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解决西藏高中农牧区学生汉语言障碍的对策

2014-04-29杨德礼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藏语文农牧区汉语言

杨德礼

西藏实施新课程改革两年多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牧区学生的成长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却成了制约西藏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就农牧区学生而言,在生活习惯、学习基础、综合能力等诸多因素中,汉语言障碍是制约学生发展进步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和解决农牧区学生的汉语言障碍问题至关重要。

一、汉语言障碍形成的原因

追根溯源,农牧区学生大多来自相对偏远落后的农牧地区,自幼长期接受藏语式教学,养成了传统固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思维方式机械化,知识构成单一化,从而导致汉语水平低下,语言表达能力滞后,并造成思想、行为、习惯的定势。而现行高中都已采用全国统编教材,除藏文以外,一律实行汉语教学。对学生来说,进入高中阶段之后,马上面对授课的转化、教材的转化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转化,这就和农牧区学生落后的汉语水平形成了极大的矛盾,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记忆都会造成巨大的困难。并且,学生还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我,经过反反复复的排斥、适应、再排斥、再适应,才能逐渐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融入到汉语式的教学模式中去。

二、汉语言障碍带来的困难

1.学习兴趣欠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即使有再好的老师,学生也不可能学好。学生汉语基础过差,缺乏对各学科全面深刻的认识,不了解其中的奥妙与精髓,也不明白知识的意义和用途,因而,培养学习的兴趣甚至是每一门学科的兴趣,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需要老师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这个抛砖引玉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受不到诙谐和幽默,体会不到喜悦和忧伤,领悟不到暗示和启发,长此以往,就可能把书本上的字句当作一个个生硬的符号,把作业当作一天天无聊的抄写任务,学习逐渐也就沦为了枯燥的机械运动。

2.知识理解困难

从字词上来看,学生还有许多常用字词的意思都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再加上一些多音或多意的字词,常常搞得张冠李戴、混为一谈,错别字连天,更别说成语了;从段落和句子上来看,学生由于藏汉语法的区别,分不清主谓宾,经常出现顺序颠倒、前后矛盾的错误,句与句之间缺乏联系,乱打标点符合或不打标点符号,并且,学生不擅长把句子综合起来理解,连贯起来记忆,往往是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课文的思想和感情上来看,学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无法意会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蕴意,思维空间狭窄,抽象和概括能力、应用和转化能力较弱,发散性思维、换位思维以及逆向性思维的能力极为欠缺。

3.语言表达匮乏

语言表達往往都是无师自通的,但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练习。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汉语书面写得多,口头说得少,这个矛盾日积月累,将导致汉语表达更加吃力。在语言表达上,发音不准、顺序颠倒、语速较慢是常见的问题,并且,学生还不能用汉语正常地思考,说汉语时往往要用藏语来翻译,以至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三、解决汉语言障碍的对策

1.重点抓好汉语文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注重汉语文和藏语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藏语文基础好,汉语文基础薄弱,这就要求要善于分析和发掘汉语文和藏语文之间融会贯通的地方,以藏语文带动汉语文,又以汉语文来促进藏语文的提高,同时,也要不断总结两种语言在语法、表达、结构以及感情色彩上的区别,探求各自的学习方法,在联系中找区别,在区别中寻规律,在规律中求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课文中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宏观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微观是指文章的字词段句。我们应从学生汉语基础差的实际出发,按照先微观后宏观再微观的顺序,先从重要的字词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再过渡到段落语句的分析和理解,然后再上升到全文的中心思想,最后再反过来强调那些重要的字词和语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

2.充分发挥其它学科的辅助作用

汉语文和其它学科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汉语文的基础好能帮助其它学科的理解,反之,其它学科的学习也能促进汉语文水平的提高。虽然各学科的知识面和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汉语文字。学生要达到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前提是必须充分明白知识的含义和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是什么”、”为什么”。然而,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却常常忽略这一点,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自我陶醉,浑然不知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和掌握了。有时,即便是我们认为非常简单的一个词、一句话,学生都很可能不知所云,这样的现象早就屡见不显,结果只会是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3.注重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如果说书是本死的教材,那么教师就是本活的教材。教师的语言可以说是学生知识最直接的接受对象,正是因为农牧区学生理解有困难,才更需要我们的讲述和引导,将知识化难为易。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表达要清晰,语句要流畅,知识的连贯要有逻辑性,不能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尽量以书面语为主,切忌出现土话和脏话。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灵活。在遇到重难点或突发的问题时,要发挥机智、随机应变,透过知识的本质,把握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4.运用读书教学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根据学生认识知识、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原则运用和完善读书教学法。读书教学法的课堂情景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然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平等参与课堂的能力。在读书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各学科的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运用,避免陷入僵化俗套的误区,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逐步消除学生的汉语言障碍,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理论,再实践再完善,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促进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藏语文农牧区汉语言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藏语文信息监测关键技术初探
通过电影和网络来普及与传承藏语文知识的平台设计
如何提高高中藏语文教学质量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