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输出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2014-04-29时亚梅
时亚梅
[摘 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输出。文章从文化输出的概念出发讲述什么是文化输出,从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了我国重视文化输出的必要性,并对增强文化输出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输出;内涵;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60 — 03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其输出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输出的强弱体现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特殊战略效果。〔1〕国际上有种说法“一流国家输出文化,二流国家输出人才,三流国家输出产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5000年中华文明积淀的中华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我们必须采取主动输出的方式来保护中华文化的优势,从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进而提高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
一、文化与文化输出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人化为宗旨、以价值观念对象化为实质的人类文明进化过程。其内容小到个人行为、心理和思想,大到人类进化、社会演变与文明发展,凡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因素均包含其中。
在我国,“文化”最古老的含义是指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它作为术语的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篇》中:“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这里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应的教化。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文化”的语意上看,它的概念是“文治与教化”。因此,在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以“礼”为中心从事为人处世等活动。在西方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3〕泰勒的这种定义,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它是通过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从此来看,文化作为认识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从以上文化概念的介绍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创造物,但它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它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融合,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不同的地区会因为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例如,齐鲁文化、岭南文化、中华文化、日本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等。
文化输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种以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交流方式,自古以来就存在,但是在中国作为专业术语,最早是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1921年提出。文化输出,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4〕它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的国家文化工程,包括翻译、出版、影像制作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文化实践,它是建立在文化对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基础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以及保护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文化输出”在某些时候可能是一种策略,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它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承的方式,甚至就是传承方式本身的一种本体存在。如果今天我们这个世界还是由西方人说了算,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相当的奇怪。〔5〕
在古代,中国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周边的国家曾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例如汉字对韩国、日本等国的影响,这些国家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直到17、18世纪才慢慢形成现在的文字。至今,在日语中还有汉字的存在。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深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向我国输入西方文化,减慢了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使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文化输入为主。这种强迫性的中西文化接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衣着习惯,也使根深蒂固的三纲五常思想得到解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风貌。当然,西方文化的输入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甚至怀疑儒家思想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为了保护我们本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必须改变“文化拿来主义”的现状,主动输出中国文化,不断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的文化方针政策也体现了对文化发展的重视。
二、中国文化输出的必要性
(一)国际形势变化,重返世界中国话语权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就是全球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是当代理论和现实不可回避的话题,是研究当代问题不可回避和绕行的因素。当代中国的文化输出也是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并受到它的巨大影响。
丹弗八国首脑会议公报对于全球化的定义是“全球化包括扩大思想与信息、商品与服务、技术与资本在国际上的流通”,“在一些国家专门从事其最擅长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下,提高全球经济的开放程度和一体化程度”,〔6〕从这点看,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走向了思想、文化领域。文化作为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对古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结果,它只有地区差别而不存在优劣之分,因此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而言,全球化作为不可回避的因素必然要渗透到其中,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失语了,中华文明的合法性受到了威胁。现在,我们基本上被西化了,吃西餐、过洋节、中国散文式的说话方式和感悟式的评点方式也快失效了,中英文掺杂的说话方式却成时尚。谁在否定我们过去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使得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国的命运都与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相连扯,西方把中国文化当做素材,按其所需去塑造能为西方文化解困的所谓中国文化。这种在历史上形成的被动地位,只能使中国成为被观察的客体而失去了自主性。再者,面对当今世界热议的“中国将成为世界霸主”的说法,中国只有通过文化来说服世界,告诉人民中国的文化是和谐的内敛的、非侵略性的,中国这个国家也是和谐的、非对抗性的,主张和平共处的。为了重塑中国的大国形象和重拾中国的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我们必须进行文化输出,并提高文化输出的策略。
(二)文化安全,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起点
“文化安全”指的是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遗产、行为方式、价值观免于他者文化侵蚀,因为拥有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而获得的一种“安全感”。〔7〕中国文化安全就是中国文化能够免于外部威胁、侵害与内部的混乱、失序,从而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生存和发展,在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保持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和民族智力支持。〔8〕全球信息化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文化正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客观上给中国文化建设、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挑战,使得弱势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和民族文化认同逐渐失去其自有的特征,对进一步加大中西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制约。全球化使国家和文化的界限正在消失,过去保护文化安全的樊篱被自动拆除,外来强势文化的入侵更加直接,牵扯面更广,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精神和观念层面,例如弱化了中国传统的观念、价值观、民族意识,使中国文化主权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平等权力受到威胁。
以上这种中西方文化不平等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传统几乎断裂。而出于对中国屡受欺凌的文化根源反思,传统文化屡遭破坏,五四运动全面反传统,文化大革命中砸烂传统更是登锋造极,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尚未完全恢复,又遭遇了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时代的挑战。〔9〕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保守的态度,现在科学技术的反展,使文化传播更加迅捷,加快了文化创新的速度,这使得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下难以表达自己的魅力,从而引起传统文化的危机。由此可见,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不仅对国家的文化主权造成威胁,也威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扬光大,对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胁。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输出与时俱进
