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欣赏、课程标准教育理念
2014-04-29孙立军
孙立军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方式等发面进行改革,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对美术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标准”的阶段目标,将美术欣赏划分为:1—3年级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4—5年级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5—6年级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術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一、中国美术欣赏。随着"大美术观"的形成,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也随之扩大到人类发展史的各个领域、各个时代,可谓包罗万象。然而,美术教学时间和美术教科书的版面却很有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只能按照美术的几个最主要的门类采取归类欣赏的方法,有选择地介绍古今中外重要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画表现手法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传统书写工具即"文房四宝"直接有关,而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又与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东方哲学、美学、姊妹艺术及其社会背景相关。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其中陶瓷、青铜、玉器、漆器、织绣等等都起源于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熟,产生过无数艺术珍宝和自己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也曾达到很高的成就,有举世闻名的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等石窟,不计其数的寺庙菩萨、佛像,陵墓石刻和陶俑等等。尤其是陕西临潼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万里长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北京的故宫等等,都以其技术高超、艺术精湛而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三、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告别了封建制度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而诞生了中国现代美术。但在这一世纪我国经历了几个变化很大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为了改变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局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艰苦的奋斗。中国近、现代美术家们,特别是一批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精神,加强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中国美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之后,美术事业更是新人辈出,成果辉煌。
1、美术欣赏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审美、思想品德、教育,认知目标 作品主题、背景、技法,技能目标 对作品的感受、口头或文字的表达,创造目标 在认识上的新的飞跃。
2、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生们可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构思作品,如何运用视觉特征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运用和加工媒介的。
3、学生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学习如何观察、描述、分析及评价一件美术作品。他们应当学会用视觉去探索,并以学到的知识和论据作出有见解的评价,养成学生在观察、分析及判断方面的认知习惯,并形成必要的艺术欣赏的态度和技巧。从而产生一种对于美术作品中或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的视觉形象中的表现特质关注、欣赏和体验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各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大量美术欣赏实践。
四、美术欣赏是对于美术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形成建立在全世纪球性文化基础上的现代美术知识结构、审美观念、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批评能力,培养适应21世纪国际化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听、讲、读、写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的专用词汇和术语,使他们逐渐有能力使用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积极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并从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审美价值和审美判断力。
以下提出的教学目标可以供教师参考,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拟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1)能感受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并学会用这种眼光观察和欣赏自己生活中的视觉形象。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2)逐步了解我国和其他国家美术发展史的基本概念,能识别重要的美术流派的风格特色、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3)运用美术基础知识、要领和术语,从形式、技巧及表达手法等方面去描述、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美术鉴赏能力。(4)逐渐形成宽容、开放的现代审美观念,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并能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审美判断。(5)开拓审美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五、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教师应当注意。
六、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所限,这些看法也是十分幼稚的、肤浅的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是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对作品非可感因素的认识或发掘,除了通过作品外在的可感因素的线索之外,还需要借助观者的知识、经验和文化修养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