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届六中全会前后中共民族政策的转变

2014-04-29袁芳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袁芳

[摘 要]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毛泽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民族政策的转变提供思想方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为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干部教育,为民族政策的贯彻提供支持保障。民族政策的转变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助力。

[关键词]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思想;中共民族政策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32 — 03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是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它常以纠正了错误的思想路线被载入史册,也常以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而载入史册,更常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本文将要讨论的是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民族政策发展中的转折地位,及毛泽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诚然,政策的转变不是突变,要经过一个认识积累的过程,有一个来龙去脉的发展,研究六届六中全会的转变及其意义也要把它放到1938年前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去。

一、六届六中全会:中共民族政策的重要转折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民族理论、民族工作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共民族纲领的主要内容包括:团结抗日,民族平等,各民族有自主管理事务的权利〔1〕。在民族纲领指引下的民族政策可概括为:以“团结抗日”为核心目的和最突出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政治上允许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经济上对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给予照顾支持,文化上着力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此外还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抗日武装。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政策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客观环境、实践条件,使其具有不同于建党初期及长征时期民族纲领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中共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发展历史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而这一转折集中表现在六届六中全会前后。

中共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主张民族平等,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然而在民族自决权还是民族自治、联邦制还是单一制的问题上,中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共二大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民族纲领: “只有打倒资本帝国主义以后,才能实现平等和自决〔2〕” “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2〕P18”的目标。而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则概括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部门,管理和他们有关的事务,调节各族间的关系,在省县政府委员中应有他们的位置。〔2〕p595”。显然,在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平等自治的问题上,中共经历了一个从复制马克思主义文本到结合中国抗战和革命的具体实际的过程。虽然理论界对于民族自决、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两种主张的内涵,中共对于这个问题认识的转变过程,以及二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族理论中所占地位和作用,都有不同的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日本加剧分裂少数民族的举动,及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提出,党内逐渐产生了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这一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尊重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理论,又不同于列宁所提出的民族自决和建立联邦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杨松在《论资本主义时代民族运动与民族问题》一文中谈到,“因为我国抗战建国的历史时代、国内及国际等等客观的经济、政治、民族传统各种调教之不同,历史也就判定我国民族独立及国家统一运动的道路与方法将与西欧及美国不同,而将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代开辟一条中华民族中华民国谋民族独立谋国家统一的特殊道路与方法……当然,也非如苏联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国家〔2〕p775”。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自古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是建立统一政权领导下的民族自治。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六届六中全会是中共民族政策的转折。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曾号召少数民族,特别是内蒙民族起来斗争〔2〕p338。随着日本策动1937年“蒙古自治政府”、1938年“中国回教联合总会”的成立,帝国主义分裂民族的危机加剧。中共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不仅要团结各党派各阶级,而且要团结各个民族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2〕p595。六届六中全会前后,团结少数民族到统一战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且通过多种渠道付诸实践。如: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工作机构,研究少数民族问题、贯彻少数民族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少数民族进行启蒙教育,激发民族主义与爱国热情。对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毛泽东在中共民族政策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民族政策的转变,来源于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是毛泽东的认识主张得到普遍认可的一个时期,毛泽东对民族政策的转变、对民族理论发展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量:

第一,克服主观主义、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民族政策的转变提供思想方法。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抗日战争面临防御阶段向相持阶段过渡、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面临党内存在的对持久战还是速决战的疑惑和对抗日战争的悲观情绪;面临十二月会议上王明“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继续蔓延,毛泽东对15个月的抗战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科学的分析了抗战形势,提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驳斥了王明右倾思想。为了纠正党内路线错误的思想根源,毛泽东同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号召全党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国际经验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2〕p695”这种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克服主观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指导当前伟大斗争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为民族政策由民族自决转变为民族自治提供了思想方法。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自决理论进行了阐发:“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③”。中共早期更多地把民族自决同民族分立相等同。如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决议案》中指出:“绝对无条件地承认这些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在一定区域内,非汉族占人口大多数的民族,都由当地这种民族的劳苦群众自己决定:他们是否愿意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分离而另外单独成立国家……〔2〕p169-170”显然,在民族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单纯片面地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自决理论,继续强调民族自决、尤其是民族分立,则为日本建立“蒙古国”“回回国”打开方便之门,不利于激发少数民的民族意识,发挥少数民族的抗日力量。在毛泽东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号召下,中共对民族自决、民族分立的提法减少,代之增多的是民族自治。在1937年8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把民族自治同民族自决并列起来作为动员少数民族的办法。在1941年编写的《回回民族问题》则逐渐放弃了民族自决的提法:“我们并不主张回回民族和其他民族实行自决,实行分立,因为这样做去是帮助了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主张必须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去联合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日,并且实行民族的自治,建立统一的国家,因为这样做,才有利于回族和全中国。〔2〕p918”并在《解放日报》社论中写到建立蒙回民自治区是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的唯一正确的民族政策〔2〕p681。从毛泽东《论新阶段》的报告,及六届六中全会前后中央文件表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族问题的解决,党内的根本认识是,把少数民族统一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在单一制国家的基础上给予少数民族自治权利。这一政策主张在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得到了实践。陕甘宁边区先后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机关,包括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①。

