说,更应该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比如中科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可通过定期组织院士们开展高层次科普论坛、发布倡导两院院士及科学大家参与科普的宣言、召集主流媒体定期或在重大科技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布科普类报告等方式,回应社会关注的重大科技問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公众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来看待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分析问题,这既是科学共同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科学大家协同合作发挥集体作用的良好组织形式。
六 结语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普工作既是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责任的要求。科学大家作为国家科技队伍的领军人才,长期奋斗在科技前沿阵地,在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同时,也应把科普工作当做齐头并进的另一架马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力推动我国的科普事业在上新台阶,为实现全社会的科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韩启德2010.转变与创新中的科普工作.《科技导报》.28(23):3.
李开文等2005.论科学家的科普责任.《科学·经济·社会》.23(3):85.
李锐等2013.英国提升科学家媒介素养的措施和启示.《科普研究》.8(4):41.
赵军等2012.新媒体在科普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科普研究》.(6): 46-51
赵军等2014.促进科研项目科普化的对策及相关思考,《科普研究》.(4):41.
周孟璞等2007.《科普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朱效民2000.科学家与科学普及.《科学学研究》.18 (4):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