中国通过自我改革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为文化的输出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发展是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源头,中国的文化输出也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3104亿元,同比增长9.3%;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同比增长7.8%;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7.7%。2013年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5000亿公斤……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容小觑。按美国高盛公司估计,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大国。〔10〕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政府的交流,也为文化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现如今,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已经没有列强可以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但国人自己的文化自卑主义却成为阻碍中国的崛起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实现中国崛起,必须重视文化输出问题,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再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持续升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输出。
三、文化输出的对策
(一)确立基于文化自觉意识的文化输出理念
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呼唤和经济大国相匹配的文化大国的崛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身份标识缺失、核心价值观念和特有的思考方式被西化的问题,确立文化自觉意识,加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以及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输出,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化自觉意识是著名学者费孝通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一种旨在建立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生态意识的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11〕它要求理性把握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特点和发展,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切实把握民族文化精华和内在价值的基础上,把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加以提炼和输出,变成世界性的共同资源,与他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本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
确立文化自觉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本民族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在文化自觉意识的指导下,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特质,避免让西方价值观取代本民族价值观。文化输出只有在文化自觉意识的指导下,忠实的输出本民族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才能重塑我过的世界上的民族文化形象,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加强宏观管理,提升文化输出层次,输出精品文化
20世纪后期以季羡林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东方学者提出了“送去主义”。季先生指出:“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送去主义,而且应该定为重点……但我们绝不会把糟粕和垃圾送给西方。不管他们接受,还是不接受,我们总是要送的。〔12〕至于怎么送,送什么,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文化输出,提升输出的层次,更注重在思想层面的文化输出。
从文化输出的内容来看,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实用文化,即最底层的日常生活文化,如:茶、瓷器、丝织品、工艺品等;艺术文化,主要是文学作品、书画艺术、戏曲等;思想文化。很长时间内,中国文化大多注重器物类即第一层面的文化输出,而对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的输出相当匮乏。停留在实用文化,宣扬民俗和风情,仅仅是一般层次的交流,只有思想哲学层面的交流才体现文化输出的效力。目前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对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的输出。从这点上看,政府必须加强文化输出的层次调整,加强思想文化的输出。因此,必须总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以及文化精神遗产;更新观念对当代文化正负面效应加以批评总结;清理当代文化大师的理论与实践;将这些思想成果整合成新的文化成果和艺术形式,输出中国现代思想家学者的思想,从而使世界真正在价值平等的平台上,重新阐释中国文化和思想底蕴,〔13〕增加外国民众从思想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三)采取以翻译为主,多种渠道主动输出的方式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要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必须依靠翻译的输出方式。由于语言的差异性和汉语全球化在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化输出只有运用汉英交互转换的方式来传播中国经典和当代文本。翻译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输出的方式直接决定着中国文化输出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对翻译工作的投入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队伍。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输出不可能是强制性的,只有主动的对差异性文化进行欣赏,而且这种欣赏进入深层次时,西方就会打破语言的障碍,增加对东方文化的兴趣。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译者往往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翻译经典,显得规规矩矩,含蓄内敛,与西方的读者的兴趣点相矛盾,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花了功夫却不被西方认可,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因此,培养一批外籍的中文翻译者也是迫在眉睫之事,以西方的思维方式去翻译著作,才能被西方读者接受。
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电影、外交、传媒、孔子学院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输出中国文化。例如,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一直是各民族文化输出的主要形式。前两年,由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就促进了国外观众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如,中国大办孔子学校。现在已经建立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500多所,旨在通过汉语培训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随着孔子学院的慢慢成熟,它以不单纯是汉语教学的场所,而是所在地与中国进行教育、文化、经济、贸易等交流合作的平台,〔14〕也是中国进行持续的文化输出的监视基地。现在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经达到1亿人左右,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与多渠道的文化输出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想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安全,提高国家的话语权,并在世界上站住脚,除了发展经济,必须在文化自觉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文化输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但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文化输出要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像有些国家凭借军事力量强制性的输出其民族的文化,去控制世界。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输出要更有诚意。
〔参 考 文 献〕
〔1〕任荣.中华文化世界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院版,2006.
〔2〕李昆明,王缅.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
〔3〕庄锡昌,顾晓明,顾云深,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
〔4〕龚滟.论美国文化输出战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03).
〔6〕王念宁.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一些思考〔J〕.学习研究参考,1998,(04).
〔7〕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1.
〔8〕崔婷.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跨文化交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96.
〔9〕崔婷.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跨文化交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98.
〔10〕王岳川.文化输出 王岳川访谈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
〔1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3.
〔12〕季羡林,张光璘.东西文化议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78.
〔13〕王岳川.发现东方 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5.
〔14〕高宏存,牟晓春.文化输出:文化大国崛起的主要姿态和应变策略〔M〕.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