第二、统一战线理论为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统一战线是中共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基本武器”“是党最基本的政治纲领”。这是中国革命的一条基本经验。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共同抗日的政治基础上,其包含的范围空前广泛,中共除了强调同各个政党和各个阶级的联合外,也首次把同少数民族的联合放到重要位置。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抗日热情〔2〕p338”。卢沟桥事变后,提出蒙古地方党组织应把发动蒙古民族抗日运动高潮当做第一等重要任务和工作中心〔2〕p545,组织武装全体韩民、蒙民、回民参加抗战,争取少数民族的动摇上层分子(如德王)〔2〕p551。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把同少数民族团结抗日,作为第十三个任务。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中共逐渐把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同少数民族问题结合起来。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同时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在1938年《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就论述了少数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无论蒙人汉人,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要慎重的对付一切落后动摇分子,尽可能的争取团结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2〕p613”。

在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中,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驳斥右倾思想,明确中共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条件是,(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4〕。在同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这两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行旨在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改善少数民族生活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纠正大汉族主义,提倡平等。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具体政策,尤其是回族和蒙族,在西北工作委员会编写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中均有说明。

第三、干部教育思想为民族政策的贯彻提供支持保障。六届六中全会重申了干部教育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不要忘记这个真理。〔5〕”在张闻天的组织报告中,提出了党中央应组织少数民族委员会,专门注意在少数民族中的工作,培养与团结少数民族的干部〔2〕p606。依照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938年底成立了中央西北局工作委员会,下设民族问题研究室作为研究工作机构,为中央了解少数民族情况、制定少数民族政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培养了一些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工作人员。系统地研究国内少数民族问题、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正是从西工委开始的〔6〕。此后,又成立了西北局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从事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

民族工作干部是民族政策的执行者,对民族政策实施的效果,民族关系的改善起直接作用。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打破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的障碍,更好地传达落实民族政策。为此,中共中央举办了培训班、培训学校,进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包括少数民族班、回民班、陕北 公学少数民族工作队、民族部。随着少数民族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1941年7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创办了民族学院。汇聚了三百余名少数民族青年,其中蒙古族40%、回族20%、藏、彝占4%,女学员32人。民族学院对学员进行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教育,树立了平等、团结、严肃、活泼的学风,正如民族学院校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是各民族优秀的子孙,我们是中国真正的主人,汉、满、蒙、回、藏、苗、彝,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今天是各民族亲密的伙伴,明天是战斗的先锋。”延安民族学院办学6年,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民族工作骨干;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为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民族关系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民族政策转变的影响和意义

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共破除了以往民族政策怀柔羁縻的窠臼,摆脱了对“民族自决、联邦制”的概念式理解,纠正了狭隘民族主义,开始根据中国特有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实践基础,探索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特殊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次伟大突破。1942年,边区正式划定了定边县四、五区和城关镇的两个村为回民自治乡;9月将陇东曲子县的三岔镇划为回民自治区。又将关中新正县的一、九区、盐池县的回六庄划为回民自治区。自治机关的负责人由少数民族选举充任。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外乎怀柔和羁縻;国民党政府在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浸润下,少数民族从未获得真正的平等。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了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受剥削压迫的地位,创造了新型的民族关系。在中共的引导号召下,少数民族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巨大的能量。回民独立师、蒙汉骑兵游击队、回民支队;延安回民救国协会、回民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边区回民还参加各种群众团体或自愿出粮出钱支持抗日。

六届六中全会对抗战形势作了仔细的分析,明确了全党全民族的任务,适应了客观环境的变化,深化了对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抗战热情。这一转变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息息相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民族理论与实践的光辉历程中写下浓重的一笔。正如毛泽东同志曾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7〕”时至今日,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对民族政策提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指针。

〔参 考 文 献〕

〔1〕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50.

〔2〕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

〔3〕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09,719.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1991:648.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 1986:452.

〔7〕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25.

〔责任编辑:徐 存〕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自信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毛泽东经典诗词在毛泽东思想专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邓小平论毛泽东思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十周年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编者的话(1)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