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教育因素探析

2014-04-29翟涌荟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教育

翟涌荟

[摘 要]造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多种多样,教育方法不当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教育出现问题,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大大降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性色彩过浓,与人民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大众传播媒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偏差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中去,从而造成在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教条主义印象等都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07 — 03

学术界普遍认为信仰弱化是信仰保持的失败,一方面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另一方面是新信仰体系尚未确立。从根源上来看,信仰弱化的发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矛盾累积作用的综合影响。当代信仰在世界范围内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危机或弱化的局面,我国也不例外,造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多种多样,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影响,本文仅对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教育因素略陈管见。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政治色彩过于浓厚

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仅指学校对学生的直接思想灌输,也包括国家和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我国一直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政权的颠覆。但是,由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政治联系的过于紧密,在民众心中,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我国政治、等于共产党、等于政府官员、等于党员,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日益片面化,逐渐趋于扭曲。

首先,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易使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政治问题导致的负面社会现象相联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相应的上层建筑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导致各项政治制度不完善,政府和党内出现一些问题,如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等,经过长期的积累使问题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深深地伤害了民众的爱党爱国心理,造成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这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因为,这些在建国初期被归类为腐朽的资本主义问题的现象在我国也出现,会使民众认为我国已非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政府的强调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而与国家政权、共产党、政府官员相挂钩的马克思主义,必然遭到同样的排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做了相关调研,在调查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弱化的原因时,“受访的2602人中,有1678人认为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占65%;有2203人认为是由于干部腐败问题造成的,占85%。”“造成信仰危机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精神意识的怀疑机制的驱散力所致,认为信仰危机是信仰主体由于其内部怀疑机制运行产生的巨大驱散力和否定力达到的最顶峰或最后阶段。” 〔1〕信仰标示人类精神意识肯定性的一面,而怀疑标示人类精神意识否定性的一面,当信仰主体处于信仰状态时,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使主体极度相信信仰对象。而一旦信仰主体有所怀疑,否定性的思维方式就会表现出巨大的驱散力,从而使主体对信仰对象产生动摇。怀疑机制的巨大驱散力使主体在信仰的确定性中发现了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确定的东西更加确定,而不确定的东西被否定。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怀疑,信任度下降,而完全被等同于政府政治的马克思主义也就同时遭到人民的质疑。

由此可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赋予过多政治色彩,未必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当一些负面的政治现象危害到普通民众的利益,与其有关的一切很容易被全面否定。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其次,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易使普通民众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生活无关。

民众的信仰是建立在对自身现实生活的帮助或约束上的,无论一个思想如何科学,只要与民众生活毫无关联,人民就不会相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提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2〕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不是只属于所谓的上流社会的思想,也不是为了思维而思维的形而上学。然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性过强,渐渐脱离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世界观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德国哲学家沃夫冈·布雷钦卡认为:“信仰可以分为宗教信仰和世界观的信仰,这两种信仰都是属于人格的核心。不是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而且看来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宗教信仰,但是,每个人都有世界观的信仰,并且每个人都需要一种世界观。一种世界观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它包括对世界的认识、理想、道德立法和最高目的的确定。世界观是一种对世界和生命之谜的理论的和实践的看法,它往往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看法和行动的原则。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人格在不同的行为中保持着内在的一致。它是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态度和行动。人们根据其世界观对事物和生活中的事件作出评价,选择出他所追求的目标。个体的世界观依赖于个体所属集体里的超个体的集体世界观, 特别是依赖于所属群体的道德。”〔3〕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存废取决于对人类生活帮助性的大小,而不是虚无的纯粹的精神世界的寄托,当马克思主义信仰脱离百姓的普通现实生活,而不能帮其解决现实问题时,民众就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信仰完全是功利性的,除非想在政治上有所发展,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与他们无关。此时,国家的强迫性学习只会造成民众的反感,久而久之,人民群众就开始用敷衍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然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

马克思主义不是政府官员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让普通百姓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他们的联系。建国之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就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帮助他们获得利益、保障其生存生活权利,使他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而今,我国社会之所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增加,不仅仅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有意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而使大众媒体宣传崇洋媚外的观点;也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联系加强,信仰出现多元化;更不是因为本国人民被经济发展冲昏头脑,有意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而是因为我们所谓的生活在资本主义水深火热中的西方国民,其现在受到的社会保障福利,远超过宣称人民当家做主的我们,虽然国力有限,但人民感受不到自己被重视,看不到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体会不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反而看到当今社会一些腐朽的黑暗现象,再加上西方野心国家的宣传,人民就会开始认为政府是形式主义,制定的方针政策不过是在做表面文章,毫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人民当然不会再相信政府宣扬的马克思主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学习具有很强的政治强制性。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过于重视其政治影响,入党等活动与实际工作利益挂钩,表面上是完全自愿,但实际上别无选择,物极必反,抓的太紧反而容易引起反弹,在各方压力下强迫形成的信仰不具有牢固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会日渐片面,对党团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作为一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党员的自豪感也大大降低,马克思主义成为纯政治性的学科,在当今社会现实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宣称信仰马克思主义,变得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青年学生,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大量减少,入党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了真心的信仰就不能称之为信仰。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从前人民是为了上进,主动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今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经济、美学、伦理道德等,这些都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些方面入手,使民众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不是提起马克思主义就想到政权、政治,想到一切政治问题的负面现象,如果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统治者在精神上统治人民的工具,又怎能真心的学习和信仰呢?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大众传播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对人民大众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主要靠新闻媒体的传播,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影响着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人民的信仰。但作为隐性教育者的大众传媒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正是一些大众传媒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了民主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

