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2014-04-29张丽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培养高校

张丽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但这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这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切实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公共艺术 教育 大学生 培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缺乏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缺乏,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条件的高校可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大学生对提升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求,开设特色科目,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积累宝贵经验。

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通过艺术知识教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艺术实践等教育,它具有欣赏性、参与性、实践性,是一种将艺术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公共艺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其得到美的体验、掌握审美的经验,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1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能给大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往往投入了对生活、对社会、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感染大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惜。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就是要让他们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使他们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很多大学生最突出的不足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多年来都以“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就是专业课程任务过于繁重,大学生基本只在本专业范围内学习活动,忽视了其他学科、专业的学习,从而导致视野狭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因此,艺术和科学是相互协调发展的,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与其他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想象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1.3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承受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美”的教育为主,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给予大学生美的享受,舒缓大学生的紧张情绪;通过经典作品赏析,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能激励大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通过参加艺术实践,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重塑自我,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得到解决。

2 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窗口,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但这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就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西部地区的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地域民族文化优势,切实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2.1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具有科学性

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严格区分开。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公共艺术教育则是培养热爱艺术的普通爱好者和欣赏者,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强调艺术技能的掌握,而是通过艺术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使同学们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虽然都是普通艺术教育,但程度上有很大区别。高等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高、思想较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将艺术与专业、人生、情感、社会相联系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智慧、人格、人文精神全面发展。

2.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多元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知识性与体验性等方面的融合。公共艺术课程大致有理论知识、作品欣赏、技能实践、文化史论几大类。高校应根据年级不同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循序渐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分阶段完成教学目标。如:大一开设《音乐理论基础》、《美术基础》、《中外艺术史》、《书法艺术》等课程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技能,了解中外著名艺术家及一些经典名作。大二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开设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内容涉及音乐、美术、影视、设计、摄影、动画、书法等,满足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同学开设唱、跳、演、画等内容丰富的艺术技能课,让他们参与艺术实践,亲身体验艺术美,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还要邀请著名的艺术家到学校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艺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国内外艺术动态,与学生交流演艺经验和艺术心得,充实学生艺术知识,丰富艺术体验。

2.3 将本土民族艺术资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

本土民族艺术资源从狭义上讲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资源。我认为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本土民族艺术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下一些流行音乐、摇滚、街舞、个性化的服饰等所谓的快餐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就应该用传统经典艺术文化和本土民族艺术文化来引导学生,弥补学生审美主体意识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会更加亲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会吸引他们,优美的欢歌热舞会给予他们亲切感,这些艺术就在他们身边,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如:贵州的侗族大歌;四川的变脸、皮影、川剧;云南红河的海菜腔、丽江的纳西古乐、景洪的傣族歌舞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艺术。民间乐器有葫芦丝、巴乌、芦笙、象脚鼓、笛子,美术有壁画、蜡染、建筑、民族服饰等等。特别是杨丽萍打造的云南本土文化剧目《云南印象》、《孔雀》、《云南的声音》等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少数民族丰富而优秀的艺术资源融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出具有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2.4 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突出现代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能以灌输书本知识和传授技能为主。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为了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艺术技能,教师则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要大力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多样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获取艺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体验。艺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努力用网上和远程的艺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授课,使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更加现代化、规范化。

3 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保障和课程延伸

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组织建设、学科建设、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实践性教育等方面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3.1 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组织体系和教学规章制度

学校应成立公共艺术教研室,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各类综合性、多样性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校要及时修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把公共艺术教育适时纳入到本科教学体系中,从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做规范,从而形成科学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3.2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者,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高校要从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做工作,不能重传统、热门专业而轻艺术教育。在引进和选用人才时要注意老、中、青搭配,使教师年龄向年轻化发展;要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让更多年轻的优秀教师担当起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通过考研、考博,国内外访学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要建立公平合理、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职称评聘机制,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要提高其科研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具有崇高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团体和社会上的知名艺术家到学校讲学,聘请一些艺术大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

3.3 加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达到艺术课程的有效延伸

公共艺术教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拓展公共艺术教育途径。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学校开展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艺术文化氛围浓厚、崇尚真善美、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育人环境。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在创作和实践中学以致用,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要以重大喜庆节日为契机,积极开辟服务阵地,丰富活动内容,搭建展示平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健康,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举行送文艺下乡,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举办摄影、书法、美术、手工艺作品比赛,开展合唱、校园歌手、舞蹈、诗歌朗诵会、戏剧、演讲、辩论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特长和爱好并能很好地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此基础上,选拔艺术水平较高、艺术技能娴熟的学生组成合唱队、舞蹈队、辩论队等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通过艺术展演活动再次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建成学校最高艺术水平的学生团队,带动全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3.4 加强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要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给予学生培训,才能让学生达到艺术知识的内化。要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有序开展,就要求学校配套相应的教学设施,如音乐欣赏多功能厅、形体训练厅、多媒体教室、小型剧场,这样才能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艺术带来的美的体验。有条件的高校应建造大学生会堂,这样既能满足本校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汇报需要又能满足国内外一些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条件要求,从而吸引他们来学校演出,让大学生走近大师,感受经典,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教育形式。

英国赫本·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因此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滋养和开发,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又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思维等任务,它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能开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大门,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开创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典范,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691.

[2][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37

[3][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24汤爱芬.高校

[4]黄小明等.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研究[J].艺术百家2005(5).

[5]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6]赵琳.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10(9).

[7]王长喜等.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2).

[8]王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批评[J].艺术百家,2013(1).

[9]杨小玲.美国当代艺术教育主流管窥[J].Higher Education xploration,2001(3)

责任编辑:杨曙光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培养高校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