首先,一些大众媒体为追求利益故意宣传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大众传播载体因其使用的媒体不同,表现为许多具体的形式,如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4〕大众传播载体的覆盖面广,能广泛的作用于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并且传播迅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舆论引导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而那些通过大众媒体散播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企图颠覆共产党政权或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人,他们虽然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却通过网络媒体无形中担任了教育者的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相关调研报告中指出:“一些媒体存在把新闻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看做纯粹‘社会公器的错误论调,一味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读者口味,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在重庆、广东、上海等地的座谈会和专访中,大家都指出,包括法轮功在内的许多敌对势力和西化派都是通过网上渗透来争夺群众和青年的。”〔5〕这说明,一些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为了轰动效应,对一些粗俗文化、贵族文化、大肆渲染报道,无形中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淡化主流思想,鼓动民众崇尚拜金主义等思想,并且开始向往资本主义的生活。经过片面的宣传,民众所能看到的西方资本主义都是好的方面,而社会主义的我国则弊端百出,由此助长了崇洋媚外之风,加强了民众对国外的向往,有能力的人移民国外,使我国人才大量流失。

其次,一些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溜须拍马”的过程中曲解了其本身的涵义,造成反向宣传效果。

一般情况下,中央出台一些方针政策,或宣传思想精神,多数媒体都会立刻跟进,把影响扩大,甚至发展为强力鼓吹,使得原本一个利国利民的科学思想被逐渐曲解,民众反感于媒体的疯狂宣传,产生“爱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的想法,使民众认为我国媒体只会“溜须拍马”,言论受政府的限制,长此以往,民众对中国权威媒体的印象不佳,认为我国媒体向来“报喜不报忧”且正面报道不可信,而别有图谋的西方媒体一直宣称言论自由,给中国人民留下好印象,在其政府的授意下宣传对我国、对共产党不利的言论,反而使民众信以为真,从而对社会主义政权、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信任感,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最后,通过大众传播载体发表言论的“教育者”自身素质低。

由于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言论,具有相对的隐蔽性,所以人们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责任感,出现胡言乱语、造谣生事的现象,造成反面轰动。尤其是近些年网络科技发展迅速,网络成为交流的重要载体,许多自身素质低下者,在网络中“畅所欲言”,甚至散播谣言、挑起民众的反抗情绪,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是通过网络的大肆渲染,歪曲事实、鼓动民众,造成严重后果。民众不断在网络上看到经过渲染的社会不和谐事件,对社会主义的好感度必然下降,对马克思主义的印象日益歪曲,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使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误解

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但长久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并未及时传递给人民。人民只知道政府有新政策,但并未看到这些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在人民眼中,马克思主义从未改变,而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也一直深植在人民心中。这种错误的落后的观点很容易引发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信仰弱化。

首先,对普通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全面。

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全面,很容易导致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信仰弱化。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教育者本身对它的理解层次不一,而近年来担当民众的教育者角色的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只有浅层次分析的人,甚至是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人,其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肤浅和偏差,传授给普通民众,而民众对此并没有判断力,就会把片面的肤浅的思想当作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我国一直注重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却没有很明确的告知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是怎样的,在民众眼中,马克思主义就是那个看上去根本实现不了的共产主义,建立在虚无之上的思想自然是空想,人民自然不会信仰它并为之奋斗。

我们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让民众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敬佩之情和认同感。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专业方面的权威专家对民众的教育,通过一些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向民众灌输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学者不仅仅是要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发掘的研究,还应该切实的研究如何帮助民众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奥思想通俗化。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能接受程度,否则对教育行为完全没有帮助,也无法达到教育目的。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没有与时俱进的传播给民众。

不同时期、不同人、不同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各有不同,“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建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产生巨大的冲击,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被证实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这使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很多之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被我国采用,虽然国家对思想的转变做了一定努力,如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但力度仍然不够大,很多人在改革开放后其实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民众眼中,我国越来越朝着资本主义发展,只是号称的社会主义,而非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也成了口号,而无实际意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此产生。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教育者,就必须让民众看到它的生命力。长期以来,普通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印象形成了思维定式,这些陈旧的印象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无法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民众当然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自然也要与时俱进,经过新的实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及时地让民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释义,并使其理解过去思想的片面性,从而放弃旧思想形成新思想,更科学的指导民众的实践活动。只有那些能让人民切实从中受益的思想才能牢牢的抓住民心,就像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若感受到这一点,自然会推崇共产党,若感受不到,信任度必然萎缩,怨言必然产生,支持率当然也就随之下降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让民众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这才是保证民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5〕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3〕 〔德〕Wolfgang Brezinka. 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彭正梅,张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40.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1.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